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语言上解释苹果?要解释苹果就需要解释「椭圆的」,「红的」,「酸甜的」等,而要解释「椭圆的」,「红的」,「酸甜的」,还需要解释「形状」,「颜色」,「口味」等,要解释「形状」,「颜色」,「口味」等,还需要解释,「图形」,「光」,「味觉系统」等...
对于苹果,可以无限追问下去,甚至,为了解释苹果,需要创造一个宇宙。
也就是说,要解释一些东西,就需要解释另外一些东西。或许我们会问,这个解释能否到头?
当试图用「所要解释的东西都来源于同一东西」(下文简称「本质」)思考时,便是达到了探寻本质的层面。
诸如,世界的本质是物理,人的本质是欲望等看法。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当问起物理是什么时,评论者甚至无法回答出物理是什么,物理是干什么的。
既然对于所用的「本质」都不理解,那为什么依然如此?
对于理解,确定,可控的追求。生活中我们经常做着这样的事,电影后的自我总结,理解时的已知切入等。
注意到,如果真的存在本质,那我们对同一个电影的总结应该是同一个本质,不应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的情况。
那么,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因为侧重,每个人解释所侧重的地方是不同的,即「注重呈现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例如,苹果的追问可以用于不同的注重方式下,即不同的角度分析。
在学习中,剔除其他差异,简化为「前置知识」,为的是理解待学概念需要理解描述待学概念的概念。
在抽象中,剔除其他差异,简化为「抽象层级」,为的是描述概念可以被用于向下具象或者向上抽象。
当解释开始时,简化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