首页
CtrlK
见证的头像

世界应该珍惜现在的中国,第一工业大国陷入危机有多可怕,来自英美争霸的启示【美国1930s-罗斯福新政】

1 民生困顿
1 民生困顿
2 秩序变革
2 秩序变革
3 家族根基
3 家族根基
4 孤立困境
4 孤立困境
5 贸易战端
5 贸易战端
6 新政实践
6 新政实践
7 政策反思
7 政策反思
8 货币差异
8 货币差异
9 根本症结
9 根本症结
10 历史契机
10 历史契机
11 抉择时刻
11 抉择时刻
12 解释权谋
12 解释权谋
13 中立束缚
13 中立束缚
14 推战进程
14 推战进程
15 工业霸权
15 工业霸权
队伍领面包
队伍领面包
月薪30美元
月薪30美元
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
改变秩序
改变秩序
触碰天花板
触碰天花板
1930年代美国
1930年代美国
秩序重定义
秩序重定义
罗斯福上场
罗斯福上场
一战落幕
一战落幕
战后复苏
战后复苏
罗斯福州长
罗斯福州长
罗斯福家族
罗斯福家族
家族信任
家族信任
族裔共识
族裔共识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
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
放松警惕
放松警惕
孤立代价
孤立代价
秩序扑来
秩序扑来
帝国优惠
帝国优惠
罗斯福当选
罗斯福当选
大萧条现状
大萧条现状
改革理由
改革理由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
接受度提高
接受度提高
试一试
试一试
终止金本位
终止金本位
扩大开支
扩大开支
新政本质
新政本质
能否拯救
能否拯救
新政对比
新政对比
德国成效
德国成效
美国困境
美国困境
政策质疑
政策质疑
问题引出
问题引出
货币掌控
货币掌控
就业汇票
就业汇票
投资方向
投资方向
军事投资
军事投资
长期隐患
长期隐患
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
德国认知
德国认知
历史讽刺
历史讽刺
美国受益
美国受益
国情匹配
国情匹配
传统差异
传统差异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
利益诱惑
利益诱惑
罗斯福表现
罗斯福表现
总统抉择
总统抉择
判断时刻
判断时刻
珍珠港谜团
珍珠港谜团
技术无关
技术无关
开战必然
开战必然
第一反应
第一反应
丘吉尔
丘吉尔
解释权
解释权
罗斯福
罗斯福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
中立法案
中立法案
罗斯福讲话
罗斯福讲话
支持率
支持率
保位子
保位子
推战争
推战争
珍珠港
珍珠港
新征程
新征程
英国西班牙
英国西班牙
工业为王
工业为王
战后经济
战后经济
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

世界应该珍惜现在的中国,第一工业大国陷入危机有多可怕,来自英美争霸的启示【美国1930s-罗斯福新政】

08-01
2 次观看
见证的头像
见证
粉丝:7
主题:15
描述:19
例子:13
其他:38
字数:7076

世界应该珍惜现在的中国,第一工业大国陷入危机有多可怕,来自英美争霸的启示【美国1930s-罗斯福新政】

08-01
2 次观看
见证的头像
见证
粉丝:7
见证的头像
见证
粉丝:7
主题:15
描述:19
例子:13
其他:38
字数:7076

1 民生困顿

注释 队伍领面包

大街上等着领面包的队伍长到看不到终点,妇女用头巾遮住脸,担心被熟人认出来,如后在垃圾桶里翻找剩饭剩菜。千百万人只能像畜生那样生活,才能免于死亡。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过,很难相信这是1930年代的美国。

月薪30美元 宏大叙事

假如你随便拦住当时的一个美国人,告诉他十几年后美国将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他很可能会催你一脸吐沫,然后说这跟我一个月薪30美元的人有什么关系?她想象不出,十几年后,几乎每一个普通美国人都能凭借生活在世界秩序中心的红利,吃上美味的炸鸡,煮上现代化的大house。

