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会目传心的头像

藏象学说之脾系统3

脾(系统)生理特性
2
脾(系统)生理特性
脾气宜升
脾气宜升
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
各组脾气虚论治
各组脾气虚论治
随证加减
随证加减
脾阳虚及论治
脾阳虚及论治
过渡
过渡
五行分阴阳
五行分阴阳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天干配属脏腑
天干配属脏腑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历法与天文
历法与天文
所谓“科学”
所谓“科学”
概念得清晰
概念得清晰
教育的不作为
教育的不作为

藏象学说之脾系统3

05-03
1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7
主题:3
描述:3
例子:2
其他:7
字数:7727

藏象学说之脾系统3

05-03
1 次观看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7
会目传心的头像
会目传心
粉丝:47
主题:3
描述:3
例子:2
其他:7
字数:7727

脾(系统)生理特性

脾气宜升

各组脾气虚论治

上次我们讲到这里。这个把脾气虚分成几组,第一组是不能运化食物,或是说一般的教科书说不能运化水谷,带来的是以食物的消化吸收为主、不能化生气血为主的那种证候群。临床怎么用药呢?我们知道那个广东人一说人胃口很大或是很贪恋,经常说一句你吃的山楂麦芽多了,为什么呢,山楂麦芽是助消化的,那你说放在这里对不对呢?不太对。山楂麦芽的用法一般是这样的,比如说你平时胃口正常的,你这一餐突然吃多了,消化不了,这个时候应该是用消导药,它叫做消导药,帮助消化。但假如是脾气虚的影响消化,你猛然用这种消导药,其实一餐两餐是有效的,再用的多会有什么毛病呢?它是消耗脾气的,有点是透支了脾气。但是你说是不是绝对不能弄呢?也不是,前提是补脾气基础上加他们,就说你有一个补脾气的基本方垫底,然后加上山楂、麦芽、神曲这一类的药物。这个方我们最经常用的是用——四君子汤。你就可以四君子汤加山楂麦芽之类的。那么到底是加山楂还是麦芽,那你们学了中药再说,因为它们消化的方向不同的,山楂是消化肉积(滞?)的,麦芽是消化米面之积的,还有神曲是消化久食()的,那你学到中药再说。

「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三十卷 果之二·山楂》,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麦蘖、谷芽、粟蘖,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也矣。」(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蘖米》,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摘自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神曲》,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山查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神麴味甘,开胃进食,破积逐痰,调中下气。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摘自明代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补益之剂·四君子汤》)

第二组,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液,产生水湿痰饮。就上次有同学下来问我,诶有的脾虚的病人怎么有虚胖,就在这里了。你们学到水湿痰饮的时候会讲到,中医有句话叫做“肥人多痰”,这个痰未必是咯吐出来的痰,中医痰的概念蛮大的,它是一个病理符号,那么现在一般的血三脂,胆固醇过高,这一类的指标,或者是肥胖症,在中医多少跟痰有关。好了,假如是跟痰有关的,那是另外一个方——陈夏六君丸。这个有中成药的啊,四君子汤,四君子丸。陈夏六君丸实际上就是四君子汤加上了陈皮、半夏,陈皮半夏是化痰的。但假如以水湿,那我讲的是痰啊,假如以水湿为主,又有另外一个方,也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至于这几个(水湿痰饮)怎么区别,病因的内容。

「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摘自南宋杨士瀛所撰《仁斋直指·卷一·附病机赋》,四库全书本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摘自元代朱震亨所撰《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肥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摘自清代李用粹编撰《证治汇补·卷一 提纲门·似中风》)

血三脂一般是指血脂检查的三项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现在的一般健康体检查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消补之剂·参苓白术散》)

再往下,脾气虚固摄不住血液,导致各种出血,还是有很容易买到的药物——归脾汤或是归脾丸。但是注意,我觉得这个,一般教科书是用这个方来对应各种出血,其实这个方从治本角度是够了,它又补气又补血,但从治标角度不够,他没止血药,其实应该是补气血基础上加止血才对,它缺少止血药,所以治本可以,治标应该不太够力。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理血之剂·归脾汤》)

最后这一组,不能升举的,包括不能升清,水谷精微不能上去,水谷精微不升停留在中焦,水谷精微不升反降,便溏下利清谷;跟内脏下垂,那就很出名的了——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理气之剂·补中益气汤》)

