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会目传心的头像

中医基础理论之绪论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澄清误解
澄清误解
扁鹊与难经
扁鹊与难经
托名疑问
托名疑问
扁鹊三兄弟
扁鹊三兄弟
养生书杂有好有坏
养生书杂有好有坏
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张仲景
疗效为准
疗效为准
金匮要略名方多
金匮要略名方多
前路漫漫砥砺前行
前路漫漫砥砺前行
华佗
华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
四大经典
思考题
思考题
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与脉经
神圣工巧
神圣工巧
脉诊为何代表中医
脉诊为何代表中医
中医诊断的发展
中医诊断的发展
单集封面
单集封面

中医基础理论之绪论3

2024-12-31
42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4
主题:3
描述:3
验证:1
其他:14
字数:8175

中医基础理论之绪论3

2024-12-31
42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4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4
主题:3
描述:3
验证:1
其他:14
字数:817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思考 澄清误解

但现在我们抬出《黄帝内经》,有意无意的让人家感觉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最高峰,不是啊,千万别误解!你假如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高峰,那完了,中医学是走下坡路。但是问题现在的人,为什么养生的人喜欢拿这本书出来呢?还是广告效应。是啊,因为老百姓他喜欢噱头,你搬个《黄帝内经》出来,老百,​‌​‌​​‌‌​​‌‌​​‌‌‌​‌‌​​‌‌‌‌​‌​​‌‌​​‌‌​​‌‌‌‌‌‌​​‌‌​​​‌​​‌‌‌​​‌‌‌​‌‌​‌‌​​‌‌​‌​‌‌‌​‌​​‌‌‌‌​‌​​​‌​​‌‌‌‌‌‌​​‌‌​‌‌​​​‌‌​‌​‌​​‌‌‌‌‌‌​​‌‌​​​‌​​‌‌​​‌‌‌‌​‌‌‌​‌​​‌‌‌‌‌​​​‌‌‌‌‌​​​‌‌‌‌​‌​​‌‌​‌​‌​​‌‌​​​‌​​‌‌‌​​‌​​‌‌‌‌‌​​​‌‌‌​‌‌​​‌‌‌​‌‌‌‌​‌‌‌‌‌​​‌‌​‌​‌‌‌​‌‌‌‌‌​​‌‌​​‌‌​​‌‌​​‌‌‌‌​‌‌‌​‌​​‌‌‌​‌‌‌‌​‌‌‌‌​​​‌‌‌​​‌​​‌‌​‌‌‌‌‌​‌‌​‌‌​​‌‌‌​​‌​​‌‌‌‌‌​​​‌‌‌‌‌‌​​‌‌‌‌​‌​​‌‌‌​​‌‌‌​‌​‌‌‌​​‌‌​‌‌‌‌‌​‌​​‌‌‌‌​‌​‌‌​​​‌‌​‌‌‌‌‌​‌​​​‌​​‌‌​​‌‌​​‌‌‌‌‌​​​‌‌​‌‌‌​​‌‌‌‌‌​​​‌‌​‌‌‌‌‌​‌‌‌​‌​​‌‌‌‌​‌‌‌​‌​​‌‌‌‌​‌​‌​‌‌‌​‌‌​‌‌​​‌‌​‌​‌​​‌‌‌‌‌​​​‌‌‌‌​‌​​‌‌​​‌‌‌‌​‌​‌​‌‌‌​‌‌‌​‌‌‌​‌​‌‌​​​‌‌‌​‌‌‌‌​‌​‌‌​​​‌‌​‌​‌‌‌​‌‌‌​‌​​‌‌​‌‌‌‌‌​‌‌‌‌​​​‌‌​‌​‌​​‌‌​‌​‌‌‌​‌‌​​‌‌‌​‌‌‌​‌‌‌​‌‌‌​‌​​‌‌‌‌​‌​​‌‌‌​​‌‌‌​‌​​‌‌​​‌‌‌​​‌​​‌‌‌‌​‌​​‌‌​‌​‌‌‌​‌‌​​‌​​‌‌​‌‌‌‌‌​‌​‌‌​​​‌‌‌‌‌​​​‌‌​‌‌‌‌‌​‌​‌‌‌‌‌​‌‌‌​‌‌‌​‌‌‌​‌‌‌​‌‌‌​‌‌‌​‌​​‌‌​​‌‌​​‌‌‌‌​‌​​‌‌‌‌​‌‌​​‌​​‌‌​‌​‌‌‌​‌‌​‌‌‌‌​‌​​‌‌​​‌‌​‌‌‌​​‌‌‌​‌‌‌‌​‌‌​‌‌‌‌​‌‌‌​‌​​‌‌​‌‌​​​‌‌‌‌‌​​​‌‌‌‌‌​​​‌‌‌​‌‌‌‌​‌‌‌​‌‌‌​‌‌‌​‌‌‌​‌‌​​‌​​‌‌​‌​‌‌‌​‌​‌‌‌​​‌‌​‌‌​​​‌‌‌‌​‌‌‌​‌​‌‌‌​​‌‌‌‌‌​​​‌‌​‌​‌​​‌‌‌‌​‌​​‌‌‌​‌‌‌‌​‌‌​‌‌‌‌​‌‌​​‌‌‌​‌​‌‌‌‌‌​‌‌​‌‌‌‌​‌‌​‌‌‌‌​‌‌‌‌‌​​‌‌‌‌‌‌​​‌‌​‌‌‌​​‌‌‌​‌‌‌‌​‌‌​‌‌‌‌​‌‌​​‌​​‌‌​​‌‌​​‌‌‌​​‌​​‌‌‌​​‌​​‌‌​‌​‌‌‌​‌‌‌‌‌‌‌‌‌‌‌‌‌‌‌‌‌‌‌‌‌‌‌‌‌‌‌‌‌‌‌‌‌‌‌‌‌‌‌‌‌‌‌‌‌‌