宏大叙事

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富人,他们的生活总是相似的奢靡。但是,欧洲的穷人和非洲的穷人生活水平天差地别,因为穷人的生活质量跟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以穷人更关心国家大事,更关心国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宏大叙事,这一点也不奇怪。

改变秩序

不过,回到1930年代的美国,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不像是一即将取代英国地位称霸全球的国家。按照一般的理解,美国此时应该国富民强,一派欣欣向荣才说明它更加先进,更加文明,才能取代腐朽的、衰落的旧秩序。实际上,逻辑恰恰相反,当一个国家发展的好时,它其实没有动力改变游戏规则。

触碰天花板

相反,当一个国家触碰到了旧秩序给它设置的天花板,发展出了问题,才会生出改变世界秩序的雄心。

1930年代美国 触碰天花板

19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这个阶段,早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就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英国所主导的殖民体系已经容纳不下美国继续提升它那庞大的工业产能,失去增长空间,再叠加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

2 秩序变革

秩序重定义

而当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出现问题时,就是该重新定义世界秩序的时候了。

注释 罗斯福上场

带领美国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是第32任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世界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罗斯福正式上场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背景。

注释 一战落幕

1918年,随着德皇威廉二世的退位,德国投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持续了四年多的战降让四个帝国消失了,奥匈帝国分裂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一堆小国家,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控制,只剩下了如今的土耳其。俄罗斯帝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相当弱小,属于他的高光时刻还远没有到来。德意志帝国失去了65000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00万人口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并承担了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这个结果让当时的世界秩序主导者英国尤其感到满意,欧洲大陆上能够威胁到英国地位的几乎所有国家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注释 战后复苏

英国甚至担心对德国的惩罚有点太严重了,会导致法国一家独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开始了战后复苏。经历了文化和经济都十分繁荣的20年代,直到1929年10月29日,二阶股价暴跌,将美国以及整个欧洲送入了一场持续十年的大萧条。

3 家族根基

注释 罗斯福州长

这时,47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纽约州担任州长。

注释 罗斯福家族

说起罗斯福这个姓,熟悉美国历史的都知道,美国有两个罗斯福总统,一个是西多罗斯福,任职于1901年到1909年,然后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们两个属于远房亲戚,往上数大概6到7辈儿,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一个叫做克拉斯马尔滕森范罗森维尔特的荷兰人。经过了将近300年的发展,罗斯福家族已经成为了纽约著名的政治家族。

家族信任

从辈分上讲,富兰克林是西奥多的侄子,而且富兰克林还娶了西奥多的亲侄女儿艾诺利罗斯福,而罗斯福家族的情况正好可以用来说明美国当时的国情。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群人来到一块陌生的大陆,要想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抱团,而家族就是一个人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团体,然后就是基于母国的族裔关系。那些认为美国不讲人情关系,全靠个人本事打拼,只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象,直到今天足矣,都是影响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最重要的因素。

族裔共识

20世纪早期的美国族裔的概念只会比现在更加深入人心。他们表面上都是美国人,但对于什么是美国各有各的理解。很多族裔都有自己的生活街区,选举的时候也毫不意外的全力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在对外政策上,美国族群内部的第一反应也是站在自己母国的一边。那时的美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上百年,但是移民过程从未停止。形形色色的美国人还来不及救,美国应该是什么样子建立起共识,支撑这些移民来到新大陆定居的唯一共同点就是我们是来这里过日子的,不要去管欧洲那些打打杀杀的事。

4 孤立困境

孤立主义

因此当欧洲各国发生争端,各个族群和各个党派能够达成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谁都不帮,谁也不得罪,保持中立。这便造成了当时美国国内具有浓厚的孤立主义倾向,这种孤立的政治氛围得到了美国精英和民众的一致支持。

战略定力

客观上,这给美国的霸权之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在影响全球格局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保持了极高的战略定力,直到最后时刻才下场,让美国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收获了最大的利益。

放松警惕

另一方面,旧的世界霸主英国极大的放松了对美国的警惕,到英国察觉到美国的威胁时,英美的实力对比已经过于悬殊,导致英国已经无力遏制,美国只能主动让出地位,实现了霸主位置的和平交接。

