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材料”的“使用方式”存在不同的目的和逻辑,从而决定了我们处理“上层材料”和“下层材料”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对“下层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比较”——也就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要实现这种比较,我们必须掌握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即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完整对应链条。比如,当我们分析两个现象时,如果只知道它们的起因,却不知道它们各自的结果,就无法判断它们是相似还是不同;同样,如果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起因,也无法进行有效比较。因此,只有当我们拥有“从输入常量到输出常量”的完整映射关系时,才能真正进行横向的对比,进而从中归纳出规律或模式。这种使用方式要求材料的完整性,就像拼图必须有边缘和关键部分才能看清整体图案一样。
而对“上层材料”的使用方式则不同。它的目的不是比较,而是“重建”或“建构”——也就是通过一个个关键词、概念或要点,逐步搭建起一个整体的理解框架或认知结构。这个过程类似于搭积木:我们可以先放一个词,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再引入下一个词,看它如何与前一个词发生关联;然后逐步扩展,形成更复杂的逻辑网络。由于这种使用方式强调的是“逐步构建”和“意义生成”,因此不需要一次性提供全部信息,而是可以分阶段、分批次地进行。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要点都像是一块认知的基石,随着积累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体系。
简而言之,下层材料的使用依赖于“完整关系”的提供,以便进行比较与归纳;而上层材料的使用则允许“逐步推进”,通过词语的逐个解析来渐进地重构规律。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反映了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既需要“横向对比”以发现模式,也需要“纵向建构”以形成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们对复杂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