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18个知识点应用串讲

1.泛化串讲
5
1.泛化串讲
1.1.明确目标
1.1.明确目标
1.2.误区排查
1.2.误区排查
1.3.流程总结
1.3.流程总结
1.4.泛化实例
1.4.泛化实例
1.5.文理泛化区别
1.5.文理泛化区别
2.课程结束语
3
2.课程结束语
2.1.课程补充
2.1.课程补充
2.2.课程名称
2.2.课程名称
2.3.归因号召
2.3.归因号召
总结
总结
作用
作用
图解过渡
图解过渡
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
目标重要性
目标重要性
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
什么都学习
什么都学习
明确定义
明确定义
身份证不用学
身份证不用学
机械记忆较多
机械记忆较多
泛化流程过渡
泛化流程过渡
方式误区
方式误区
材料误区
材料误区
瓶颈突破
瓶颈突破
存储误区
存储误区
训练误区
训练误区
成果误区
成果误区
应用误区
应用误区
验证误区
验证误区
层面总结
层面总结
哪有学习方法
哪有学习方法
出餐
出餐
应用例子过渡
应用例子过渡
我国国体
我国国体
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
矩阵乘法
矩阵乘法
文理误区
文理误区
非完全覆盖
非完全覆盖
针对高中生
针对高中生
根据目标扩充
根据目标扩充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
差距源头
差距源头
跑得还不够快
跑得还不够快
标签危害
标签危害
感谢语
感谢语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18个知识点应用串讲

2022-08-28
2060 人已看
108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203
主题:10
描述:15
例子:4
类比:2
其他:14
字数:3996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203

“文科全靠背,理科要靠学”?“文科不用动脑子”?

为什么学习误区所带来的成绩差异,远远大于了天赋所带来的差异?

天赋差异、性别差异等标签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

1.泛化串讲

总结 总结

前九期视频,我们讲了学习的五个层面:目标、成果、材料、存储、验证,涉及了18个知识点。

作用 作用

这五个层面囊括了学习的基本流程,当自己的学习出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从这五个层面进行排查。

过渡 图解过渡

下面我们就用一张图串起来讲一下要如何使用。

1.1.明确目标

确定目标

当有了一个需要掌握的内容时,先看这是一个需要重现的内容,还是一个需要泛化的内容,以此来决定是要采用学习方法,还是记忆方法。

若是需要重现的内容,那把眼前的材料背下来即可。

若是需要泛化的内容,那眼前的材料就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帮你在脑中建构一个映射,以解决无限的新情况。

目标重要性

目标是我们要排查的第一步,因为错误的目标将直接导致错误的成果。

机械记忆

若拿本应用于泛化的学习材料来背诵,就会导致机械记忆的误区。

什么都学习

若拿本应用来重现的记忆材料来泛化,就会多此一举,导致效率低下。

注释 明确定义 机械记忆

不少学生听到“学习材料不是用来记忆的”时,居然拿来当作自己偷懒的借口。注意,本课程的第一期就给学习和记忆下了明确的定义,分别指代达成泛化的行为和达成重现的行为,而不是大众所理解的“获得新信息”和“存储信息”的行为。我们对于泛化的知识当然也需要存储,并且存储过程要进行多次迭代,所要付出的努力,并不比记忆信息更容易。

身份证不用学 什么都学习

还有不少学生看完本课程后,便开始对所有内容都使用学习方法,这同样是错误的。像你的身份证号码,再怎么泛化也还是一个身份证号码,此时应采用的就是记忆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

机械记忆较多

但通常我们对以重现目标的记忆并不会出现什么误区,因为我们很清楚重现目标的成果是什么,以及如何验证自己的成果,就看能不能重述出来嘛。存在严重误区的,恰恰是以泛化为目标的学习行为,尤其是机械记忆的误区非常普遍。

过渡 泛化流程过渡

当我们确认了自己的目标是泛化后,就可以根据本课程的其他内容,来检查自己在泛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误区。

1.2.误区排查

方式误区

在方式上,检查自己是否同时采用了归纳学习和指令学习两种方式。是否只“勾画了轮廓却没有填充”,又是否“盲目填充而导致以偏概全”。

材料误区

在材料上,检查自己是否使用了既有提问又有回答的有效实例,是否使用了已掌握相关名词的有效指令。

瓶颈突破

遇到瓶颈时,检查自己是否需要扩充新的材料,以及是否需要克服旧认识对新材料的抗拒。

存储误区

学习后,要检查自己是否给大脑留有足够睡眠,让知识能够被大脑所建构;又是否因一蹴而就的不合理想法导致了无形压力。

训练误区

学习中,要检查自己是否经历了具有完整执行和反馈答案的有效训练过程;对指令性材料,自己又是否有扩充新例子,是否与自己已建构的旧内容建立联系,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成果误区

学习时,要检查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是否存在归纳不足(欠拟合)或以偏概全(过拟合)的情况。

应用误区

应用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注意了知识的有效范围,又或者所建构的“知识”本身就不具有可泛化性。

验证误区

最后,检查自己是否验证了所建构的知识,给大脑提供反馈信号以巩固该知识的存储,以及自己是否可以解决新情况,又是否可以转换出相同意思的其他表述。

1.3.流程总结

总结 层面总结

在学习的这五个层面中,目标层面决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可以获得的成果;材料层面则是我们达成目标的代价和条件;存储层面又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利用材料在脑中建构知识;成果层面或者说对象层面则让我们知晓要建构的知识有什么特点,建构时会遇到什么障碍,以及使用时又有哪些局限。验证层面则用来确保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的目标成果是相同的,并对大脑的存储做进一步的巩固。

注释 哪有学习方法

有人会好奇,那学习方法呢?为什么没有介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就充斥在这五个层面当中,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只要确保了这五个层面的正确性,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出餐 层面总结

