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Yu的头像

2.3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

2.3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

08-01
5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17
主题:9
描述:13
例子:12
验证:19
字数:14283

2.3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

08-01
5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17
Yu的头像
Yu
粉丝:17
主题:9
描述:13
例子:12
验证:19
字数:1428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

图解法求像

图解法求像

在理想光学系统中,给定物方主点 H、像方主点 H、物方焦点 F 和像方焦点 F 的位置,通过画图追踪特定光线路径,求解物点 P 的像点 P 的方法。

核心是利用光线的共轭性质:从物点 P 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其像方共轭光线的交点即为 P

可利用的典型光线性质包括:

①入射光线平行于光轴,出射光线通过 F

②入射光线通过 F,出射光线平行于光轴;

③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入射,出射后会聚于像方焦平面上的点;

④从物方焦平面上一点发出的光束入射,出射为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

⑤物方主面和像方主面上的共轭光线投射高度相等,即 h=h

其中:H 为物方主点,H 为像方主点,F 为物方焦点,F 为像方焦点,P 为物点,P 为像点,h 为物方主面投射高度,h 为像方主面投射高度。

轴外点

轴外点成像图解法

在光学系统中,对于轴外点B或垂轴物体AB,可通过两条典型光线图解求像。

image.png

第一条光线从B点发出通过物方焦点F,其共轭光线平行于光轴。

第二条光线从B点发出平行于光轴,其共轭光线通过像方焦点F

这两条光线在像空间的交点B即为B的像点,过B作光轴的垂线AB即为AB的像。

其中:B表示轴外点,F表示物方焦点,F表示像方焦点,B表示像点,AB表示像线段。

轴上点

轴上点图解法1(基于物方焦平面)

在工程光学中,轴上点A的像点A可以通过图解法求得,使用物方焦平面
基于物方焦平面

  1. A点发出任意光线AM,与物方焦平面交于B点。

  2. B点引一条平行于光轴的辅助光线BN

  3. 辅助光线BN通过光学系统后,射出光线通过像方焦点F,即NF

  4. 光线AM的共轭光线MA平行于NF

  5. MA与光轴的交点即为像点A

    image.png

其中:

  • A:物方轴上点。

  • M:光线AM与光学系统的入射点。

  • B:光线AM与物方焦平面的交点。

  • N:辅助光线BN与光学系统的入射点。

  • F:物方焦点。

  • F:像方焦点。

  • A:像点。

  • 光轴:光学系统的对称轴。
    物方焦平面垂直于光轴并通过F,像方焦平面垂直于光轴并通过F

薄透镜系统应用 轴上点图解法1(基于物方焦平面)

考虑一个薄透镜,物方焦距f=−10cm(负号表示凹透镜),像方焦距f=10cm,物点A在光轴上,物距s=−15cm(负号表示实物)。求像点A

  1. A发出光线AM任意方向,例如与光轴成30角,交物方焦平面于B

  2. B引平行光轴的辅助光线BN

  3. BN射出后通过F

  4. AM的共轭光线平行于NF,交光轴于A
    图解得像距s30cm(正号表示实像)。

薄透镜焦距计算 轴上点图解法1(基于物方焦平面)

一个薄透镜的物方焦距f=−15cm,像方焦距f=15cm。物点A在光轴上,物距s=−20cm。图解求像距s,并验证是否与公式s1s1=f1一致。

详情

图解步骤:

  1. 光线AM交物方焦平面于B

  2. 辅助光线BN平行光轴,射出通过F

  3. MA平行NF,交光轴得s60cm
    公式验证:s1s1=601−201=601+201=601+603=604=151=f1,一致。

轴上点图解法2辅助光线法

对于光学系统中轴上物点A的成像,可通过以下步骤图解确定像点A

  1. 过物点A作任意入射光线AM交物方主平面于M

  2. 过物方焦点F作辅助光线FNAM,构成倾斜平行光束

  3. FN的共轭光线出射后平行光轴,与像方焦平面交于B

  4. 在像方主平面确定M的等高点M

  5. 连接MB并延长交光轴于A,即为像点

image.png

其中:

