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求学、求职、求爱、求友、求名、求利等等,均是心理性行为。以上每一种社会行为背后均有其产生的内在心理驱动力及心理性动机。由于时间所限,本节只能拣选众多心理性动机中的3种加以讲解。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简而言之,是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
进一步分析则有三层意思,一指个人追求进步以及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指个体从事某种工作时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三指个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阻碍,克服困难,奋力达成目标的心理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待不同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成就动机。某人对某事拼命追求成就,但对另一些事情却浅尝辄止,甚至中途放弃。为解释此等现象,心理学家们对成就动机的内在机理提出了不同见解。
以下介绍其中的三种重要理论,
首先是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心理机制。上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成就动机视作稳定的人格特征,认为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有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高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会设定较高的目标,并且全力以赴,以其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他们可以从目标达成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掌控感和价值感,以及因社会比较而产生的优越感。相反,没有成就,会使人产生失控感、无能感和卑下感。
1960年代中期以后,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了他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成就动机在形成过程中,在意识上有两个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作用,一是希望成功,另一方面是害怕失败。这两种心理作用彼此相互抵消的结果,就形成了个人的成就动机。就此而言,成就动机高的人,必能在"希望成就"方向上所产生的驱动力远大于"害怕失败"方向上产生的回避的力量。据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成就动机,原因在于他对成功的预期大于对失败的恐惧。反之,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选择轻而易举的工作,行事保守求稳,不敢冒险,原因在于他们有强烈的失败预期,并害怕由此产生的挫败感。
个人在条件不明、成败难料的工作情境下,可能高估工作、低估自己,也可能高估自己、低估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从成败经验中建立知己知彼的明确自我观念。形成适当的成就动机,才不至于做出不自量力或者踟蹰不前的不切实际的行动。
为了使我们敢于做事并且做成事情,阿特金森的理论至少可以给我们四点启示。首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将目标以"梦想相册"的方式可视化来将它明确下来。第二,通过记"成功日记"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强达成目标的信心。第三,可以通过"梦想储蓄罐"为实现目标做各方面的切实准备。第四回避并驳斥那些消极信念,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
接着是追求成长与追求成绩的心理机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对成就动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了修正的看法。他们认为不能简单的以个人选择的工作的难度推论其成就动机的大小。因为人类追求的成就目标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成长性目标,二是成绩性目标。前者重过程,后者重视短期结果。
惯于设定成长性目标的人,事实上追求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追求工作的成功,二是追求自我的成长,从工作经验中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这类人在面临成败难料的工作情景时,倾向于选择更难得工作,做成了自然有成就感,未做成仍然有一段难得的人生历练。
而惯于设定成绩性目标的人,特别在意借助工作上的成绩,博取别人的好评。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下,倾向于选择相对容易或极度困难的两极性工作,做成了自然是英雄,即使失败了也是情理之中。
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追求成功的人们,很多事例都支持上述成就动机的二分取向的说法。大学里有两类学生,一类是努力读书赢得高分,以此拿奖学金和各种好处的好学生,另一类是以求知为乐趣的好学生。这两类学生在选课的态度上各不相同,前者多采取外部诱因取向,尽量选取能取得好成绩的科目,算盘打得很精,功利性很强。后者多采取内省的取向,以科目本身的价值作为选择的标准,更走心、更踏实和拥有长线思维。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成就动机中成功恐惧的心理机制。所谓成功恐惧是指个人对其行为活动,获得成功结果的恐惧和回避的消极心态。因为害怕成功之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在从事相关活动时放弃积极投入的行动。成功恐惧可以视为一种负向的成就动机。按一般的看法,当个体面临成败未卜的情景时,希望成功与恐惧失败的矛盾心态是可以体会的到的。所谓"患得患失"在尚未得到以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之后又害怕失去,人们唯恐不成功或恐惧成功之后不能一直保持成功。相对而言,恐惧成功似乎不合情理,难以理解。
事实上,恐惧成功主要受社会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大多数社会都倡导男人创事业,女人持家务,事业成功对女人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如果你在不该成功的地方成功,反而不被社会认可,于是造成有的女性并不希望成功,反而"害怕成功"的心态。如果他们消除成功恐惧,实际上很大可能也能够巾帼不让须眉。
另外,我们也常听到人善不理财,心慈不待兵,为富不仁,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言论,他们表达了对富人或者成功者的某种负面的认识,即成功者背后有太多罪恶,这也是恐惧成功的心理根源。不成功反而能因少作恶而心安,成功后反而于心不安。再有,成功可能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比如承担更多的责任,接受更多的监督与批评,有更少的隐私和自由。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都是恐惧成功的心理根源。恐惧成功导致有些人喜欢低调、谦卑、从事,甚至不声不响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中,从不显山露水。
接下来我们讲解另外两种心理性动机,分别是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前面讲到的成就动机,主要是指个体在处理一般事物时,其行动背后的内在动力。
接下来要讨论的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形成亲近关系的内在需求。
例如,我们都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爱情以及别人的认可、支持与合作,以及获得某种群体身份,并由此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属于亲和动机的范畴。
人的亲和动机的形成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由于人类的幼稚期较长,出生以后必须靠成人养育一段时间,在个人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与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了亲密关系。
此后再经过三个方面的学习,与除父母之外的更大范围的交往对象之间结成亲密关系。
首先是当个人目标无法达成时,学会求人合作与帮助。其次是遇到危险情景时,学会求人保护。最后是对事物不了解时,学会求人指导。
当然除学习之外,人类的天性中可能也存在亲和动机。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而促使人类群居行为的内在原因均可视为亲和动机。
相关研究也表明,在高焦虑的情境下,个体与别人亲近的需求就会增加。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亲近,更好的分享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从而获得实质上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从而更好的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我们认亲,交友、入社等活动莫不是由这类亲和性动机所驱动的。
最后讲讲权力动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是研究成就动机的权威心理专家,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凡是对具体工作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没有领导欲望。这一现象表明,虽然大家也将在社会上追求权利而位居要职视为一种成就,但这背后的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所以我们就用权力动机来命名它。所谓权力动机是指个体所怀有的一种强烈的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内在驱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物有浓厚兴趣,愿意去影响社会大众的人,其背后均有强烈的权力动机。
一般来讲,权力动机有两种,分别是个人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前者以权谋私,后者以权为公众谋福利。
个人化权利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三种类型,其一,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利用机会尽量表现自己。在团体中如果有才能相当或者胜于自己的人,他们就会拿别人当做假想敌,不击败对方誓不罢休。其二,热衷追求权位,不惜以整人害人的卑劣手段达成目的。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就是指这类人。第三,把物质财富看作最高价值,竭尽所能去聚敛物质财富,企图借助优于别人的财富条件,达到支配和控制他人的目的。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有三种类型,
其一,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仅在专业范围内以传播知识和价值理念的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影响力,比如教师、作家、记者、艺术家等等。
其二,关心社会也走进社会,以自身专长为社会排忧解难,进而达到影响他人助益社会的目的,表现出强大的行动影响力。比如具有公益心的医师、律师和宗教界人士。
第三,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爱人类、爱社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变革型领导方式率先垂范,对下属进行精神鼓励、价值感召、智慧启迪和个性化关怀,带领众人不断开拓创新,为公共利益奋斗拼搏。
此类社会化权力动机,即体现了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思想和行动境界。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发挥权利动机的时候,我们应该秉持公心,为大众谋福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