‌‌‌‌‌‌‌‌‌‌‌‌‌‌‌‌‌‌‌‌‌‌‌‌‌‌‌‌‌‌‌‌‌‌‌‌‌‌‌‌‌‌‌‌‌‌‌‌‌‌‌‌‌‌‌‌‌‌‌‌‌‌‌‌‌‌‌‌‌‌‌‌‌‌‌‌‌‌‌‌‌‌‌‌‌‌‌‌‌‌‌‌‌‌‌‌‌‌‌‌‌‌‌‌‌‌‌‌‌‌‌‌‌‌‌‌‌‌‌‌‌‌‌‌‌‌‌‌‌‌‌‌‌‌‌‌‌‌‌‌‌‌‌‌‌‌‌‌‌‌‌‌‌‌‌‌‌‌‌‌‌‌‌‌‌‌‌‌‌‌‌‌‌‌‌‌‌‌‌‌‌‌‌‌‌‌‌‌‌‌‌‌‌‌‌‌‌‌‌‌‌‌‌‌‌‌‌‌‌‌‌‌‌‌‌‌‌‌‌‌‌‌‌‌‌‌‌‌‌‌‌‌‌‌‌‌‌‌‌‌‌‌‌‌‌‌‌‌‌‌‌‌‌‌‌‌‌‌‌‌‌‌‌‌‌‌‌‌‌‌‌‌‌‌‌‌‌‌‌‌‌‌‌‌‌‌‌‌‌‌‌‌‌‌‌‌‌‌‌‌‌‌‌‌‌‌‌‌‌‌‌‌‌‌‌‌‌‌‌‌‌‌‌‌‌‌‌‌‌‌‌‌‌‌‌‌‌‌‌‌‌‌‌‌‌‌‌‌‌‌‌‌‌‌‌‌‌‌‌‌‌‌‌‌‌‌‌‌‌‌‌‌‌‌‌‌‌‌‌‌‌‌‌‌‌‌‌‌‌‌‌‌‌‌‌‌‌‌‌‌‌‌‌‌‌‌‌‌‌‌‌‌‌‌‌‌‌‌‌‌‌‌‌‌‌‌‌‌‌‌‌‌‌‌‌‌‌‌‌‌‌‌‌‌‌‌‌‌‌‌‌‌‌‌‌‌‌‌‌‌‌‌‌‌‌‌‌‌‌‌‌‌‌‌‌‌‌‌‌‌‌‌‌‌‌‌‌‌‌‌‌‌‌‌‌‌‌‌‌‌‌‌‌‌‌‌‌‌‌‌‌‌‌‌‌‌‌‌‌‌‌‌‌‌‌‌‌‌‌‌‌‌‌‌‌‌‌‌‌‌‌‌‌‌‌‌‌‌‌‌‌‌‌‌‌‌‌‌‌‌‌‌‌‌‌‌‌‌‌‌‌‌‌‌‌‌‌‌‌‌‌‌‌‌‌‌‌‌‌‌‌‌‌‌‌‌‌‌‌‌‌‌‌‌‌‌‌‌‌‌‌‌‌‌‌‌‌‌‌‌‌‌‌‌‌‌‌‌‌‌‌‌‌‌‌‌‌‌‌‌‌‌‌‌‌‌‌‌‌‌‌‌‌‌‌‌‌‌‌‌‌‌‌‌‌‌‌‌‌‌‌‌‌‌‌‌‌‌‌‌‌‌‌‌‌‌‌‌‌‌‌‌‌‌‌‌‌‌‌‌‌‌‌‌‌‌‌‌‌‌‌‌‌‌‌‌‌‌‌‌‌‌‌‌‌‌‌‌‌‌‌‌‌‌‌‌‌‌‌‌‌‌‌‌‌‌‌‌‌‌‌‌‌‌‌‌‌‌‌‌‌‌‌‌‌‌‌‌‌‌‌‌‌‌‌‌‌‌‌‌‌‌‌‌‌‌‌‌‌‌‌‌‌‌‌‌‌‌‌‌‌‌‌‌‌‌‌‌‌‌‌‌‌‌‌‌‌‌‌‌‌‌‌‌‌‌‌‌‌‌‌‌‌‌‌‌‌‌‌‌‌‌‌‌‌‌‌‌‌‌‌‌‌‌‌‌‌‌‌‌‌‌‌‌‌‌‌‌‌‌‌‌‌‌‌‌‌‌‌‌‌‌‌‌‌‌‌‌‌‌‌‌‌‌‌‌‌‌‌‌‌‌‌‌‌‌‌‌‌‌‌‌‌‌‌‌‌‌‌‌‌‌‌又不说明黄帝,真以为是黄帝写的。反正这种东西,中医嘛,越古老越好,感觉就是这样。而且你一说《黄帝内经》,大家都懂,你说某个观念,可能不太懂。应该是利用这种老百姓的观念来做的一种广告效应。我刚刚讲了,它的作用就是建立框架,然后,还有提出一些我觉得带有原创性的医学观念,这种是挺好的,原则性的东西基本在里面。