  • F:物方焦点

  • F:像方焦点

  • M:入射光线与物方主平面交点

  • MM的共轭点(与M等高)

  • B:倾斜平行光束会聚点

AM共轭MBFN共轭光轴

image.png

解析法求像

牛顿公式

牛顿公式

牛顿公式以焦点为坐标原点描述物像位置关系。

image.png

物距x定义为从物方焦点F到物点A的距离,像距x定义为从像方焦点F到像点A的距离。

符号规则:若从FAFA的方向与光线传播方向一致,则为正,反之为负。

由相似三角形BAFFHMHNFFAB推导得:yy=xf,yy=fx

化简得牛顿公式:xx=ff

垂轴放大率β定义为像高与物高之比yy,其公式为:β=yy=xf=fx其中:

  • x: 物距,从物方焦点F到物点A的距离(单位:长度量纲)。

  • x: 像距,从像方焦点F到像点A的距离(单位:长度量纲)。

  • f: 物方焦距(单位:长度量纲)。

  • f: 像方焦距(单位:长度量纲)。

  • y: 物高(单位:长度量纲)。

  • y: 像高(单位:长度量纲)。

  • β: 垂轴放大率(无量纲)。

计算像距 牛顿公式

已知光学系统物方焦距f=−10cm,像方焦距f=15cm,物距x=−20cm

求像距x和放大率β

解:使用牛顿公式xx=ff,代入得(−20)x=(−10)(15)
解得x=−20(−10)(15)=7.5cm
放大率β=xf=−20−10=−0.5

确定物高 牛顿公式

已知像高y=3cm,放大率β=−0.5。求物高y

解:由β=yy,得−0.5=y3
解得y=−0.53=−6cm(负号表示倒像)。

求解像距 牛顿公式

给定f=−15cm, f=20cm, x=−30cm。求像距x

详情

使用牛顿公式xx=ff
代入值:(−30)x=(−15)(20)
计算:x=−30(−15)(20)=10cm

计算放大率 牛顿公式

已知x=−25cm, f=−10cm。求垂轴放大率β

详情

使用公式β=xf
代入值:β=−25−10
计算:β=−0.4

求物方焦距 牛顿公式

给定x=−40cm, x=20cm, f=30cm。求物方焦距f

详情

使用牛顿公式xx=ff
代入值:(−40)(20)=f30
计算:−800=30f
解得f=30800−26.67cm

综合应用 牛顿公式

物体高度y=−4cm,成像后像高y=2cm。已知f=−12cm, f=18cm。求物距x和像距x

详情

先求放大率β=yy=−42=−0.5
使用β=xf−0.5=x−12
解得−0.5=x12,故x=−0.512=−24cm
使用牛顿公式xx=ff(−24)x=(−12)(18)
解得x=−24−216=9cm

高斯公式

高斯公式

高斯公式描述了光学系统中物像位置相对于主点的关系,即以主点为坐标原点

物点A到物方主点H的距离为l,像点A到像方主点H的距离为l

符号约定:从HAHA的方向与光线传播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

image.png

由牛顿公式xx=ff和关系x=lfx=lf推导得:
lf+lf=ll

两边同除ll得高斯公式:
lf+lf=1

垂轴放大率β定义为像高y与物高y之比:
β=yy=ffll

当物空间和像空间介质相同时,f=f,则公式简化为:
l1l1=f1

β=ll

其中:

  • l:物点到物方主点距离,单位米(m)

  • l:像点到像方主点距离,单位米(m)

  • f:物方焦距,单位米(m)

  • f:像方焦距,单位米(m)