孤立代价

不过在另一些领域,孤立主义的盛行也让美国付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代价。例如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美国政府曾经试过各种方法,在维持原来世界秩序的前提下拯救美国经济。例如,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欧洲的经济疲软是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更直白一点说,就是欧洲人没钱消费,导致美国的工业品失去了市场,出口贸易不足,老百姓失业。解决方案是救欧洲就是救美国。于是国会决定将欧洲各国欠下的战争债务延期一年,甚至还扩大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贷款。结果美国国内金融危机加重了,德国则拿着美国的贷款搞起了军工产业。实际上美国的工业实力早已发展到足以左右世界局势的程度,孤立主义已经不符合美国的国情。

5 贸易战端

秩序扑来

美国已经发展的太大了,大到你不走出去改变世界秩序,世界秩序也会朝你扑来,逼着你去改变它。

帝国优惠 秩序扑来

1932年,英国为了应对大萧条,召集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和澳大利亚等自治领和殖民地代表,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英联邦经济磋商与合作会议。会议通过了一项五年的帝国优惠政策,原则是本土生产商第一帝国生产商第二,外国生产商。最后将美国的产品排除在了英联邦关税减免范围之外。这实际上等同于英国利用自己在殖民体系中的优势向美国发起了贸易战。

注释 罗斯福当选

就在同一年,弗兰克林罗斯赢得了美国大选,他接手的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最低点。

注释 大萧条现状

全国有4分之1的劳动力失业,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了60%,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一半以上,200万人无家可归。

注释 改革理由

不过这种绝望的状态也给了罗斯福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最佳理由。

6 新政实践

实用主义

但问题是,罗斯福接下来实施的新政真的拯救了美国吗?提起罗斯福的新政,就不得不提到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凯恩斯主义。不过实际上罗斯福和凯恩斯究竟谁启发了谁,谁知道了谁还很难说。在真实的政府决策环境中,领导很少会去问你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而是直接要求下属给出解决方案。而负责制定方案的技术官僚提出的十个解决方案里,有一半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两个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还有两个会损失选票,影响连任。能从最后一个方案里挑出几条具体的措施,已经属于谢天谢地了,根本来不及考虑符不符合理论。换句话说,官僚系统里遵循的是极致的实用主义原则,能把眼前的事解决了,永远是最高优先级。

接受度提高

不过大萧条也给罗斯福带来了一些好处,就是大家对新政策的接受度提高了。[

注释 试一试

7:57.230-7:59.080]原本不相信的可以试一试,原本有意见的先忍一忍,让我们看看罗斯福具体是怎么做的。

终止金本位 新政本质

首先是临时终止了金本位,允许联邦储备银行无限印钞,向濒临破产的银行注资以及购买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扩大开支 新政本质

然后是扩大政府开支,成立了土木工程管理局、农场安全管理局、社会保障管理局等一系列机构,负责修建机场、道路等公共工程,以及向贫困人口发放补贴。

新政本质

总的来说,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其实就是一句话,通过不断的印钱和花钱,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7 政策反思

注释 能否拯救

那么罗斯福的新政真的拯救了美国经济吗?

注释 新政对比

有意思的是,作为对比,几乎在同一时间,大西洋另一端的德国也开始了希特勒版本的新政。

德国成效 新政效果

两个版本的实质相差不大,都是加大政府借债,扩大投资。到了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从45%降至1.5%,失业人口几乎消失,而工人的周薪还增长了19%。

美国困境 新政效果

相比之下,此时的美国依然保持着20%的失业率,上千万的失业人口,而且财政手段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差。

注释 政策质疑

银行宁愿把钱放在金融系统里空赚,也不愿借贷给企业扩大生产,居民的消费热情也上不去。罗斯福的新政几乎就要宣告失败,是罗斯福不如希特勒吗?还是罗斯福的政策是好的,只是被下面执行歪了?

