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只老鼠,从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追赶。
随着鼠群从学校涌入社会道路数满为患。
你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终于挤上了通往成功的列车。
你知道通过努力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不论是银行存款、银牌衣服还是社会地位。
但是好像这一切都还不够,我们很快就对所拥有的东西习以为常。
于是在那种满足感消失后,我们就又开始了追逐。
我们时常认为消费和消遣才能获得幸福,而工作只是让我们能够消费和消减的手段。
因此,我们总是处在天平的两端,时而忙碌痛苦,时而倦怠放纵。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这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呢?
2002年,一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开了一门选修课,专门来探讨我们如何才能变得更幸福。
课程一开始只来了八个学生,其中还有两个人直接退课了。但是后来事情就变得越来越神奇,一年以后报名的人数飙升到了380人。
又过了一个学期,直接有855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直接成为了全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而且这些学生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家人,甚至把媒体都给叫来了。所以这个选修课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如果真的只是鸡汤的话,哈佛大学的学生又怎么可能买账呢?拍设这门课程的教授叫做泰勒本哈沙尔,由于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他便把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整理成了今天我们要讲的书籍幸福的方法。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和我都找到人生的平衡,不再摇摆于天平的两端。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比较远大的抱负,就是想要获得以色列的全国壁球赛冠军。为了比赛他不得不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能吃垃圾食品,每天必须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能吃垃圾食品这件事情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要在比赛结束之后奖励自己四个大汉堡。在比赛结束之后,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他就直奔自己想要吃的那家汉堡店,买了四个热气腾腾的大汉堡。
但是当汉堡拿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他发现好像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觉得好像也不够如此。并且在获得冠军之后的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卧室里面望着那个冠军的奖杯,突然变得非常的悲伤。因为觉得好像人生没有目标了,觉得很迷茫没有意义了,好像自己也并没有因此感受到快乐。
因此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对于幸福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致力于要研究幸福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幸福。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幸福的定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命题,目前都没有能够在我们人类社会达成共识,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难的哲学问题。
历史上有无数的哲学家都尝试过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对幸福进行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作者认为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幸福不是目标,因为我们喜欢探讨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把幸福当成了一个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作者认为我们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值得去质疑的。因为这个问题把人简单的划分为了两类,一类是获得幸福的,而一类是没获得幸福的,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对立的。
作者认为我们更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幸福。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应对的办法,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试图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幸福的呢?
作者就以他年轻的时候买那四个汉堡作为灵感,给出了我们人对于幸福的思维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首先第一个思维方式叫做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就是注重及时行乐,想要立刻满足自己的欲求,往往忽略行为带来的负面作用。秉持着享乐主义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将痛苦和努力以及幸福与快感等同起来,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努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能逃避就逃避,而幸福就等同于去追求多巴胺,追求及时满足。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引导着我们在下班放学之后,打开电视机,躺在沙发上吃垃圾食品,把健身、读书、学习外语这些人生规划全给抛在脑后。
虽然当下是快乐了,但是必然会损害我们未来的幸福。而且这种快乐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快乐,顶多叫做感观自己。以后我们会在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里面讲到,这种刺激特别容易让人厌倦,而且还会不断的提高我们的预志,原来刷半小时的短视频就好了,现在不行了,得刷一整晚。