  • β:垂轴放大率,无量纲

  • x:物点到物方焦点的距离,x=lf

  • x:像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x=lf

凸透镜成像 高斯公式

假设凸透镜在空气中,f=f=10 cm
物距l=−20 cm(负号表示物在左),求像距l

使用简化公式:
l1l1=f1

代入值:
l1−201=101

l1+0.05=0.1

l1=0.05

l=20 cm
像在右方20 cm处,为实像。

放大率计算 高斯公式

给定f=−15 cmf=15 cml=−30 cml=60 cm
求垂轴放大率β
使用公式:
β=ffll
代入值:
β=15−15−3060
β=−(−1)×(−2)
β=−2
放大率为-2,表示像倒立且放大2倍。

物距求解 高斯公式

已知光学系统在空气中,f=8 cml=−12 cm
求像距l

详情

使用简化公式:
l1l1=f1
代入值:
l1−121=81
l1+121=81
l1=81121
l1=243242=241
l=24 cm

焦距计算 高斯公式

已知介质相同,l=−20 cml=40 cm
求像方焦距f

详情

使用简化公式:
l1l1=f1
代入值:
401−201=f1
401+201=f1
401+402=403=f1
f=34013.333 cm

放大率应用 高斯公式

给定f=−10 cmf=10 cml=−15 cm
求垂轴放大率β

详情

先求l
l1l1=f1
代入值:
l1−151=101
l1+151=101
l1=101151
l1=303302=301
l=30 cm
再求β
β=ffll
代入值:
β=10−10−1530
β=−(−1)×(−2)=−2

简化公式验证 高斯公式

当介质相同,f=f=12 cm,物距l=−24 cm
求像距l和放大率β

详情

l
l1l1=f1
代入值:
l1−241=121
l1+241=121
l1=121241
l1=242241=241
l=24 cm
β
β=ll
代入值:
β=−2424=−1
放大率为-1,表示像倒立且等大。

光组过度关系

光组

一个光学系统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可以由一个或几个透镜组成,这些部件被称为光组。

光组可以单独看作一个理想光学系统,由焦距、焦点和主点的位置来描述。

过渡公式

在光学系统中由多个光组组成时,物像位置的过渡公式为:

image.png

li=li−1di−1

xi=xi−1Δi−1

Δi=difi+fi+1

其中:

  • l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物距(从物方主点到物体的距离)。

  • li−1 表示第 i1 个光组的像距(从像方主点到像的距离)。

  • di−1 表示第 i1 个光组到第 i 个光组的距离(主面间隔)。

  • x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物方焦点位置(从物方焦点到物体的距离)。

  • xi−1 表示第 i1 个光组的像方焦点位置(从像方焦点到像的距离)。

  • Δi−1 表示焦点间隔(第 i1 个光组的像方焦点到第 i 个光组物方焦点的距离)。

  • f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像方焦距。

  • fi+1 表示第 i+1 个光组的物方焦距。

  • i 为光组序号,系统由 k 个光组构成。

焦点间隔

焦点间隔 Δi 定义为第 i 个光组的像方焦点 Fi 到第 i+1 个光组物方焦点 Fi+1 的距离:Δi=FiFi+1

其中:

  • 正负号规则:以第 i 个光组的像方焦点为原点,若指向第 i+1 个光组物方焦点的方向与光线传播方向一致,则 Δi>0;反之,则 Δi<0

  • 焦点间隔与主面间隔的关系为 Δi=difi+fi+1

放大率

整个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β 等于各光组放大率的乘积:β=β1β2βk=y1y2yky1y2yk=y1yk

其中:

  • β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放大率(βi=yiyi)。

  • y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物高。

  • yi 表示第 i 个光组的像高。

  • yk 表示最终像高。

  • y1 表示初始物高。

  • 由于前一个光组的像是下一个光组的物,即 y2=y1, y3=y2,...,yk=yk−1

放大率计算 放大率

假设系统由三个光组组成。
各光组放大率:β1=−0.5, β2=2, β3=1.5
求系统总放大率 β
应用放大率公式:β=β1β2β3=(−0.5)×2×1.5=−1.5系统总放大率为 -1.5,表示像为倒立实像。