扁鹊与难经

好,下来,扁鹊。扁鹊非常聪明,是啊,假如没学过医的人,你要他讲两个中医学最出名的医学家,大概一个叫华佗,一个是扁鹊。扁鹊写了一本书叫《难经》,nàn,不读nán。有两本书刚好反过来的,一本是《易经》,一本是《难经》,《难经》不难,《易经》不易。难经干嘛的呢?一句话可以概括,大概是他讨论的很多东西跟《黄帝内经》有关,你可以说补《黄帝内经》不足也行。他觉得《黄帝内经》有的可能还没探讨到,或是探讨到还没够深入,他这种,补了内经的一些不足。

思考 托名疑问

但是,这个扁鹊跟历史记载的那个行医的扁鹊,是不是一回事,那还不太好说。因为你看他的成书年代,《难经》是齐于《黄帝内经》的。而问题扁鹊这个人肯定是汉代之前的人,假如历史记载的那个名医。所以,一般认为,那我们叫秦越人,那你《黄帝内经》假如说主要篇章是在汉代完成的,那么秦的时候还没有,所以可能这个名号是不同的人在用过,所以这里好像还有点值得深究的东西。

「昔之神医秦越人撰八十一难,后人分其八十一为十三篇。予尝慊其分篇之未当厘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论穴道,六十九至八十一论针法。夫秦氏之书,与内经素、灵相表里,而论脉、论经络居初,岂非医之道所当先明此者欤?予喜读医书,以其书之比他书最古也;喜接医流,以其技之比他技最高也。」(摘自元代吴澄撰《草庐吴文正公集·卷之十六 序·赠医士章伯明序》,乾隆丙子年重镌本)

思考 扁鹊三兄弟

但是讲到扁鹊,那我就讲回历史上的那个扁鹊,可能跟中医的地位有点关联。就是这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段子。就是魏文侯问扁鹊:“你家三兄弟医学水平最高是谁?”扁鹊说:“我大哥最高,二哥第二,我最次。”然后问为什么,然后扁鹊回答:“我大哥能使人不病,但是名声只有附近比如邻居知道;我二哥能使小病不变大病,所以乡里都知道;我能够把重病的病人抢救回来,所以全国闻名。”你说哪个难度高呢?听起来好像扁鹊的难度高,其实前面的难度更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像人的心态挺奇怪的,比如说你在重病的时候把你抢救回来了,你很感恩,但假如我让你从来不病,你觉得没感觉,你不感恩。那我刚刚讲的中医学关注生命、健康、疾病,其实,比如说,我让你不病,中医学比较擅长,小病不变大病也擅长,这不治未病嘛,但西医他更关注的是疾病后,其实有,有点说,西医做的事有点像扁鹊本身做的,而中医做的有点像大哥二哥的,所以反而名声不是很显,最近好一点。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𡫴在身,必待俞跗。”卓襄王曰:“善。”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卓襄王曰:“愿闻其数。”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鹖冠子·世贤》)

思考 养生书杂有好有坏

所以那种养生书虽然鱼龙混杂,里面很多东西,说老实话,我觉得我不敢说他纯忽悠,但是有部分是放大了,或者是七分讲成十二分的,有这种情况,但是客观上呢,好像中医的一些理念在民间得到传播,中医学至少在民间的影响慢慢扩大,所以这种东西有负面的,应该说对中医本身发展也有一点正面的影响。

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然后到了东汉,张仲景,也是很出名。所以你问民间,那就是扁鹊、华佗,你问中医界最推崇谁?张仲景。张仲景写了本书叫《伤寒杂病论》,然后后人把它分开,分为《伤寒论》跟《金匮要略》。

你注意,这个伤寒,跟现代医学有个伤寒病(typhoid fever)两码事啊。我们(中医)的伤寒,是被寒邪所伤,讲白了就受寒,受寒之后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再讲的更容易明白的,讲究的是外感病,就怎么辨识外感病跟它的治疗。

而《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病。什么叫内伤呢?这个内伤不是我们民间讲的那种打到内伤那种内伤,就有点像现在讲的内科病,比如高血压、胃溃疡、冠心病,在古代虽然没有这些名称,但是这种内涵是有的,讲的是这类病,《金匮要略》。

所以一般给它一个说法是,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对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外科的40余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处方、用药等都有详细记载。《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伤寒论·自序》中,张仲景立志做能解除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现了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摘自郑洪新,杨柱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五版)

