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衂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摘自《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为肺渊。」(摘自金代刘完素撰《宣明方论·卷一 诸证门·素问诸证略备具题》,四库全书本)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歧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杲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则禁之。晦庵语录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摘自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二十六 菜部 菜之一·生姜》)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摘自《庄子·杂篇·让王》)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摘自百度百科“大肠”词条)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摘自金代李杲所著《脾胃论·卷下·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四库全书本)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摘自《难经·论病·第五十七难》)
你的食,
大肠的传导糟粕,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承接。除此之外,尚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胃气通降,包括大肠对糟粕的排泄作用;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脾气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津液的吸收;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