对于追求享乐主义的人来说,会因此染上一些诚瘾行为,甚至会染上毒瘾。第二种思维模式叫做忙碌奔波性。如果我们说享乐主义是牺牲未来的幸福,让自己当下就感到快乐,那忙碌奔波型的人就是我们牺牲现在的幸福,以为这样就可以换得未来的幸福。那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幸福的假象,就是我们会因为从一个阶段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感受到轻松,并且误以为这种轻松就是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并非是源于幸福,而来源于我们本不该加诸于自己的痛苦。
就像是庄园里面的奴隶一样,庄园主决定给他们每周放一天假,结果奴隶们可高兴了,因为那天就不用摘棉花,不用挨鞭子了。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幸福,只是把你的痛苦给拿掉了而已。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即使我们达到了目标,也往往会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很快就感受到空虚一样,看着手中的四个大汉堡就是高兴不起来。而且我们要知道目标的实现其实它是很短暂的,就那么一瞬间。如果我们秉持着忙碌奔波的思维方式,那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苦苦的坚持,还没有资格去幸福那实在是很可悲。而且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能够活到自己能够享受幸福的那个时刻呢?所以这就是忙碌奔波性。第三种思维模式叫做虚无主义性,就是我们前面的两者都是顾此失彼,忽略了当下或者忽略了未来。虚无主义性就更厉害了,直接是当下未来都忽略了,认为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人都没有办法获得幸福。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就表现为习得性无助。那什么叫做习得性无助呢?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讲一个非常刺激的实验,叫做小狗电击实验。在这个地方作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许多的小狗给关到不同的笼子里面,有两种笼子,一个笼子是可以打开的,一个笼子是打不开的。然后就分别对这些小狗进行电击,非常残忍。可以打开笼子的小狗被电击了,他就马上打开笼子逃跑了。而那些笼子没有办法打开的小狗就没有办法了,那只能在笼子里面被接受电击。于是这个实验就做了很长一段时间,接着他们就把这些小狗给放在了空旷的地方,然后电击它们,大家想想结果是什么呢?笼子可以被打开的小狗一被电击就逃跑了。笼子没有办法打开的小狗,即使是在一个空地上被电击,它也不会逃跑,只会躺在地上大叫。
这种现象就叫做习得性无助。我们人其实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行动,我们都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处境。就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在经历了很多次感情上的挫折之后,就喜欢跟我说女人没一个好东西,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获得幸福。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无主义性。在作者看来,以上的三种模式都是没有办法让我们长久的享受到幸福的那我们到底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思维方式呢?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感受幸福型的人。
什么叫感受幸福型呢?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会既享受当下,又做有益于未来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学会去平衡当下于未来。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这个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里面会直接讲到。以上我们所说的这四种模型并不是指特定的4种人,而是我们应对现实的4种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对号入座或者是给别人贴标签。他是虚无主义,它是享乐主义。我们人人都可能在一定的情况下而产生以上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时刻觉察,我们到底在用哪一种思维方式去对待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我们如何拥有感受幸福型的思维方式。
首先作者就讲到,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丹麦哲学家科尔凯郭尔的一句话,就是无聊是万恶之源。当然这个无聊不是微观上的无聊,就比如等电梯排队这时候感受到的无聊,而是宏观层面的人没有目标和方向感,从而产生的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也在星流里面提到缺乏有意义的活动或者专注的目标会导致我们人感受到不满和沮丧,从而引发各种负面的行为或者情绪。可以说无聊是引发各种问题和不良行为的根源如果人们能够找到有趣和有意义的事物来填补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话,他们就更有可能避免一些问题和消极的影响。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更幸福,做有意义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那当然可能有人会问,就是忙碌奔波型的人可能也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那我们怎样才能防止陷入这种忙碌奔波的模式当中呢?作者的答案是我们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主要就包含了两个要素。
第一是我们必须得有一个自我和谐的目标,第二是必须得富有挑战和潜力。只要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符合这两个要件,我们就极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当然大家也会说,家庭亲密关系这些也是影响我们幸福的因素没错,这个我们放在下一个环节来讲。现在我们先讲事业,注意这个地方我的用词,我用的是事业不是工作,那事业和工作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作者在这个地方就引用了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有关工作态度的理论。而这位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于工作人一般持有三种态度。
第一个叫做任务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谋生的一种手段,即使不喜欢也不得不去做,上班只为下班。
第二种态度叫做职业,就是不仅希望工作可以赚钱,还希望在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能够升职加薪,拥有权利,那当然是更好的第
三种态度就叫做使命感,当一个人对于工作产生使命感的时候,工作就成了一种自我和谐的目标。