注释 问题引出

其实都不是。让我们看看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新政之间的具体差别。

8 货币差异

货币掌控

首先,两国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掌控度不在一个层次。美联储的12个原始股东都是美国的名门望族,而且具体股东名单至今仍对外保密。他们不仅要考虑美国政府的要求,还要顾及私人股东的利益。由于公共工程职业经济效益低下,美联储在配合了一段时间后就拒绝再为政府的债务买单。

就业汇票 货币掌控

罗斯福新政陷入了钱荒,难以维持。相比之下,希特勒政府发行了一种名为创造就业汇票的商业票据,并规定政府订单可以直接使用这种票据进行支付。由于有帝国银行为他托底以及高达年化4.5%的票面利率,德国人将其视为类似可以获得利率的支票看待,直接在民间进行流通,只要选择贴现的人不多,票据就可以一直发行下去,德国政府就相当于拥有了无限创造货币的能力。

投资方向

另一个是投资方向。

军事投资 投资方向

除了道路、学校、水库等公共工程,德国政府还将大量钱投入了军事工业。上百万军队的重新武装,相当于在德国内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所以在短时间内,希特勒新政要比罗斯福有效得多。

注释 长期隐患

当然,长期来看,德国这一套早晚也要出问题。

9 根本症结

根本问题

实际上,当时的美国和德国都无法通过内部改革解决问题,他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英法所主导的殖民地秩序下,两个国家都找不到足够的国际市场消化他们过剩的工业产能,他们也最有能力和动力去打破这套秩序。

德国认知 根本问题

德国在欧洲争霸游戏中摔倒了这么多年,显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以很早就开始投资军事工业,准备好动用武力。相比之下,罗斯福新政的深度和幅度要小得多。

注释 历史讽刺

只是简单的对症下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缓解一下社会压力。不过,历史的讽刺之处在此时显现了出来,德国这个老牌帝国迫不及待的第二次发起了挑战英国霸权秩序的大战。

美国受益 根本问题

反而成为了拯救美国的解药。二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美国军事工业的发展,银行开动印钞机,争先恐后地向政府和军工企业释放天量的贷款。美国靠着贩卖军火和战略物资赚得盆满钵满,还顺便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和纳粹德国走出萧条的路径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还不用承担主动挑起战争的风险和罪名。

注释 国情匹配

而这与其说是罗斯福的高瞻远瞩和刻意设计,不如说是美国的独特国情和历史机遇幸运地匹配在了一起。

注释 传统差异

当时的德国素来就有整军备伍进行战略豪赌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则孤立主义盛行,国民参与欧洲大战的情绪不高,两者共同促成了美国坐山观虎斗,最终赢家通吃的局面。

10 历史契机

注释 孤立主义

不过,当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曾经的文化优势也会变成历史包袱。当纳粹德国击败法国,几乎统一了欧洲,美国从精英阶层到民间仍然是孤立主义情绪占据上风。

注释 利益诱惑

这种两面做生意数钱数到手软的状况,对于美国社会的诱惑力相当大。

注释 罗斯福表现

可以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过程中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至多也只能算作中规中矩。

注释 总统抉择

而美国在这次难得一遇的世界大变局中,究竟应该选择做一个纯粹的生意人。

11 抉择时刻

注释 判断时刻

还是亲自下场做国际秩序的主导者,才是能够体现总统罗斯福卓越判断力的时刻。

注释 珍珠港谜团

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究竟知不知情,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注释 技术无关

