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的头像

存储:有效训练与精细加工

1.案例介绍
1.案例介绍
2.原理分析
3
2.原理分析
2.1.实际执行
2.1.实际执行
2.2.答案反馈
2.2.答案反馈
2.3.精细加工
2.3.精细加工
起因
起因
经过
经过
结果
结果
细胞层面学习
细胞层面学习
如何更新神经
如何更新神经
部分刺激
部分刺激
完整刺激
完整刺激
实际去说
实际去说
实际算题
实际算题
小春光说不做
小春光说不做
双例对比法
双例对比法
不如小孩
不如小孩
反馈答案
反馈答案
做题要对答案
做题要对答案
泛听反馈
泛听反馈
婴儿学语反馈
婴儿学语反馈
有效训练
有效训练
小于的训练
小于的训练
怎么用指令
怎么用指令
指令学习训练
指令学习训练
广义学习例子
广义学习例子
断墨更新规律
断墨更新规律
强化指令学习
强化指令学习
函数的联想
函数的联想
知识不是名字
知识不是名字
读厚读薄
读厚读薄
读薄的误区
读薄的误区
总结
总结
下期预告
下期预告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存储:有效训练与精细加工

2022-08-28
1372 人已看
93 讨论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202
主题:5
描述:8
例子:10
其他:11
字数:2808
YJango的头像
YJango
粉丝:6202

什么才算有效训练,为何一看就“会”,却一做就“废”?

大学书本上全是抽象概念,该如何让自己更快学会这些知识?

为什么数学家华罗庚说,学习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1.案例介绍

起因 起因

某天,小于跟大人一起上大船上钓鱼,不久他钓够了想回家,可大人都在忙,于是就想自己划小船上岸。

经过 经过

虽然没学过划船,但从小就在海边长大的他,已经看过无数次大人划船的动作了,只要重复地在船尾划八字,船就可以向前移动。

于是他就跳到了小船上,放开了绳子,划了起来,然而船却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向前移动,而是漂到了其他方向。

结果 结果

这下他慌了神,好在大人听到了哭声,游上小船,将他救了回来。

2.原理分析

细胞层面学习

上期我们说过,在细胞层面上来看,学习就相当于让特定的神经细胞群形成适合所学任务的正确结构。那么在学习时,我们自然是想让与所学任务相关的所有神经细胞都先受到刺激,做好更新的准备,随后再让大脑去更新这些神经细胞的结构。

提问 如何更新神经

可要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我们仍然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来达成该目标。

2.1.实际执行

真实场景下实践部分刺激

虽然研究表明,想象和观察也能刺激到部分相关神经细胞(Ganis, Thompson,Kosslyn 2004)。

完整刺激

但要想全面高效地刺激相关神经细胞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自己实际去执行一遍这个任务,并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

实际去说 完整刺激

若我们学习口语,那就实际去说,若学习打字,那就实际去打,若学习计算公式,那就实际去算。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相关神经细胞。

实际算题 完整刺激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学习数学计算时,学生看三遍老师的演算,都不如自己实际算一遍。

小春光说不做 完整刺激

在第二期中,我们也讲过小春和小冬学习做视频的案例,在那个案例中,小春被小冬赶超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小冬每次都会实际执行一遍,即使他做得并不好,而小春却跳过了这一步。

双例对比法 完整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双例对比法时,提到过“做每道题都要经过完整的思考,不能一没思路就立马看答案”。要思考到得出一个自己答案为止,即使那个答案是错的。

注释 不如小孩

关于“实际执行”这一点,其实孩子做得比大人要好,因为小孩子会去模仿一遍,而大人因为已经建构了很多的知识,一看就明白,很容易跳过这一步,以至于自己往往只是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去建构新知识。

2.2.答案反馈

学习的材料必须要有反馈,才能提供改进方向反馈答案

不过,实际执行一遍只是让相关神经细胞做好更新的准备,关键还是最后的更新,而让大脑知道该如何更新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对应的答案,或对应的评分,反馈给大脑。

做题要对答案 反馈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第五期中强调:做完题要对答案、练完听力要对意思。否则就不足以称为一个有效实例。

