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三十卷 果之二·山楂》,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麦蘖、谷芽、粟蘖,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也矣。」(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蘖米》,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神曲》,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山查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神麴味甘,开胃进食,破积逐痰,调中下气。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摘自明代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补益之剂·四君子汤》)
「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摘自南宋杨士瀛所撰《仁斋直指·卷一·附病机赋》,四库全书本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摘自元代朱震亨所撰《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肥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摘自清代李用粹编撰《证治汇补·卷一 提纲门·似中风》)
血三脂一般是指血脂检查的三项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现在的一般健康体检查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消补之剂·参苓白术散》)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理血之剂·归脾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理气之剂·补中益气汤》)
我你注意啊,不要死死板板了,
「虚痛喜按,实痛拒按。」(摘自清代林佩琴所撰《类证治裁·卷六·腹痛》)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是扶阳。」(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祛寒之剂·理中汤》)
是,土地要生长万物,
「胃为阳土,脾为阴土。」(摘自谭志光(1852~1930年)所撰《针灸问答·卷上·胃经解说》)
「不知人身一腑一脏,各相配合,脏阴腑阳,阳升阴降,所以阳本升而必使之降,不降则有散越之忧,阴本降而必使之升,不升则有沦陷之虑。故脾为阴土,其气上行,所以升其清,胃为阳土,其气下行,所以降其浊。」(摘自清代张乃修所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整理编次《张聿青医案·卷二十·论著·费若卿都督病源问答》)
「曹震圭曰:甲乙配东方木也,丙丁配南方火也,戊己配中央土也,庚辛配西方金也,壬癸配北方水也。按:十干配五行,则五行各二;十干分阴阳,则阴阳各半。故甲阳木,乙阴木也;丙阳火,丁阴火也;戊阳土,己阴土也;庚阳金,辛阴金也;壬阳水,癸阴水也。」(摘自清代李光地编著《御定星历考原·卷一 象数考原·十干》,四库全书本)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摘自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 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自一至十者,阴阳流行之次序。分为奇偶,则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列为先后,则一二三四五生数为阳,六七八九十成数为阴。」(摘自南宋鲍云龙编注,元代方回校正《天原发微·卷之十三·象数》,正统道藏本)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十二经纳天干歌)(说明:诸多古籍收录,也有不同版本,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辛(申)时。
「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摘自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摘自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