思考 随证加减

你看同样一个脾气虚,中医是要分出很多个,应该说有鉴别诊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治法,用不同的方。你注意啊,不要死死板板了,这些所谓代表方只是一个方向提示你,你临床还得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随证加减,在这个方基础上,不是说死死板板的某个证对某个方,这样学中药,学中医,把中医完全格式化了,那就麻烦了,因为没有病人按格式来病,他只是大概接近。中医的证有点像什么呢?你把一盆水倒在地上,你只能说那盆水的影子有点像椭圆形、像圆形、像四方形、长方形,但它肯定不是椭圆形、长方形、四方形,没那么整齐,而且还不凑巧,倒的是在斜坡上,他还不断的缓慢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变形,这个斜坡还坑坑洼洼的。这是脾气虚。

脾阳虚及论治

我把它变一下,变成了脾阳虚。应该会多些什么东西出来?阳虚跟气虚区别在哪里?寒象,气虚加寒象等于阳虚。好了,这个寒象可以是全身的,你比如说你来一个畏寒肢冷,那气虚的证候群,这前提是你们已经懂了,我没写啊,在这基础上,假如加上畏寒肢冷就是脾阳虚。但是其实脾阳虚更常见的不见得是在全身,而是在局部,局部会出现怎么呢?就在腹部,腹冷,腹部有冷感。或者是,干脆你就反推了,喜温。他,你问他他没有明显的冷的感觉,但是你用个热水袋敷一下会舒服,这喜温,喜温反推就是寒。还有一个喜按。刚才同学说喜按了,喜按跟拒按判断的是虚实,凡是有疼痛越按越痛的是实痛,疼痛越按越舒服的是虚痛。那虚、寒,加起来就脾阳虚。当然一般阳虚的话,可能症状会比气虚要重,尤其这个症状可能很明显,下利清谷,是啊,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算不是下利清谷,这个便溏可能也是偏清稀的,这就是脾阳虚。

「虚痛喜按,实痛拒按。」(摘自清代林佩琴所撰《类证治裁·卷六·腹痛》)

那么你说脾阳虚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的,你假如学方是另外的方了,你假如说偷懒,就在这里通通加一个干姜,也能补脾阳的。干姜是温的,通通加一个干姜。比如说六君,陈夏六君丸加干姜,四君加干姜,参苓白术加干姜,补中益气加干姜,也能补脾阳。真正补脾阳的,你们以后学的是理中汤,理中汤。假如不够力就加个附子,叫附子理中汤,我就不写了。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是扶阳。」(摘自清代汪昂所撰《汤头歌诀·祛寒之剂·理中汤》)

脾喜燥恶湿

过渡 过渡

下来是脾喜燥而恶湿。脾喜燥而恶湿,其实是一个阴阳跟五行结合的命题。前面心肺系统没有明显出现,但是在脾系统出现了。

五行分阴阳

前面我讲过,五行可以有五行,但是还有一个概念,五行可以分阴阳。其实这里用的就是五行分阴阳的概念。木火土金水都可以有——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阳金阴金,阳水阴水。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这里是脾与胃是一对,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两个都属土,那就分开来,脏属阴土,腑属阳土。

那么什么叫阴土呢?潮湿低洼的土叫阴土,你看,土地要生长万物,虽然土地比较湿润,但是湿不能太过,是啊,你水汪汪的,都是水淹的,那很难生长万物的。

还有什么叫阳土呢?向阳的、高坡的、干燥的土,那么阳土也是有点过,太过干燥,也不能生长万物,所以要调和一下。

「胃为阳土,脾为阴土。」(摘自谭志光(1852~1930年)所撰《针灸问答·卷上·胃经解说》)

「不知人身一腑一脏,各相配合,脏阴腑阳,阳升阴降,所以阳本升而必使之降,不降则有散越之忧,阴本降而必使之升,不升则有沦陷之虑。故脾为阴土,其气上行,所以升其清,胃为阳土,其气下行,所以降其浊。」(摘自清代张乃修所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整理编次《张聿青医案·卷二十·论著·费若卿都督病源问答》)

天干配属脏腑

这里可以用上十二, 十天。十二地支原来讲过。这可以用上十天干的,十天干可以放进去的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放的位置就是五行位置,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好了,这里,你注意啊,还得配脏腑,怎么配呢?甲乙肯定配肝胆,然后丙丁配心跟小肠,戊己配)脾与胃,庚辛配)肺与大肠,壬癸配)膀胱与肾。但是它的配要阳配阳,阴配阴。好了,你说脏腑分阴阳容易,那天干怎么分阴阳?按照易经原则,阳爻⚊,阴爻⚋,这是单数,这是双数,所以在古代很简单,凡是有数字排列,单数属阳,双数属阴。那你这样,那甲是第一个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就好配了喔。阳配阳,阴配阴。那就甲不是配肝了啊,甲配胆;乙配肝;丙什么?小肠,阳配阳;心,();戊胃;脾,己是脾;庚,大肠;辛,();壬,膀胱;癸是肾。所以有的同学学到肾,你就发现有个名字叫天癸,从这里来的。什么肝肾同源,叫乙癸同源,也是这里来的。

