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的头像

6推断与检验示例

6推断与检验示例

10-15
13 次观看
空空的头像
空空
粉丝:38
主题:14
描述:19
例子:12
其他:4
字数:6003

6推断与检验示例

10-15
13 次观看
空空的头像
空空
粉丝:38
空空的头像
空空
粉丝:38
主题:14
描述:19
例子:12
其他:4
字数:6003

image.png

过渡 总结过渡

在前几章里,我们已经对反思性思维的本质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借助教育手段来促进反思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思维训练的内在资源、面临的困难以及深层目的,也就是培养具备纪律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简单且真实的反思性思维活动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取自学生的课堂作业。

一、反思性思维活动实例

解释 三个例子偏向

我们多次留意到,外部环境和内心状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并引导反思性思维。

与个人和社会现实情况相关的实际需求,能够唤起并引导思维,我们的第一个例子就属于这种情形。(cm外部环境)
同时,我们也发现,好奇心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第二个例子便体现了这一点。(cm内心状况)
最后,那些在科学问题方面积累了经验的人,会因知识问题产生疑惑,进而开展探究活动,我们的第三个例子就属于这一类型。(cm内心状况)

根据实际情况思考的案例

赶约会

前几天,我前往市内第16街时,被一座时钟吸引了目光。我看到时钟的指针指向12点20分,这让我想起1点钟在第124街有个约会。
我琢磨着,之前从第124街坐车到第16街花了一个小时,要是以同样的方式返回,肯定会迟到20分钟。
但如果乘坐地铁,就能节省20分钟。不过,附近有没有地铁站呢?要是没有,寻找地铁站说不定会浪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
接着我想到了高架铁路,发现两个街区内就有一条高架铁路线。可车站在哪里呢?要是车站在我所在街道的上下几个街区,那我不仅节省不了时间,还会浪费时间。
我又重新考虑起地铁,地铁的速度比高架列车快,而且我记得地铁的到站车站与第124街我要去的地方的距离更近,所以乘坐地铁应该能节省时间。
于是,我决定乘坐地铁,最终在1点钟准时抵达了目的地。

兼有观察与思考的案例

长杆作用

我每天乘渡船过江,渡船上层甲板正前方,有一根白色长杆几乎水平地伸出去,杆顶有个金色小球。我第一次看到它时,觉得它像旗杆。它的颜色、形状还有那个金色小球,都和旗杆相似,这些都让我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

可很快,问题就来了。首先,这根杆子几乎是横着的,而旗杆通常是竖着的,很少会横着摆放;其次,杆子上没有挂旗子用的滑轮、圆环和绳索;最后,我在渡船上其他位置看到有两根垂直的旗杆,上面偶尔会挂着旗帜。所以,船头这根杆子应该不是用来挂旗帜的。

接着,我开始设想这根杆子所有可能的用途,并思考它最符合哪种用途:(1)是不是装饰呢?但所有渡船甚至拖船都有这样的杆子,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2)会不会是无线电报装置的天线杆?同样,考虑到实际情况,这也不太可能。而且,天线杆一般会装在船的最高处,也就是操舵室(驾驶室)的顶部。(3)它有没有可能是用来指引航向的呢?

于是,我开始寻找支持这个推断的证据。我发现那根杆子在操舵室前下方,舵手很容易看到它。并且,杆子底部低、顶部高,从舵手的位置看过去,它明显伸出船体前方。另外,舵手在船头附近,需要顺着杆子瞭望来掌握航向,拖船也需要这样的杆子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个假设比其他的更合理,所以我认可了它。我得出结论,设置这根杆子是为了给舵手指示航向,帮助舵手掌舵。

兼有实验与思考的案例

气泡玻璃杯

我用热肥皂水清洗玻璃杯,洗完后把玻璃杯倒扣在托盘上。我发现杯口外沿出现了气泡,然后气泡又跑到了杯口内侧。这是为什么呢?气泡出现说明有空气,我留意到空气肯定来自玻璃杯内部。托盘上有肥皂水,一定是肥皂水阻碍了空气逸出,所以才产生气泡。可空气为什么要离开杯子呢?并没有其他物质进入杯子把空气挤出去,那空气肯定是膨胀了。温度升高、压力增大,或者两者同时发生,空气就会膨胀。杯子从热肥皂水里拿出来后,杯内空气会被加热吗?已经和水接触过的空气显然不会。如果是空气受热膨胀,那一定是把杯子从肥皂水里拿出来放到托盘上的过程中,进入杯子的冷空气被加热了。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对不对,我又从水里拿出几个杯子。有的杯子拿出来时,我晃了晃,让冷空气进入;有的杯子拿出来时,我特意让杯口朝下,不让冷空气进去。结果,前者杯口都出现了气泡,后者则没有。我的推断应该是正确的。冷空气进入杯子,遇热膨胀,所以杯口外沿出现气泡。

可气泡后来为什么又跑到杯口内侧了呢?一定是冷缩作用。玻璃杯冷却了,里面的空气也跟着冷却。杯内压力减小,所以内部出现气泡。为了进一步证实,我趁着气泡还在杯口外沿的时候,赶紧在玻璃杯上面放了一块冰。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气泡进入了杯口内沿。