过渡公式应用 过渡公式

给定两个光组。
第一光组:物距 l1=−30 cm,像距 l1=20 cm。
光组间距离 d1=10 cm。
求第二光组物距 l2

详情

应用过渡公式 l2=l1d1

计算过程:l2=l1d1=2010=10 cm

第二光组物距为 10 cm。

焦点间隔计算 焦点间隔

给定两个光组。
第一光组像方焦距 f1=12 cm。
第二光组物方焦距 f2=8 cm。
主面间隔 d1=6 cm。
求焦点间隔 Δ1

详情

应用公式 Δ1=d1f1+f2

计算过程:Δ1=d1f1+f2=612+8=2 cm

焦点间隔为 2 cm,方向与光线一致(正值)。

放大率推导 放大率

系统由两个光组组成。
第一光组放大率 β1=y1y1=−2
第二光组放大率 β2=y2y2=0.5
初始物高 y1=4 mm。
求最终像高 y2。\

详情

应用放大率公式 β=β1β2y2=y1

推导过程:
系统总放大率:β=β1β2=(−2)×0.5=−1第一光组像高:y1=β1y1=(−2)×4=−8 mm由于 y2=y1,第二光组物高 y2=−8 mm。
第二光组像高:y2=β2y2=0.5×(−8)=−4 mm最终像高为 -4 mm,表示倒立实像。

多光组成像 过渡公式

系统由三个光组组成。
第一光组:物距 l1=−40 cm,像方焦距 f1=15 cm。
第二光组:物方焦距 f2=10 cm,像方焦距 f2=10 cm。
第三光组:物方焦距 f3=20 cm。
光组间距离:d1=8 cm(第一到第二光组),d2=12 cm(第二到第三光组)。
求最终像距 l3
提示:先求各光组像距,再应用过渡公式。

详情

求解步骤:
第一步:求第一光组像距 l1
物像公式:l11l11=f11代入 l1=−40 cm, f1=15 cm:l11−401=151l11+0.025=0.0667l11=0.0417

l124 cm

第二步:应用过渡公式求第二光组物距 l2l2=l1d1=248=16 cm

第三步:求第二光组像距 l2
物像公式:l21l21=f21代入 l2=16 cm, f2=10 cm:l21161=101l21=0.1+0.0625=0.1625

l26.15 cm

第四步:应用过渡公式求第三光组物距 l3l3=l2d2=6.1512=−5.85 cm

第五步:求第三光组像距 l3
物像公式:l31l31=f31假设 f3=f3=20 cm:l31−5.851=201

l31+0.1709=0.05

l31=0.050.1709=−0.1209

l3−8.27 cm

最终像距约为 -8.27 cm,表示像在第三光组物方主点左侧。

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

物像焦距比关系

图 2 - 20 是轴上点 A经理想光学系统成像于A的光路,由图显见

image.png

ltanU=h=ltanU

(x+f)tanU=(x+f)tanU

β=yy=xf=fx

所得的 xx,即 x=f(y/y)x=f(y/y)代入上式并化简后得

fytanU=fytanU

对于理想光学系统,上式中的角度UU不论为何值,式fytanU=fytanU 总是成立的。

因而,当这些角度的数值很小时,正切值可用角度的弧度值来代替,即在近轴光线区域中,式fytanU=fytanU亦成立。

故对于小角度,可用下式代替

fyu=fyu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区适用的拉赫公式nyu=nyu。将此式与式fyu=fyu比较可得出物方焦距和像方焦距之间的关系式