「曹震圭曰:甲乙配东方木也,丙丁配南方火也,戊己配中央土也,庚辛配西方金也,壬癸配北方水也。按:十干配五行,则五行各二;十干分阴阳,则阴阳各半。故甲阳木,乙阴木也;丙阳火,丁阴火也;戊阳土,己阴土也;庚阳金,辛阴金也;壬阳水,癸阴水也。」(摘自清代李光地编著《御定星历考原·卷一 象数考原·十干》,四库全书本)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摘自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 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自一至十者,阴阳流行之次序。分为奇偶,则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列为先后,则一二三四五生数为阳,六七八九十成数为阴。」(摘自南宋鲍云龙编注,元代方回校正《天原发微·卷之十三·象数》,正统道藏本)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十二经纳天干歌)(说明:诸多古籍收录,也有不同版本,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思考 子午流注

除了可以配脏腑,也可以配经络。你们以后学针灸有一个取穴的方法叫做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按时间取穴。我猜想这种内容在医疗班应该不会上。但你针灸专业上不上我不知道。假如上,大概就有个原则,​‌​‌​​‌‌​​‌‌​​‌‌​‌‌​​​‌‌​‌​‌​​‌‌​​‌‌​​‌‌​‌​‌​​‌‌​‌‌‌​​‌‌​​‌‌‌‌​‌​​‌‌​​‌‌​‌​‌‌‌​‌​​‌‌‌‌​‌​‌‌‌‌‌​‌‌‌‌‌​​‌‌‌‌​‌​​‌‌​‌​‌​​‌‌‌‌‌‌​​‌‌​​​‌​​‌‌​​‌‌‌‌​‌‌‌​‌‌‌​‌​‌​‌‌‌​‌​‌​‌​​‌‌‌‌​‌‌‌​‌​‌​‌​​‌‌‌‌‌‌​​‌‌​‌‌​​​‌‌‌‌‌​​​‌‌‌​‌‌​​‌‌‌​‌‌‌‌​‌‌‌‌‌​​‌‌​​‌‌‌‌​‌‌​‌‌​​‌‌​​‌‌​​‌‌​​‌‌‌‌​‌‌‌​‌​​‌‌​​‌‌‌‌​‌​​‌‌‌‌​‌‌​​‌​​‌‌​​​‌​​‌‌​​​‌​​‌‌​‌​‌​​‌‌‌‌‌‌​​‌‌‌‌‌‌​​‌‌‌‌​‌​​‌‌‌​​‌‌‌​‌​‌‌‌​​‌‌​‌​‌‌‌​‌​​‌‌‌‌​‌‌​‌‌‌‌​‌​‌​‌‌‌​‌​​​‌​​‌‌‌​​‌​​‌‌​‌‌​​​‌‌​‌‌‌​​‌‌‌‌‌​​​‌‌​‌‌‌‌‌​‌‌‌​‌​​‌‌‌‌​‌‌‌​‌‌​‌‌‌‌​‌​‌​‌‌‌​‌‌​‌‌​​‌‌​‌​‌​​‌‌​‌‌​​​‌‌‌‌​‌​​‌‌​​‌‌‌‌​‌​‌​‌‌‌​‌‌‌​‌‌‌​‌​‌‌​​​‌‌‌​‌‌‌‌​‌​‌​‌‌‌​‌​‌​‌‌‌​‌​‌‌‌‌‌​‌​‌‌‌‌‌​‌​‌​‌​​‌‌​‌​‌​​‌‌​‌​‌‌‌​‌‌​​‌‌‌​‌‌‌​‌‌‌​‌‌‌​‌​​‌‌‌‌​‌​​‌‌‌​​‌‌‌​‌​​‌‌​​‌‌‌​​‌​​‌‌‌‌​‌​​‌‌‌​‌‌‌‌​‌​‌‌​​​‌‌​‌‌‌‌‌​‌​‌​‌‌‌​‌‌​‌‌​​‌‌‌​‌‌​​‌‌‌‌​‌‌‌​‌‌‌​‌‌‌​‌‌‌​‌‌‌