这三个案例构成一个系列

解释 三例子解释

以上精心挑选的三个例子,构成了一个从较为初级到较为复杂的反思性思维活动案例序列。
第一个例子展现了每个人在日常工作中都会进行的思考,其中所需的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方式,都没有超出日常经验范畴,思考过程并不复杂。
第三个例子最为复杂,要是事先没有接受过科学训练,根本想不到这些问题,更别说想出解决办法了。
第二个例子处于第一个例子向第三个例子的自然过渡阶段,它所涉及的材料完全在日常非专业经验范围之内,但问题并不直接关乎个人事务,只是与当事人当时正在做的事情有间接关联,引发了他的兴趣,从而促使他进行了一番客观的理论探究。

解释 三例子共同点

我们会在下一章分析这三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在此,先阐述两点。
其一,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作为所有智慧行为核心的推理活动的本质。
其二,在这三个例子中,思考的目的和结果都是解决问题或确定答案。

二、对未知的推断

没有推理就没有思考

推理

这几个反思性思维活动案例有一个共同之处:
描述1:某人发现自己处于特定的现实情境中,需要从这种情境里得出尚未明确的结论。
描述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未知结论的这个过程,就是推理。
描述3:已有的知识引导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产生想法,最终接受其他事物。

三示例 推理

在前面引用的案例中,
第一个人综合考虑了地点、时间等既定事实,从而推断出为了赴约,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最为合适。赴约这件事是未来的、一开始并不确定的事情。
第二个人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忆中的事实,推断出那根长杆可能的用途。
第三个人则根据特定条件下气泡的出现,结合对可靠的物理事实和原理的了解,推断出此前未知的特定事件(即水以气泡的形式从杯口外沿进入杯口内沿)产生的原因。

由于推理的结果超出了已知的事实(这些事实是通过观察或回忆先前知识获得的)​,所以每一次推断都意味着从已知跨越到未知,是对既定知识和认知的一种超越。

推理涉及对新事物的尝试

推理本质是联想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推理是由所见和所记的事物引发的联想。

影响联想因素

经验影响联想

联想会在脑海中突然闪现,但具体联想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而一个人的经验,又和当时的整体文化环境相关。

野蛮人联想 经验影响联想

比如,我们现在很容易产生的联想,在未开化的野蛮人脑海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爱好情绪影响联想

其次,联想还受个人的喜好、欲望、兴趣甚至当下的情绪状态影响。

控制联想必要性

联想是在思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活跃因素,如果它看起来可信,或者与事实没有明显冲突,就很容易被接受。这就凸显了控制联想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联想作为可靠推理的基础。

证明即检验

证明

在形成观点之前,对推理进行控制并体现这种控制的过程就是证明。

例外检验法

证明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检验它。通常来说,​“例外可以证明一条规则”​,也就是说,通过最严格的方式,即提供极端情况(例外情况)来检验规则的适用性,如果这条规则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那就没有理由再怀疑它。

检验的价值

只有经过验证,我们才能知道事物的真正价值。在验证之前,它可能只是徒有其表。只有通过实际检验的事物,才是有依据、被认可的,其价值才得到了证明,推论也是同样的道理。

推论需检验

推论往往很有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的推论都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任何推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就像我们看到的,存在一些长期影响推理的因素,随时可能导致推论出错。关键在于,每个推论都应该是经过检验的。

检验与否观点二分

或者,由于全面检验通常不太可能实现,我们也应该区分基于已检验证据的观点和基于未检验证据的观点,还要对那些有合理依据的观点及其可信度保持谨慎的态度。

两种检验

检验的两种方式

这三个实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包含检验的环节,正是这个环节让原本不够严谨的思考转变成了反思性思维活动。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检验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运用思考来检验由联想产生的推论,查看联想中的各个不同元素是否一致;(cm思考检验)
另一种是在采纳某个推论后,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它,看看在思想层面预测的结果是否会在现实中出现。(cm行动检验)

赶约会检验 行动检验

我们引用的第一个案例就是第二种检验方式的典型代表。在这个案例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乘坐地铁能够按时到达约会地点。思考者随后采取行动,亲自乘坐地铁来检验这个想法,最终结果是:推论得以实现,验证成功,想法得到了证实。

长杆作用检验 思考检验

在第二个案例中,只有当思考者设想自己处于舵手的位置,借助那根杆子来把握航向时,才会进行行动测试。同时,思考者对思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做了十分明确的检验。他一开始联想到那根杆子可能是旗杆、装饰物或者天线杆,但很快就否定并放弃了这些想法,因为他发现这些想法与所观察到的某些事实不相符。相反,他发现用杆子来指示航向的想法与很多重要因素是一致的,比如:(1)舵手的实际需求;(2)杆子自身的高度;(3)杆子底部和顶端的相对位置。