思考 张仲景

换句话来讲,张仲景之前。实际上关于疾病的单位有三个——“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证”,还有一个症状的“症”。关于这三个概念,我们讲到中医学特点“辨证论治”的时候再展开。我感觉到像《黄帝内经》大概是这个概念(病)比较多,有时牵涉到这个概念(症),而关于中间,张仲景用的辨证论治这个观念,还没有正式形成。那么换句话来讲,中医现在的看病模式,以病、症为参照,然后关注点放到这里(证)为主,这个模式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另外还有一个模式,现在也认为可能跟仲景关联比较大,就是方剂。你注意啊,方剂不是张仲景创的,但是应该是在他手中发扬光大。你注意到没有,刚才黄帝内经讲什么呢,灵枢讲针灸,素问大部分讲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当然灵枢也带有这种内容。在黄帝内经里面出现的方不多,也就几手方。那么,张仲景之前,中医很可能是针灸唱主角,从张仲景开始,方剂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 疗效为准

但你说是不是针灸就沦为配角呢?我不这样认为。其实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人来看病,有的适应症,针灸疗效好于方药,有的适应症,方药好于针灸,更好的是两个一起来。所以尽管你们是针灸专业,但是你方剂一样要学好,因为你面对病人你有选择,当然你还学西医,也有西医处方权,至少在目前还有。那么假如真的西医对这个病,效果也很理想,我觉得也不拒绝,因为目的就一个——为了病人好,是啊,哪样好,哪种组合好,我就用哪一样。

说明 金匮要略名方多

所以张仲景的名声之所以大,是因为跟辨证论治有关,跟方药的应用有关。所以有的人说他是“方剂之祖”,这句话恐怕不对,你可以说它发扬光大,不是他创的,但是它里面有很多名方倒是对的。比如说你们以后学方剂那本书,大概会学到一百多手的方,你注意啊,古代的方,你说论万也不为过,一般列进教科书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实用性比较强的,而在这一百多手方之中,从伤寒金匮里面拿出来的方,可能,我估计占了大概六分之一、七分之一,那它的比重份额应该是相当大。

思考 前路漫漫砥砺前行

那么假如你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座高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是第二座高峰,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能认为张仲景就是中国医学的最高峰,因为医学一直在发展。仲景之,我们后人把仲景叫做“医圣”,圣人的圣。中国人很奇怪的,喜欢立圣人,文圣、武圣、医圣。立圣人不要紧,是啊,你无非是让后人学他们,有一个楷模,这不要紧。但是医圣也是人,文圣武圣也是人,你假如把圣人的水准推得太高了,变了后人望尘莫及,只有吃尘的份,那你就没办法学了,太打击自信心了是不是。因为他们也是人,一样可以超越,所以千万别存这个观念,他就是最高水平。我觉得医学在发展,而且很多理念在仲景年代没有,很多观念是在后世才发展起来的。应该说越到后世,你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可能性越大,现在资讯又发达。

思考 华佗

这个顺便评论一下,就是华佗,是啊,跟仲景几乎同年代,晚一点吧,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跟着就三国演义了,然后我们华佗先生登场了。但你说华佗为什么在民间名气那么大,跑到医学名气反而没有张仲景大呢?吃亏了,没有一本,现在医书怎么呢,相传华佗的书(《青囊书》)有,但是不肯定,当然张仲景是肯定的。那变成你说你华佗再高明,你的东西我没法学啊。所以你看在民间传说之中,华佗地位高。甚至在当时,应该说华佗地位也高,你们以后学医古文就有华佗传(《三国志·魏书二十九·华佗传》),古代能进传的,身份地位不简单,没有张仲景传。但张仲景我有本书流传下来,那么后世的医学模式基本上按照他的,那么影响就越来越大。所以这里就给大家一个教训,想出名,写书,当然写好书啊。

神农本草经

下来,《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典故大家都熟,但注意《神农本草经》也不是神农写的,汉代,也是汉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建立了中药理论的框架,而现在中药理论它用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归纳中药的功效,这种模式是《神农本草经》建立的。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进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摘自宋代寇宗奭编撰,许洪校正《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一·梁陶隐居序》,正统道藏本)

