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经历反思,自省,挣扎

☆☆☆☆☆☆经历反思,自省,挣扎
记录 经历的反思

源于两个思考的碰撞,第一个是与浆果老师见面时,浆果老师说,反刍性思维可以使人前进;但我当时其实都抱着进步的想法,可碍于不会学习,很少有进步,而且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我很多时候,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情感驱动的思考,例如敏感,一些话“刺激”了我,使我产生了另外一些思考方式,例如反刍,或者自责。

展开说一下:

同样一些话,或者不同意见等,听完后,受到自我蒙蔽的思考方式,我开始产生与自尊,自我价值等相关联的思考,而不是就事论事,同样一段对话,谁的推理更好,==因为在争执中,我总会觉得自己有点受伤==

所以,反刍确实让我前进,但我的进步却不是很大,因为我不会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不断反刍的原因是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我不断的将各种事情与自身相联,而与自身相联系就会唤醒需求的层面,关键在于这一切都是不经意间完成的,当我在潜意识中这样思考时,就会激发我的情绪,因为心灵是动态联系的。

而关键就在情绪,如果情绪不能平复,一直处于情绪之中,就会不断的推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事后后悔,因为事后我的情绪平复了。

所以对此,最高的褒奖就可能是“镇定自若”,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曾国藩在后续打仗时,要下“养心棋”,我原本以为只是闲着没事,或者有丰富经验了,这种都属于小事,无所谓的。没想到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避免自己陷入情绪化的自我中心推断中,因为下棋需要思考,如果情绪起伏,那么就会影响思考,使得自己掉入可能的自我中心式推断,还可能造成灾难化思维等。

有时让我陷入挣扎的地方,也就是事后我后悔为什么我应该是一个君子(更好的推理)但是我却做出自我式的推理。这不仅让我怀疑,我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种推理让我陷入了想到和做到的虚假之中。但其实,关键在于心灵的动态联系,因为当时我的情绪是很激烈的,情绪影响了我的推理,这使得我就算是意识到我当前处于自我式推理,但是我也无法立即转换回来。所以并不是我不具备更好推理的能力,而是我没意识到我为什么陷入,以及如何摆脱。

所以,我对此的归因,也成为一直思维方式影响着我,前者我归因为想到与做到的巨大鸿沟,我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好,我还是做出了一个有关自我的归因,但其实我可以用另外一套方式进行归因,即心灵的动态联系,但显然我并没有意识到,当我意识到,我发现这种归因的空间非常的大,不同的解释,会让我有不同的情绪和欲求,这又回到了心灵的动态联系中。

两个推理方向

所以总结一下,那就是我们面对各种信息,其实都可以往两个方向去赋予意义,第一个是自我,第二个是更好的推理。

如果要溯源为什么我们经常用自我式去推理,那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小在赋予意义时,用于更好推理的前额叶皮质没发育完全,当时相对更强大的是情绪脑,也就是自我式的推断,久而久之这形成了一种习惯。

反转 争吵中的理性

但如果是这样推理,岂不是说,只要避免情绪,我们就可以避免陷入非理性的推断中。但现实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人在争吵时,还可以保持理性,例如“乘务员那个视频”,或者“很生气,找他理论理论”。这个情况就直接打了我的脸。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呢?

推理的“前提”

面对各种信息,其实都可以往两个方向去赋予意义,第一个是自我,第二个是更好的推理,这个基础的不变。

变得是我们最初对于意义的赋予过程,也就是“假定”(心态,推理中最初的东西),我们下意识的假定,是针对我的,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很生气的理论,虽然有情绪,可能会让我们代入一种自我式的推理,但是我们是按照“你的这个做法不合理”这个假定为准去理论,所以我们还是在情绪中保持了理性。

卷子

有一次我的数学作业被当成典范去讲解,但是当初我并不知道是我的卷子,老师说这份卷子写的很好,我们来研究一下, 于是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这里面很搞笑的地方在于,我居然没发现这是我的卷子,当时我只觉得这个人思维真好,写的真好,每一处都想到了,讲完之后老师说,zhj你把你的卷子拿下去吧,我才发现居然是我的卷子,一时间我突然觉得我的卷子并没有那么好了,一种害羞,应该可以更好的完美心态油然而生。

也就是说我最初代入得视角,心态,“假定”不同,导致我的思维就不同,这也更好的解释了我之前自我式的过程。

谁生气谁傻瓜

这也让我想起来一个游戏,叫做谁生气谁sb,“我没说你,我跟sb说呢”,反正你跟sb说没跟我说那我也无所谓,我不是sb,这种“假定”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防御机制,将各种东西都打在了“sb”这个假定的盾牌上。

所以探究到这里,我开始想,我是什么,我是一堆“需求”的结合体,不同的推理会造成需求的变化,例如如果我认为你在说我,我会觉得很受伤,为了平衡,我需要一些发泄的方式;如果我认为你在说别人 ,那和我没关系,我不会觉得什么。

但是随着推理的改变,你会发现我们的需求也得到了改变,例如我以为你说我,我觉得很受伤,后来发现不是,我觉得有点羞愧。

既然需求会因为不同的推理方式而变化,那么需求到底存不存在呢?还是说,需求只是一种推理方式。于此我想到了“本自具足”,其实我什么都不缺。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会玩这种“平衡式”的游戏呢?我们追求公平,利益等。各种情绪都由此而诞生。

我不知道,可能是基因为了延续,所制定的一系列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在玩一个生存游戏。

☆☆☆☆☆☆经历反思,自省,挣扎
勇敢小抹布的头像
创建于:05-04
随记
讨论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