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拆分:@阿坤、@心雨之林
按照教科书的定义, 它是人们在对文章的接受中, 在心理所产生的 关于文章的外在结构、内在结构、 审美规范等诸特征的 印象、感觉、知觉的表象总和。
有位哲人曾用了一个二元结构来描述我们在挖洞或者在创作的时候面临的一个窘境:这个结构的一端是混沌,另一端是定见。为了统一语境,我们不妨将其替换成神秘和庸俗,我们的创作活动就在两者的夹缝中艰难地展开。我们仍然拿写作来举例:当你见识到了世界展现出来的神秘与混沌时,脑子里面出现了各种朦胧不清的观点和意向,你想要一字一句地将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用各种熟知的概念、章法以及技巧。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无时无刻地不想躲开这些概念、章法、技巧对我们的约束和限制,这些概念、章法、技巧就是我们的庸见、就是我们的定见,这是一切创作者都要面临的窘境。作家在下笔之前,纸上就已经写满了陈词烂调了;画家在下笔之前,画布上已经布置好了各种规则和定式了。因此我们需要某种更具原创性的活动来打破僵局,按照那位哲人的说法,那种更具原创性的活动,在绘画中表现为划破画布,这个是现代艺术的很常见的形式,在哲学中则表现为创造新的概念。
唉哟,我觉得这样好了,因为常常有很多年轻朋友问我,“李大哥这写歌如何如何如何啊,你听一下我的作品如何如何,你觉得我这个行业里面如何如何”。昂嗯,我觉得你就回去听我的歌吧。因为你去听听,比如说听听《领悟》吧,听听《阴天》吧,听听李宗盛写的这么些歌。你去想想看这个人的脑子,就跟你读诗是一样的,你去读,一句一句读,去尝试了解,这些句子怎么会从这个人的脑筋里面跑出来,然后他是怎么铺陈、怎么组合,他的观点是什么。就是我写歌是很慢的,非常慢的,比如说你听到李宗盛这歌最后里面有一百个句子,可能是两万个句子挑的,最后它是一百个句子。所以不要急,不要急于求成,继续往里面dig in、dig in、dig in,往里面写,然后这是形成你风格的一个必须的过程,就李宗盛写歌写到后来,你读这个词你大概知道这是李宗盛的词,他是一个形成风格的过程,它是一个锻炼,而不是完成,我写完一个歌就完了。它真正重要的是那个过程,你不断地磨练你自己去想出更好的句子。为什么“想说还没说的还很多”是要放在第一句呢?为什么“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我没有”要放在第一句呢?这一首词的起手式很重要的,跟你打拳一样,你第一句放出来,大家就等着你,那你第二句是什么。所以它是一个过程,所以你回去听我的歌吧,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