其实整个学习流程,特别像饭店老板出餐,老板不需要自己亲自做菜,但需要明确做什么菜(目标),确保食材的质量(材料),并确保在没有变质的前提下把食材交给厨师,随后厨师就可以用食材做出菜来,觉得不合格让厨师重做。

过渡 应用例子过渡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实际学习一些理科内容,和一些文科内容来说明。

1.4.泛化实例

我国国体 确定目标

第一个例子。“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文科材料要介绍的主体就是一个具体情况,即我国的国体,是一个信息。不管再怎么泛化,也只是一个情况,我们也不需要泛化出其他国家的国体是什么,所以此时我们的目标就是重现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要记忆“我国的国体”到底对应着什么,而这一过程就用不到本课程中所讲的那些泛化流程。

紧急避险 材料误区

第二个例子。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这句话就是一个指令性材料,因为它在告诉我们,有那么多种行为,究竟哪些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们并不是要重现这句话,而是用它建构一个规则,来判断任意一个行为算不算紧急避险,比如“张三说要打断我的腿,为了不他打断我的腿,我先把他的手打断了”这算不算紧急避险。我们注意到,上面这个材料仍旧不足以让我们建构出泛化能力较强的规则,因为该材料对损害程度没有进行说明。而随后的“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句话则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说明。但我们可能还是难以判断比较复杂的行为属不属于紧急避险,所以为了进一步增加泛化能力,就需要自己扩充更多的指令性材料,以及实例型材料,比如实际案件。也就是第八期所介绍的精细加工。

矩阵乘法 训练误区

第三个例子。“矩阵乘法”是一个需要泛化的知识,因为可以进行乘法的两个矩阵有无数情况,我们需要建构一个规则,来生成这两个矩阵的积。倘若这个公式就是我们目前仅有的材料。公式呢,其实就是由数学语言所写的指令性材料。那么对于不懂得数学符号的人而言,该材料就是无效的。此时他可能就需要老师用汉语来翻译该指令性材料。同时又必须要有一个实际计算的例子,他的大脑才更容易理解。但倘若所使用的例子是特殊情况,比如向量乘以矩阵,那就很容易建构出以偏概全的知识,这时就需要很多个不同的例子来矫正。然而,倘若他只是观看例子是如何被老师解出的,那他的大脑并没有经历有效训练,就会像第八期的小于那样,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此时就必须自己亲自算一遍,执行完整的流程,得到结果,并与正确结果相对照,随后再拿新情况来验证自己建构的知识,以此往复。

1.5.文理泛化区别

误区 文理误区

不少人认为“文科就是靠记忆,理科就是靠学习”。这是不对的。从上面的“我国国体”的例子和“紧急避险“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文科也存在需要泛化的内容,而且并不比理科知识更容易泛化。反过来,理科中也存在需要重现的内容。比如,一个学生建构了所有数学概念,但却没记住这些概念的名字,不知道对数、指数、底数、重力加速度等名称到底指代什么,就没有办法交流,也没办法按考试规则答题。我们最多只能说泛化内容和重现内容,在不同学科中的占比不太一样。像定义、定律、定理都是需要泛化的内容,而物理又充满了定律,数学又充满了定理,自然需要大量的泛化练习。

2.课程结束语

2.1.课程补充

说明 非完全覆盖

关于学习的五个层面,当然还有很多内容没有介绍,比如知识的分类、知识的拆分、知识的迁移、当有效材料十分缺乏时怎么办、如何明确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等。

受众 针对高中生

但本课程的受众主要是高中生,高中的学习材料特别丰富,不行还可以问老师,而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帮助你确保这五个层面的正确性,并不像大学中和工作中所接触的知识那样缺乏有效材料,所以本课程所涵盖的18个知识点足以让高中生纠正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了,讲太多的知识点反而会让高中生产生疑惑,甚至因不会应用而感到焦虑。

扩充 根据目标扩充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自己对这五个层面进行扩充,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2.2.课程名称

名称 课程名称

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个课程叫做“断墨寻径”。该课程的目标是消除大众对于学习的误区,而学习过程不同于记忆过程,学习始终都是在对抗未知,宛如盲人摸象,又仿佛是在残缺不全的经验中寻找出事情共有的模式。课程名中的“断墨”正取自“断墨残楮”的前两个字,意为“残缺不全的典籍”,而断墨寻径这四个字正是在概括,学习中,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即,在残缺不全,充满未知的条件下,寻找出通用的模式。

2.3.归因号召

差距源头

经过九期的讲解后,我们会发现,小夏、小春、小秋、小于等人的悲剧,其实都可以通过纠正学习的这五个层面来避免,而且由这五个层面所带来的成绩差距,已经远远超越了“天赋”所带来的差距。所以不要再用天赋论、性别论对成绩进行粗暴地归因了。

跑得还不够快 差距源头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重现和泛化,那么当没能达成理想成果时,就应该从达成目标的手段中寻找原因,而不是从“性别”“天赋”等因素上寻找理由和借口。更不是人为制造一个不可证伪的“真努力”概念,把所有没能成功的学生都归到“假努力”或“不够努力”一类中。这和“只要跑得够快,就不会被子弹打到,被打到就是跑得还不够快”这种伪概念没有区别。

标签危害

这些“天赋”“性别”等标签会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带来长久的危害。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尤其小心。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不是给学生打标签。

感谢 感谢语

至此,断墨寻径就完结了,感谢大家的观看,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帮助。当然,本课程中所讲的知识也是需要实践和练习才能掌握的,为解决该问题,我们也正在搭建一个符合上述五个层面的学习网站,在学习流程上规范大家的学习行为,也有本课程的文字版。如有需要,可以关注我们随后的动态。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