拥有使命感的人在工作当中当然也可能会获得金钱和地位,但是他们的目标已经脱离了物质的侧面,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价值感。当拥有这样的一种感受的时候,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才算得上是属于真正的事业。我在做up主期间,也认识了一些其他的up主,我发现有不少人是因为原来的工作实在没有意思,想追求自己的热爱才开始做B站的。
然后大家交流了一下觉得收益确实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其实是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热爱。因为毕竟我们人绝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是花在了工作上,所以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不能够感受到幸福,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应该着重考虑怎样把现在的工作变得更具有使命感,或者去选择那些能够让我们产生使命感的工作。因为使命感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就是自我和谐的目标。那我们要怎样去设定这种自我和谐的目标呢?首先我们就必须得知道,自我和谐的目标和一般的目标它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有不少的目标,但是大多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想要考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真的想做的,又有多少是社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的呢?自我和谐的目标来源于我们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
我们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是能够感受到快乐的,因为我们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被动的被工作学习给推着走。如果这个目标是社会加追我们的,那我们就很有可能养成忙碌奔波的思维方式。所以作者也讲到,目标应当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社会强加于我们我们可以向他人炫耀的。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且达到了这种自我和谐的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首先探讨一下,社会对于工作的态度究竟是什么?你会发现大部分有关工作的观念,都是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所以为什么从事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这么难呢?这就不得不谈到大学的设立。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的,而现代大学的发展又和工业革命是分不开的,那为什么和工业革命扯上关系了呢?因为工厂都是资本家设立的,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厂的规模在不断的变化,管理难度上去了,而且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只靠一般的工人没有办法保持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资本家就非常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帮他们打工了。因此资本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他们完全可以去赞助、捐助或者是建立能够支持高等教育的场所,也就是大学。然后大学可以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划分多个专业,以被资本家对培育的专业人才进行吸纳。用现代人的词汇来描述叫做秋招。
所以这一系列制度的设计,为的是让经济机器有效的运转,而不是为了我们个人的幸福。所以在了解这一点以后,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和谐的目标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只顺应社会的认可,大概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我们要如何去设定这个自我和谐的目标呢?这个地方我们要分三步走。
首先我们必须得有一个长期目标,这个长期目标是我们人生的北极星目标,实现周期1年到30年都是可以的。可以是你一年期的健身计划、跳舞计划,也可以是十年期的人生事业规划,只要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都可以。就比如Harry的长期目标就是希望在一年以内做到10万粉,开启我的全职博主生活。
为了这个目标我就必须得认认真真的看书和做视频,当然也需要各位红米的三连加关注当然有了长期目标还不够,因为我们一定不能有这样的思维,就是等我有空了,等什么条件具备了,我就去实现这个目标。说等家旁边的健身房修好了再去健身的人,永远都不会健身。说等工作稍微闲一点再去学乐器的人,也永远都不会学乐器。因此我们有长期目标还不够,必须得需要一个短期目标来辅助他的实现。短期目标其实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分解,找出实现长期目标的必备要素,然后方便我们去具体的执行。就比如Harry想要一年达到10万份,那肯定定期更新是少不了的。因此我就必须得设定,每个月至少就得读三本书,做三期视频呈现给大家。所以这就是我的短期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也就是安排每天每周的具体任务,规划如何去达到这一个个的短期目标。就比如我每周就必须得规划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写稿,什么时候做视频,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全力围绕这个自我和谐的目标来安排,尽量把长期短期目标和行动计划考虑的足够清楚。
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去机械的执行,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去灵活变通。这一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被外界所影响,去完成那些不能达到自我和谐状态的目标。就比如大家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陪别人去银行办手续,陪别人去理发,怕伤害人际关系,所以答应同事的一些非常琐碎的请求,去一些无效社交的场合,漫无目的的打发时间。如果没有自我和谐的目标,那我们就很容易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不学会保护自己的时间去完成属于自己的目标,那别人就会把我们的时间抢走。所以这就是设定自我和谐目标的重要性。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朋友会问,自我和谐的目标,我们刚才讲过是得来源于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我目前还没找到,请问阁下如何应对呢?
