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深感惶恐。
我该相信什么,我相信着什么,谁在塑造我,我又在塑造谁;网络世界,现实世界中,谁在窥视着我,觉察着我的情绪,需求,并且由此将我引入什么地方,虽然在每一天中,很难有具体的影响,但放在长久中,这种影响是深远且决定性的。
就像是小帆船在大海中,每天移动的距离很小,但长时间下来,不知道大海会将我带到一个富饶的地方,还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
所以我到底该去哪?或者,本身去哪里就不是一个合理的。
因此,我有点迷茫,甚至有时会有点困顿。
(说到立志,我想起来,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说要立志立志,我当时就反驳说,那我立志一定不要将学习学成这样考试的,做题的,所以我反抗你就是我立志的体现。给我老师气的...哈哈哈)
【2025.8.4日报第二集(认知作战)共二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PtHzMEcd?vd_source=23c41204889def007856bd143692ff07
一些事情,在不同的视角下,或者局部的“剪切”下,就会感知完全不同的事物。
==自媒体,他人,都是这样的一种剪切师==。
上述视频,原子弹打小日本,小日本护士不知情,觉得那是武力,我们要屈服吗?(扭曲)
日常很多的小事,矛盾,在不同的人的视角描述下,变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双方都会觉得受到伤害,或者好心被狗咬。
无论式美化,还是矛盾,都是一种局部认知后的结果。
例如,在日本护士的那个视角下,我们很容易代入,并且相信那些投放原子弹的人是坏人,他们在用武力,而我们需要向武力屈服吗?
如果我不假思索的看完,我可能会天然的认为,那些人是无辜的,对方是有罪的,那些人是受害者,对方是施暴者。(==这里大v可能会偷换概念,从那些人转化为所有日本人,但其实日本人中的日本政府有罪,说到这里其实又要划分概念了==)
再例如,一个偷车贼,说“难道你们就没偷过车吗?你为什么这么凶”陷入一种“其实你们也有罪,你不能怪我”,“你们在凶我,你们在进行暴力”。
所以,浆果老师说,要还原回去,就像是农民工讨要薪资,被扣帽子为恶意讨薪。
你要还原回去,从事实入手,而非对方的认知结果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