​‌‌‌​‌‌‌​‌​​‌‌​​‌‌‌​​‌​​‌‌​​‌‌‌‌​‌​​‌‌‌‌​‌​‌​‌‌‌​‌‌​‌‌‌‌​‌‌‌​‌‌‌​‌​​‌‌​​‌‌​‌‌​​​‌‌​‌​‌‌‌​‌‌‌​‌​​‌‌​​‌‌‌‌​‌‌‌‌‌​​‌‌‌‌‌​​​‌‌‌​‌‌‌‌​‌‌‌​‌‌‌​‌‌‌​‌‌‌​‌‌​​‌​​‌‌​‌​‌‌‌​‌​‌‌‌​​‌‌​‌‌​​​‌‌‌‌​‌‌‌​‌​‌‌‌​​‌‌‌‌‌​​​‌‌​‌​‌​​‌‌‌‌​‌​​‌‌‌​‌‌‌‌​‌‌​‌‌‌‌​‌‌​​‌‌‌​‌​‌‌‌‌‌​‌‌​‌‌‌‌​‌‌​‌‌‌‌​‌‌‌‌‌​​‌‌‌‌‌‌​​‌‌​‌‌‌​​‌‌‌​‌‌‌‌​‌‌​‌‌‌‌​‌‌​​‌​​‌‌​​‌‌​​‌‌‌​​‌​​‌‌‌​​‌​​‌‌​‌​‌‌‌​‌‌‌‌‌‌‌‌‌‌‌‌‌‌‌‌‌‌‌‌‌‌‌‌‌‌‌‌‌‌‌‌‌‌‌‌‌‌‌‌‌‌‌‌‌‌‌‌‌‌‌‌‌‌‌‌‌‌‌‌‌‌‌‌‌‌‌‌‌‌‌‌‌‌‌‌‌‌‌‌‌‌‌‌‌‌‌‌‌‌‌‌‌‌‌‌‌‌‌‌‌‌‌‌‌‌‌‌‌‌‌‌‌‌‌‌‌‌‌‌‌‌‌‌‌‌‌‌‌‌‌‌‌‌‌‌‌‌‌‌‌‌‌‌‌‌‌‌‌‌‌‌‌‌‌‌‌‌‌‌‌‌‌‌‌‌‌‌‌‌‌‌‌‌‌‌‌‌‌‌‌‌‌‌‌‌‌‌‌‌‌‌‌‌‌‌‌‌‌‌‌‌‌‌‌‌‌‌‌‌‌‌‌‌‌‌‌‌‌‌‌‌‌‌‌‌‌‌‌‌‌‌‌‌‌‌‌‌‌‌‌‌‌‌‌‌‌‌‌‌‌‌‌‌‌‌‌‌‌‌‌‌‌‌‌‌‌‌‌‌‌‌‌‌‌‌‌‌‌‌‌‌‌‌‌‌‌‌‌‌‌‌‌‌‌‌‌‌‌‌‌‌‌‌‌‌‌‌‌‌‌‌‌‌‌‌‌‌‌‌‌‌‌‌‌‌‌‌‌‌‌‌‌‌‌‌‌‌‌‌‌‌‌‌‌‌‌‌‌‌‌‌‌‌‌‌‌‌‌‌‌‌‌‌‌‌‌‌‌‌‌‌‌‌‌‌‌‌‌‌‌‌‌‌‌‌‌‌‌‌‌‌‌‌‌‌‌‌‌‌‌‌‌‌‌‌‌‌‌‌‌‌‌‌‌‌‌‌‌‌‌‌‌‌‌‌‌‌‌‌‌‌‌‌‌‌‌‌‌‌‌‌‌‌‌‌‌‌‌‌‌‌‌‌‌‌‌‌‌‌‌‌‌‌‌‌‌‌‌‌‌‌‌‌‌‌‌‌‌‌‌‌‌‌‌‌‌‌‌‌‌‌‌‌‌‌‌‌‌‌‌‌‌‌‌‌‌‌‌‌‌‌‌‌‌‌‌‌‌‌‌‌‌‌‌‌‌‌‌‌‌‌‌‌‌‌‌‌‌‌‌‌‌‌‌‌‌‌‌‌‌‌‌‌‌‌‌‌‌‌‌‌‌‌‌‌‌‌‌‌‌‌‌‌‌‌‌‌‌‌‌‌‌‌‌‌‌‌‌‌‌‌‌‌‌‌‌‌‌‌‌‌‌‌‌‌‌‌‌‌‌‌‌‌‌‌‌‌‌‌‌‌‌‌‌‌‌‌‌‌‌‌‌‌‌‌‌‌‌‌‌‌‌‌‌‌‌‌‌‌‌‌‌‌‌‌‌‌‌‌‌‌‌‌‌‌‌‌‌‌‌‌‌‌‌‌‌‌‌‌‌‌‌‌‌‌‌‌‌‌‌‌‌‌‌‌‌‌‌‌‌‌‌‌‌‌‌‌‌‌‌‌‌‌‌‌‌‌‌‌‌‌‌‌‌‌‌‌‌‌‌‌‌‌‌‌‌‌‌‌‌‌‌‌‌‌‌‌‌‌‌‌‌‌‌‌‌‌‌‌‌‌‌‌‌‌‌‌‌‌‌‌‌‌‌‌‌‌‌‌‌‌‌‌‌‌‌‌‌‌‌‌‌‌‌‌‌‌‌‌‌‌‌‌‌‌‌‌‌‌‌‌‌‌‌‌‌‌‌‌‌‌‌‌‌‌‌‌‌‌‌‌‌‌‌‌‌‌‌‌‌‌‌‌‌‌‌‌‌‌‌‌‌‌‌‌‌‌‌‌‌‌‌‌‌‌‌‌‌‌‌‌‌‌‌‌‌‌‌‌‌‌‌‌‌‌‌‌‌‌‌‌‌‌‌‌‌‌‌‌‌‌‌‌‌‌‌‌‌‌‌‌‌‌‌‌‌‌‌‌‌‌‌‌‌‌‌‌‌‌‌‌‌‌‌‌‌‌‌‌‌‌‌‌‌‌‌‌‌‌‌‌‌‌‌‌‌‌‌‌‌‌‌‌‌它分“纳甲法”跟“纳子法”,纳甲法就按天干来的,纳子法按地支来的。那按天干来怎么来呢?你不是古代的农历是按年月日时都有天干地支的,那你就按日来啊,甲日甲时开胆经,乙日乙时开肝经,丙日丙时小肠经,从那个经开始开,然后再慢慢配穴,它原则就是这样。那换句话来讲,人体的经穴的开放跟天地之气是有一个相应的互动关系。