理想光学系统中,物方焦距 f 和像方焦距 f 之间的关系由下式给出:

ff=nn

其中:n 是物空间折射率,n 是像空间折射率。当物空间和像空间介质相同时(如空气,n=n),则 f=f

空气介质焦距计算 物像焦距比关系

考虑一个光学系统在空气中工作,n=n=1.0

根据公式 ff=11=−1,因此 f=f

例如,若物方焦距 f=100 mm,则像方焦距 f=−100 mm。

水底摄影系统焦距 物像焦距比关系

在水底摄影系统中,物空间为水(n=1.33),像空间为空气(n=1.0)。

根据公式 ff=1.331.0−0.752

例如,若 f=50 mm,则 f−37.6 mm。

若物方焦距 f=20 cm,则 f−15.038 cm

比例计算习题 物像焦距比关系

已知物空间折射率 n=1.5,像空间折射率 n=1.2,求 ff

详情

根据公式 ff=nn代入 n=1.5n=1.2ff=1.51.2=−0.8

焦距求解习题 物像焦距比关系

凸透镜物方焦距 f=15 cm,物空间为空气(n=1),像空间为玻璃(n=1.6),求 f

详情

根据公式 ff=nn代入 f=15n=1n=1.615f=11.6=−1.6f=−1.6×15=−24 cm

相同介质习题 物像焦距比关系

当物空间和像空间均为油(n=n=1.47),物方焦距 f=8 cm,求 f

详情

根据公式 ff=nn=1.471.47=−1因此,f=−1×8=−8 cm

符号分析习题 物像焦距比关系

凹透镜物方焦距 f=−12 cm,物空间为水(n=1.33),像空间为空气(n=1),求 f 并解释符号意义

详情

根据公式 ff=nn代入 f=−12n=1.33n=1−12f=1.331−0.7519f−0.7519×(−12)=9.0228 cmf 为正表示像方为凸透镜性质

反射面影响焦距比

当光学系统包含反射面时,焦距比关系由反射面个数决定,修正为:

ff=(−1)k+1nn

其中:k 是反射面的数目。

单反射面系统 反射面影响焦距比

系统有一个反射面(k=1),物空间和像空间均为空气(n=n=1.0)。

根据公式 ff=(−1)1+1×1=1,因此 f=f

例如,若 f=80 mm,则 f=80 mm。

双反射面系统 反射面影响焦距比

系统有两个反射面(k=2),物空间折射率 n=1.0,像空间折射率 n=1.5

根据公式 ff=(−1)2+1×1.01.5=−1.5

例如,若 f=60 mm,则 f=−90 mm。

反射面焦距比求解 反射面影响焦距比

系统有三个反射面(k=3),物空间和像空间均为空气(n=n=1.0)。求 ff

详情

详情

公式:ff=(−1)k+1nn
代入 k=3, n=1.0, n=1.0,得 ff=(−1)3+1×1=(−1)4×1=1
因此 ff=1

理想系统拉赫公式

ff=nn可将fytanU=fytanU写为

理想光学系统的拉赫公式为:

nytanU=nytanU

其中:y 是物高,y 是像高,U 是物方孔径角,U 是像方孔径角。

近轴光线拉赫应用 理想系统拉赫公式

在近轴区域,角度 UU 很小,tanUu(弧度),公式简化为 nyu=nyu

例如,n=1.0, n=1.5, y=5 mm, u=0.1 rad,

1.0×5×0.1=1.5×y×u,简化得 yu0.333

大角度拉赫计算 理想系统拉赫公式

给定 n=1.0, n=1.0, y=10 mm, U=45, U=45
公式:1.0×10×tan45=1.0×y×tan45,即 10×1=y×1,因此 y=10 mm。

拉赫公式角度计算 理想系统拉赫公式

给定 n=1.0, n=1.33, y=8 mm, y=6 mm, U=30。求 U

详情

公式:nytanU=nytanU
代入值:1.0×8×tan30=1.33×6×tanU
计算 tan30=310.577,左边:8×0.5774.616
右边:1.33×6×tanU=7.98×tanU
因此 4.616=7.98×tanU,得 tanU7.984.6160.578
所以 Uarctan(0.578)30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