这个地方作者就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叫做m ps模式。所谓的m ps其实就是意义、兴趣和优势。我们在寻找自我和谐的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去按顺序去问自己以下的这些问题。
首先就是意义,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带来意义和价值感。
然后我们再问有关兴趣的问题,就是做什么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
最后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的优势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再得出,而不是随随便便想想了事。在得出结果以后,我们就可以思考有没有工作能够让这三个要素产生交集。
就比如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是去创业,做做音乐或者是读读书,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是听音乐、读书、看电影,或者是尝试各种各样的比较新奇的事物。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就在于可能是向别人去讲述某一个东西,或者是分享某一个东西。对于我来说,在这三者当中找到交集,那就是成为一个知识区的博主,既能够创业,还能够读书,并且还能发挥我自己的优势,把我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这个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合适的这个时候可能有些朋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暂时想不出来怎么办呢?
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有意义,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找不到优势怎么办呢?那这个时候就证明你的人生体验可能还不够丰富,那这个时候光是想想可能就没有用了,你得去主动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在我们认知觉醒这本书里面也讲到过。就是要不计得失的行动起来。
这种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的情况,一般在学生群体里面是居多的这和产学分离的现状其实也是很有关系的。学校非常担心学生和校外的公司企业扯上关系引发纠纷,所以更倾向于把学生给圈养在象牙塔里面。不少学校举办的活动对于帮助学生在未来融入社会,了解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是属于加宗测分,得奖为导向的所谓的创业比赛也不是真的创业,而是ppt创业还是为了加综测分。如果你要是真的把公司给办起来了,学校反而还担心你对外招聘搞出什么事来,反而不支持了,我说的那就是我自己,当然这是客观的环境,我们自己必须得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你是学生的话,一定要尽可能的早一点和社会接触,多尝试一些事情,找到我们上述讲到的意义、兴趣和优势。所以这就是我们探讨的如何拥有自己的事业,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
说了事业,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作者也在书里面提到,是很多人过于相信在情感中是要找到对的人,而不是努力经营双方的感情。
这样的观念其实多来自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误导。
这样的作品往往着重刻画找到所谓真爱的过程,而非双方共同经营情感的过程,就比如电影当中,男女主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两人在一起的一瞬间,电影结束了,特别是迪士尼的电影,对吧?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到底是不是真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后面的剧情也没有什么好拍的了,但是后面的这些剧情又恰恰是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能不能够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寄托在能不能够找到对的人身上,那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容忍力就会变得非常低,哪一天对方让我们不满意了,或者哪天双方又闹矛盾了,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怀疑,可能他不适合可能我是不是没有找对那个人呢?所以这也导致不少人在不停的更换伴侣,但就是没有办法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幸福的原因。
我们以后也会专门给大家分享相关的书籍。所以我们在讨论了事业和亲密关系之后,大家还是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就算是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目标,想要追求幸福,但是我们经常会受制于客观的因素,还是不得不做那些让我们觉得痛苦的事儿。
比如为了养家而没有办法放弃无聊但高薪的工作,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作者认为痛苦无趣的事情是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避免的,即使是我们真心喜欢的事情,也会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就比如很多人玩游戏,有时候都会感受到无聊,段位上不去了,觉得很焦躁,更何况是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工作与生活就像Harry,我虽然非常喜欢读书和分享知识,但是我却非常讨厌剪视频做后期。
但这又是做博主,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事情,可以说很少有什么工作是完全纯粹的,我们总得面对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所以作者就认为生活可能会变得无趣困难,但是这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事情,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追求的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如果不经常提醒自己的话,我们就会忘记这一点。即使我们自己已经有了时间和条件去追求那些目标,但我们仍然会耗在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上。想同时做很多事情是我们人脑的本能,所以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忙碌焦虑。
只要你想永远都有开不完的会,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所以这也是我们建立自我和谐目标的重要性,它能防止我们把人生永远消耗在难以幸福的事情上,让我们能够在准备好的时候随时回归幸福的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让我们在艰难的时期也仍然能够感受到幸福。这个方法就是制定属于你的幸福催化剂。