思考 历法与天文

你说这个天地机制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感觉应该是地球在整个天文背景中的方位。那我举个例子啊。天干后面一个地支,那比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庚)时。我们很多人觉得农历不科学,其实你假如是从计算时间精确,比如到分到秒,可能确实没有现在我们用的阳历那么精确,但是你说拿来用,比如说我农时,恐怕不见得是一样。你看阳历它考虑的是太阳跟地球的相对运动,而我们那个,我们现在用的那个,古代的农历它不是阴历喔,其实是阴阳合历,它是太阳、月亮、地球的相对运动都考虑在里面。好了,还有一个,假如你说今天2011年3月30号两点多,那么你说地球跟整个天文背景有个什么相对方位,恐怕你这样一问,你真的要临时来测,但假如你这样一排下来,古人是知道的。怎么知道呢?那我现在把它简化,我不管那么多,比如说我甲子,你不天干地支嘛,其实它意味着地球在子方位,比如说我用整个太阳来代替天文背景,那个太复杂了,那么太阳就在甲方位,就变成了你这样一排下来,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是人、地球跟天文背景是有个相对应位置。

思考 所谓“科学”

所以前段时间说什么取消中医,然后进一步可能就取消节日,再进一步取消农历,都说不科学。哪个科学?你想想,农民农时播种收割,他是按农历来的,不是按阳历来的。是啊,你不是二十四节令,你违了节令就麻烦的,他那个节令也是按农历算的。

思考 概念得清晰

好,为什么讲这个呢?那你们以后学,他会直接告诉你,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这个好办,这个看得懂,麻烦就是你看古书看不懂,为什么?就算明代、清代,不用很古,它的写法没有那么便宜的,直接就脾为己土,喜燥恶湿。那你假如说你没有这个概念,你怎么可能看得懂中医书?胃为戊土,喜润恶燥。

「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摘自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摘自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

思考 教育的不作为

这种在中医学之中属于最背景的知识,但是我们一点都没有。你说我们,你说我们的教育干嘛呢?是啊,你说外来的文化文明是很好,我们应该学习,但我们泱泱大国没有自己的文明吗?没有自己文化吗?一点都没有,我估计在古代可能是幼儿园的这种,那绝对是幼儿园的知识了,那现在学生读了大学一点都没有,还叫有文化呢。是啊,个个人都以为读大,大学生就有文化的,你的文化不是自动来的,是人家灌给你的。起码对于学中医来讲,你们是该有的没有。

讨论
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