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思毅。在我刚踏入我现在所在的行业时,当时有一个年纪不到30岁,但是年收入稳定在百万以上级别的职业导师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他说如果你从入行的时候就开始沉淀你的方法论,这可能是你在这个行业混到最后最值钱的东西。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照着做了。因为我持续的输出方法论,在入行不到半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同行开始向我付费咨询,开始一次次拿到结果的时候,我越来越意识到方法论的价值了。
为什么?方法论可能是我们在一个行业里面最值钱的东西。
首先第一,它能给我们带来结构性的认知。真正有方法论的人,他并不是只靠感觉和经验,而是靠逻辑和系统去处理复杂的问题。
第二,方法论会让我们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你会发现真正能够提出通用模型做事路径判断标准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教别人,能够带团队,能够做战略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成长的曲线就不再受限于我们个人的执行力,而是决策力和方法的输出力。第三是因为方法论它是复利价值的起点。你看如果我们只是去做项目,那我们的价值就只止于这个项目。如果能够写方法论,那么它是可以同时指导N个项目、N个人、N个平台。而一套方法论可能是我们未来去做内容、课程、专栏、讲座等等变现的母体。
既然方法论这么重要,它形成的底层机制是什么呢?在实践论这本书中讲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它是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方法论最初它形成的路径,但我相信有些朋友可能没有读过实践论,不太清楚什么是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最初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炼出了一些做事情的本质的规律,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个就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然后我们再拿着这些本质的规律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看我们总结的规律对不对?这其实就是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一个人想写故事,那么最初他在实践中只是去为了满足自己的分享欲去写,但是他不想止步于此,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于是他开始总结怎么能写出爆款。比如说我的开头怎么写才能吸引人,如何去加入冲突和转折。在最后结尾怎么让故事升华到得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他把这些总结出来的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去写,检验是不是有效,人们是不是喜欢看。这其实就是方法论的诞生,把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形成可复制的、可迁移的、可优化的路径。
我们了解了方法论形成的底层机制之后,我们怎么去构建个人的方法论体系呢?
刚开始第一个阶段,我们不需要去想整个系统,而只从其中一个认知点切入就可以。比如如果是做内容的,我们就从怎么去选题,或者怎么去搭建内容结构,又或者说怎么去搭配案例选出一个认知点。经过我们刚才所讲的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路径,把这个认知点打透一个星期我们就打透这一个小小的认知点。完成第一阶段认知点的积累之后,我们到第二个阶段形成现状的连接。
就是我们把这些认知点通过现状连接起来,打通一件事情的整个流程,完成闭环。比如如果我们总结做销售的方法论,那么就从前期如何吸引客户,到沟通需求,到提供解决方案,到处理客户的疑议,到成交,打通这个可复制可以拿到结果的路径。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现状连接到面状的升维,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无论从横向我们所跨越的模块的宽度,还是从纵向我们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方法论内部能够实现相互的联动,共同来支撑起整个体系,甚至能让它实现动态化的迭代,或者是不同行业之间的迁移。
就这样每天一个认识,每周一个沉淀,那么三个月下来可能就是一套体系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知道不如做到,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在哪些领域有这样的经过现实检验有效的经验呢?任何领域都可以,比如说健身、户外运动等等。然后我们就可以把它沉淀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的体系。这可能是我们未来最宝贵的认知资产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