气泡玻璃杯检验 检验的两种方式

第三个案例中,两种检验方法都用上了。思考者得出结论后,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既包含思考检验,也有行动检验。他在玻璃杯上放置一块冰,如果推论是正确的,气泡就应该会有相应的反应。最终,结论得到了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采用不同的方式把玻璃杯从水中取出,进行了额外的测试。对思想一致性的检验,则是通过思考膨胀与热之间关系的本质,并考量所观察到的现象与这一原理所必须遵循的事实是否相符来完成的。

两种检验效果更好

很明显,使用两种方法来证明所提出的结论,效果要比仅使用一种方法更好。不过,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通过思考来测试一致性,其实也是一种行动,是开动想象力的行动;而另一种模式就是把想象中的行为变成实际行动。

真正的推理,首先是通过大胆联想得出一个推论,然后尝试这个联想,看它是否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反思性思维活动最初是由采取行动的迫切需求以及检验行动结果的需求所驱动的。随着人的才智和求知欲不断发展,反思性思维活动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联系变得没那么直接和重要了。但即便只是在想象层面,反思性思维活动依然存在。(cm即思考中也需要反思性思维)

三、思考始于怀疑终于释疑

思考是由直接经历引起的

情境引发思维1

对这三个实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每种情况下,思维都是由直接经历的具体情境引发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观念也不会凭空冒出来。

三案例 具体情境引发思维

在第一个案例中,一个人在城市的某个地方正忙着做事,这时看到时钟,进而想起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个约会。第二个案例里,一个人乘坐渡船过江,在此过程中开始对船的构造产生好奇。第三个案例中,一个接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当时正在忙着洗餐具。在每个案例中,都是实际经历的具体情境引发了疑问,从而促使人们展开反思性思维活动。

情境引发思维2

这一事实没什么特别的。回顾自己的经历,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思考凭空产生的例子。有时候,思绪飘得太远,你很难回想思维产生之前的具体事情,但只要沿着思路尽可能回溯,就一定能找到一些自己直接经历过的情境,那些你实实在在做过、体验过、享受过或者遭受过的事情,而不是仅仅靠想象虚构出来的。

情景出发回到情景

思考正是由这种最初的实际情形引发的。思考不仅源于这种情境,最终还会回归到这种情境。引发思考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考的目标和结果。

学生木材厂采购

学校可能无法提供像校外那样能唤起学生思考的体验性情境,这很可能是学校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在教小学生小数乘法运算时遇到了难题,不管怎么教,学生总是在小数点位置上出错。计算得出的数字是正确的,但数值却不对。比如,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是320.16美元,有的是32.016美元,还有的是3201.60美元。这表明学生们虽然能正确处理数字运算,但不会思考。因为如果他们会思考,就不会错误地理解计算结果。于是,这位老师让学生们去木材厂购买手工课要用的木板。老师提前和商家沟通好,让学生自己计算价钱。这个过程涉及的数值运算和课本上是一样的,但学生们都没有弄错小数点的位置。这是因为具体的情境促使他们思考,并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了所涉及的数值。解决教科书上的问题和到木材厂通过实际采购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很好地说明了情境在引发和指导思考方面的必要性。

思考的走向是问题得到解决

三案例转化 反思维的情景转化

对这三个案例进行考察,还能发现每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不确定性,令人困惑,甚至带来麻烦,它们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一个有待处理的问题。
在每个案例中,反思发挥的作用就是催生一种新的情况,从而让困难得到解决,困惑得以消除,麻烦得到处理,提出的问题有了答案。到这个时候,特定的思考过程也就自然结束了。
只有当新的、让人烦恼或怀疑的情况出现时,反思性思维才会再次被激发。

反思维的情景转化

所以,反思性思维的作用在于把我们经历的那些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令人疑惑、心绪不宁的情况,转变为清晰明了、连贯有序、确定无疑、和谐融洽的情况。

目的与命题结论

通过命题推导得出的陈述性结论,并非最终的结论,而是得出最终结论的关键所在。

去124街 最终目标与结论

例如,在第一个案例中,那人推导出“去第124街的最佳方式是乘地铁”这一结论,但这一结论只是得出最终结论的关键,也就是能准时赴约的关键。

命题结论:去第124街的最佳方式是乘地铁。
最终结论(目的):能准时赴约

思考是把最初充满困惑的局面,发展成最终令人满意局面的手段。对另外两个案例,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类似的分析。

形式逻辑不同

我们在前一章探讨过那种只注重形式的“逻辑”​。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逻辑,存在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它仅仅以命题作为起点,又以命题作为终点,缺少两种实际的生活情境:一种是包含疑惑或困难的情境,另一种是包含通过反思带来的、期望达成的最终结果的情境。而这两种情境的产生,都离不开反思性思维。

有效推理判断

要判断所做的推论是不是真正的推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推理是否用一种清晰、有序、令人满意的情况取代了原本混乱、不协调、令人困惑的情况。
片面、无效的思考,最终可能得出形式上正确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对人生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好的推理能够让思考者对世界有不同的体验,因为其中的某些对象会因此变得清晰有序。总之,真正的思考最终会让人们领悟到新的价值。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