不过这个技术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在偷袭发生之前,美国早就在为开战做准备。

注释 开战必然

就算没有珍珠港,也会有其他港。

12 解释权谋

注释 第一反应

假如有录像记下了罗斯福总统听到珍珠港遇袭后的第一反应,他大概会忍不住说,这是个好事。

丘吉尔 解释权

罗斯福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就是等待英国给出更高的价码。更直白一点,就是逼迫英国主动让出世界秩序的主导权,而且由于德国军队的表现太亮眼,在这个过程中更着急的反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罗大哥,你快点下场吧,我顶不住了。那落榜画家可不是什么好人啊,干完我就要去干你去了。罗斯福一声不吭盯着世界地图说,丘老弟,别开玩笑了,你们日不落帝国家底那么厚,再撑个百80年不成问题。丘吉尔演出滴溜溜一转,自然明白罗斯福是什么意思。1941年8月,就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四个月,美国终于从英国手中拿到了满意的条件。这便是后来的大西洋宪章,里面规定了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英国同意放开领土自决权,也就是主动放弃殖民地体系,同时承诺减少贸易限制,向所有国家平等地开放市场。而美国作为当时工业能力最强的国家,无疑将从这种平等中受益最多。实际上,丘吉尔也试图在这里耍个心眼,因为大西洋宪章只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一个月后,丘吉尔就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该宪章仅适用于德国占领下的国家,不适用于像印度这样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但是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这种模糊性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英国的护身符,反而成为美国彻底肢解英国秩序最好的理由。

解释权

因为解释权永远归强者所有,所以假如你是一个弱者,请记住,在跟强者谈判时,合作条款应该规定的尽量明确,这样才是对你的保护。

注释 罗斯福

要优先保证一个确定的收益下限,而不是约定一个灵活的目标,然后想象收益的上限实现了该多么美好。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你本身是创业者,你在自己的事业做规划,因为创业本身就是冒险者的游戏,是在拼人生的上限。回到二战前的美国,罗斯福对外拿到了足够多的筹码,但同时他还要对内说服孤立主义情绪浓厚的美国人。阻碍他的主要是国会,因为国会议员两年一换,跟当地选民的联系更加紧密。

注释 孤立主义

为了选票,他们必须更加贴近民间的认知和情绪,赞成孤立主义的一些主要成员,还建立了一个美国优先委员会。在高峰期,美国优先委员会一共拥有450个分会和超过80万成员。

13 中立束缚

注释 中立法案

1936至1937年间,欧洲已经开始发生零星的代理人战争,为了避免美国卷入其中,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不允许美国人乘坐悬挂交战国国旗的船只。

注释 罗斯福讲话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就是因为类似的事件被迫参战,这让罗斯福感到非常沮丧,但不得不掩盖住他真实的想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随后对德宣战。两天后,罗斯福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保证,他将尽一切努力使美国远离战争。

注释 支持率

因为依旧40年美国大选马上就要来了,罗斯福必须先保住自己的总统职位。不过,一部分美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是看出了罗斯福内心其实是想参战的。1940年,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的全国支持率比1936年下降了七个百分点。在德意美国人聚集的35个县州,他的支持率下降了25至35个百分点。

注释 保位子

但无论如何,罗斯福总算保住了位子,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14 推战进程

注释 推战争

从1941年开始,罗斯福总统开始越来越明确的推动美国走向战争。

注释 珍珠港

由于当时的美国掌握着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产能和战略资源,他有很多种办法限制轴心国的行动,逼迫他们要么停下战争,要么向美国开战。最终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随后美国优先委员会宣布解散一些资深的孤立主义者,如查尔斯林德伯格和赫伯特胡佛等也宣布支持战争。

注释 新征程

美国终于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全面踏出北美洲,开始了他接管世界秩序的征程。

15 工业霸权

英国西班牙 工业为王

很快,他就将证明,一旦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飞足马力,会爆发出怎样恐怖的战争潜力。从300年前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击败了指挥掠夺金银的西班牙帝国,到2战时期美国横空出世,用堪称奇迹的速度造出天量的航母、飞机、坦克,将老牌帝国淹没在机械狂潮中,

工业为王

历史再次生动地诠释了工业为王的真理,世界首先是物质的,炮弹的轰鸣声不仅击碎了旧的世界秩序,也击碎了谁比谁更文明、谁比谁更优越的争论。

注释 战后经济

从此以后,欧洲人再也不敢嘲笑美国佬都是在欧洲混不下去的失败者。大学里的教授再也不提文明的正统在欧洲,而是忙着论证灯塔为何会耸立在新大陆。当战争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全世界剩余国家的总和。[

注释 世界秩序

17:08.990]拥有全球64%的钢铁产量,70%的石油产量,以及75%以上的黄金储备。美国所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正式登场。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