「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摘自明代缪希雍编著《神农本草经疏·卷一 续序例 上·原本药性气味生成指归》,四库全书本)

小结 四大经典

所以应该说,这几本书基本可以代表中医学形成初期的那种框架,或者是模式,可以当做代表作。

思考题

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什么?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记忆 王叔和与脉经

好,下来,我就讲的快一点了,因为这个我后面讲医史会有介绍。跟着就是发展。发展,首先是去到魏晋隋唐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丰富实践时期。好了,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你注意这里,中国古代的医籍汗牛充栋,你数也数不完,你看我们列出来的都是第一部。所以写书还没那么简单,要写第一部。那个领域没人搞,或是就算有人搞,影响不大,你可以借助一下,你不要跟风,是啊,你看某一本很热卖,你就跟着写,可能经济上能得益,但是学术上没有独创性。好,王叔和著《脉经》,第一本脉学专著,《脉经》就是把脉。

思考 神圣工巧

很多人学中医,觉得中医很神奇,就从脉象来的。脉象有没有那么神奇呢?我觉得有点夸大了。我们知道中医诊病是,诊断的模式有四个板块——望闻问切。他们怎么排序的呢?后人给他的定义是这样,“望而知之谓之神”,一看就是什么病是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排名并不靠前,说白了脉诊是四诊之一。你说我能不能光凭脉诊就能诊病呢?我感觉这样的医生应该很少,即便有,光凭脉诊给人诊病也不太负责。你想想,诊病,我应该收集的资料越多,诊断的准确性越高,就算你脉诊很厉害,我问多两句,你参照的东西更多,你诊断的准确性会更好。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摘自《难经·论病·第六十一难》)

「你等疑我不曾看脉,就要下药,不知医道中,本以望闻问切目为神圣工巧,可见看脉是医家第四等,不是上等。」(摘自明末冯梦龙纂辑《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 李道人独步云门》)(说明:排序的说法可能出于此处)

思考 脉诊为何代表中医

但是你说为什么脉诊会变成了中医的形象代表呢?实际上是这样,你看望诊,其他医学有,西医也有,闻诊也有,问诊人家医学也有,好像脉诊这种正儿八经的成体系的切脉,好像是中医比较特殊的。你经常做形象代表,要不就是他这个东西很厉害,要不就是这个东西很有特色,我觉得它是因为特色成为形象代表。因为你假如说,你在电视上,在电影上,你扮一个医生,你这样问病人,真分不清你是中医西医,但你把脉,分得清楚了,他有个动作在里面。

思考 中医诊断的发展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在医学发展的早期,我查过资料,大概望诊、闻诊、问诊发育的不算太好,所以脉诊的份额比较大,但是越到后期,望诊、闻诊、问诊的份额越来越大,所以它(切诊)的比重在下降,但不等于它不重要啊,同样重要,但是没那么神奇。你很简单的,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几乎没有舌诊,这个时候,换句话来,张仲景的时候舌诊都不普遍用,但到了现在,其实我们临床诊断一个病,一般的医生依赖舌诊更多。为什么舌诊很客观呢?你伸个舌头来,红就红,白就白,不会说红的你就说白,你最多说没那么红,但它还是红啊,起码基调不变。但是脉象,说老实话有的很客观,比如说浮沉、快慢、有力无力,这种很客观。但是很多有点麻烦的,它经常用形容词的,比如说如轻刀刮竹(涩脉)、如按琴弦(弦脉),都是一个如,形容词,那你要把那个形容词转化为指下的感觉,难度比较高。所以脉诊重要,应该学好,但是跟其他诊比起来,掌握的难度有点高。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摘自明李时珍撰《濒湖脉学》,四库全书本)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摘自明李时珍撰《濒湖脉学》,四库全书本)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