注释 泛听反馈 做题要对答案

这里有人可能会把“随便听,不查意思”的做法泛听搞混。泛听好用的前提是使用者已经可以听懂材料中大部分的意思了,这样当出现了个别生词时,他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断出生词的意思。也就是说,泛听材料也是有对应意思的,只不过这个意思是由上下文所提供的。

婴儿学语反馈 反馈答案

婴儿在牙牙学语时,也是有反馈答案的,只不过这种反馈并不是由自然语言所提供,而是父母的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其他信号所提供。

有效训练

所以,想要让大脑高效地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历“实际执行与反馈答案”两个过程。倘若我们用有效的学习材料,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就可以称其为一次有效训练,而大量的有效训练才是我们进步的关键。

小于的训练 有效训练

案例中的小于虽然看了无数次大人是如何划桨的,却没有经历过一次有效训练。其大脑原有的神经细胞群并没有调整出适合划桨任务的结构,也就有了开篇的结局。

2.3.精细加工

建立新学的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关联提问 怎么用指令

对于实例性材料,我们很容易做到“实际执行与反馈答案”这两步,那么对于指令性材料,我们该怎么做呢?

指令学习训练

答案是相同的,仍然是“实际执行与反馈答案”两个过程。在第一期就讲过,指令性材料是对规律的直接描述,是用来“打底稿”的,防止大脑自动归纳出了以偏概全的规律,其最终目的仍是要预测新情况,实现泛化。尽管是对规律的直接描述,但指令性材料对大脑神经结构的直接调整能力远不如实例性材料,很容易就会被大脑所遗忘,尤其是在学习者不能理解指令材料的意义时,遗忘速度会非常迅速。所以,即便使用的是指令性材料,也需要自己扩充实例性材料,自己举例,并试图回答。最好能用该知识去解释自己周围的现象。

广义学习例子 指令学习训练

就像我们在第六期学习广义上的学习定义时那样,要问自己“生物演化算不算心理学中的广义学习”“某人在被嘲笑后,不敢上台讲话了”算不算,并与指令所描述的规律相对照。

断墨更新规律 指令学习训练

又如,断墨寻径的前五期都是两天一更,第六期却没有按照该规律来更新,这一身边现象就让很多人联想到了过拟合的概念,并加深了印象。

强化指令学习

为了抑制人脑对指令性材料的快速遗忘,我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新学的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关联。当两个知识产生他洽与印证时,大脑会留下深刻印象。

函数的联想 强化指令学习

比如,在看完本课程第五期关于知识的特性的讲解时,很多人都联想到自己曾经学过的“函数三要素中的定义域”,也有很多人联想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若学生把这两个知识结合在一起,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绝对性和相对性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函数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只有对应关系为什么不行。

注释 知识不是名字 强化指令学习

若想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深刻理解知识的本体,不被表象所牵制,尤其不能被知识的名字所干扰。

读厚读薄

当经历了举例、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操作后,原本短短一句的指令性材料就会扩展出大量的实例性材料和其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我们建构规律,而当大脑已经建构出了泛化能力足够强的规律后,就又可以预测出所有的实例了,此时实例性材料就不再是必须的了。这便是数学家华罗庚所分享的学习方法,总结为“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心理学也给举例、建立联系等做法起了个名字,叫做精细加工(elaboration)。

误区 读薄的误区 读厚读薄

不过,很多学生常常误解了“读薄”二字,以为只要在行为上把书读薄了,就意味着自己学会了。于是他们只圈画重点和定义,把其他材料统统丢弃,有时为了进一步缩减,甚至把修饰词和定语都扔掉,让所学的知识丢失了有效范围。其实华老所说的“读薄”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状态,意思是说,当自己利用其他材料充分地理解了知识点后,大脑就可以推测出其他材料了,此时,书就相当于变薄了,并不是让大家通过删除内容把书变薄。

总结 总结

这一期我们讲了只有经历了实际执行和反馈答案两个过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并讲了如何通过精细加工让指令性材料也能达到有效训练的效果。

预告 下期预告

那么倘若某人经过了有效训练,并且保证了充足睡眠,是否就代表学习流程已经结束了呢?很遗憾,该人很快就会产生遗忘。下一期,我们会讲到与知识巩固相关的内容。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