那什么是幸福催化剂呢?说白了其实就是在生活中设置的一些有意义,能够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小事儿。这一小事必须得是主动的,不能是被动的。
就比如下班了漫无目的的刷短视频、看电视,这种活动可能无助于你提升幸福感,很可能你还会觉得非常的迷茫焦虑,这些小事儿最好是你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例如我们在计划中安排每周和一位朋友会面,每天给自己制作一杯咖啡,或者每天清晨做半个小时的瑜伽。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的幸福催化剂,能够让我们对一段没有选择的时期也抱有期望。就比如我的幸福催化剂就是每晚跑步,不管当天的工作再累、再困难,每天到了晚上我就会出去跑步,在跑了几公里以后,我就会觉得非常的有成就感,而且好像面对的这些困难也都不是个问题了。
所以不要认为这些小事是你可以忽略的,他对于培养我们的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感恩冥想。感恩冥想这种技巧和一般的冥想不太一样。
就是一般的冥想我们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专注在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想法上。感恩冥想我们需要发问,就是我们需要在冥想的时候问我们自己什么让我感到幸福?注意,这个问题不是让我们去刻意思考的,而是我们只抛出这个问题,然后中立的感受,我们脑海当中到底会浮现什么答案?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石打。我们向湖面扔出这个石子,至于要泛起什么样的波纹,我们是不用去干涉的,我们只需要中立的去观察。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感恩冥想能够明显提升我们个人的幸福感。如果大家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在B站上看一下haspace冥想正念指南,里面就会教授我们该如何进行感恩影响。其实我们人的幸福感还有情绪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
其实我们经历了情绪的波动,但最终还是倾向于回归原来的状态。所以一些人希望通过消费这种外在的行为来刺激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不仅会让我们产生对于物质的依赖,还会让我们的经济状况面临困境。
作者在这个地方引用了心理学家戴维施卡德的一个研究文献,在这个文献里面就讲到,其实我们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分别是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没错,遗传基因确实是影响我们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比如说海明威,他绝对算得上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作家。
但是他在1961年的时候,因为精神问题、家庭问题,还有创作灵感问题等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然后自杀了。在他的家里面,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患有抑郁症,并且都自杀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遗传基因对于我们人的幸福感确实是有影响的。第二就是和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就比如如果你是生活在一个战争地区,或者你的家庭成员有酗酒吸毒的历史,那这个也很有可能对你的幸福感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以上的这两个条件,都是我们没有办法人为去控制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这第三个因素,就是帮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作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谁比谁更幸福,因为没有可比性,先天条件都不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思考我们能不能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史蒂芬科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到,我们人的思维定式往往能够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
而思维定式也就是我们到底要以什么样的要素为中心来进行生活,他在书中给了几个最常见的思维定式,以家庭为中心,以伴侣为中心,以子女为中心,以事业为中心,以朋友为中心,还有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科唯认为上述的这些所有思维定式都是顾此失彼的。如果我以家庭为中心有没有可能会损害事业呢?我以子女为中心会不会损害伴侣呢?我以事业为中心会不会损害家庭呢?我以自我为中心会不会伤害身边的所有人呢?并且以上的所有要素,而家庭、伴侣、子女、事业、朋友、自我都是会改变,甚至是会消失的。所以如果我们以这些要素为中心,那我们人的脆弱性就会变得非常强。就比如如果一个人他完全以家庭为中心,要是家庭消失了,以伴侣为中心。如果要是双方离婚了,那你看很多人就会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自杀或者一些非常极端的行为。如果以子女为中心,如果子女就是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子女的成绩就是不好,很多家长就会非常的焦虑,然后横加干涉,最后对于双方的亲密关系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你会看到,如果我们以上的任何一个要素为中心的话,其实都是有很多问题的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要素为中心呢?科维认为答案是我们应该以原则为中心。
下个月我们就会讲到这本书,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所以回到这本书,作者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应该秉持感受幸福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既享受当下,同时又要做有益于未来的事情,站在当下和意义的十字路口。这本书没有办法回答有关幸福的全部问题,但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宝贵的原则。
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则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可以以这些原则作为引导,帮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还是老样子,本期视频的读书笔记在我的公众号就可以领取,不要忘记一键三连。
希望这期视频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有关幸福的方法和思路,很高兴你能够看到这里。我们阅读里程碑的书籍加一,我是热爱分享知识的新人up主Harry,想和你每年一起阅读三十本好书,我们下一本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