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不理解
中学你我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做错某道题,然后听老师的讲解,其中很困惑,为什么老师能想到某个条件A可以推出结果B,但我却想不到。
这个过程可以用渐构来描述,这些“想不到”,“不理解”状态,是因为不明确该知识的输入输出,因此当输入条件A时,脑中没有对应的映射关系和输出概念,得不出结果B;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那个条件可以干嘛?我该如何用这个条件?
因此,重点在于渐构该知识,而知识的抽象描述大多源于课本教材,还有些是由此推导的;这也是为什么老教师常说,你把教材弄懂了,大部分问题就都解决了。
由于书中很详细的,精准的将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描述,以至于在初学时候很难把握住这些概念的内涵,例如:目标——所期待的需求对象、短期目标、终极目标、与手段相对的抽象目标;某人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这个概念中,又是需求对象,又是短期目标,又是终极目标,又是抽象目标...给人都整晕了,学着学着都不知道到底啥是目标了,这个时候简化就非常有必要了。
目标是啥?就是某人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按照时间刻度来划分分为短期,长期(终极),以物来划分就是对象,以抽象划分,如变好,就是抽象目标。
所以我先把握住这个内涵,某人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个内涵可以涵盖各种划分方式所划分的。
同理,面对各种概念时,我需要先快速把握住,所以先用简易的描述入门,然后再不断的精进。简单来说就是先搞个框,把这一大堆东西装进去(例子放进外延里)再说,刚开始有点误差,或者不太对也没关系,关键在于先快速把握住再说。
否则可能产生情绪,欲求等负面效果,进而影响动机等,所以这种简单先行,好处在于快速把握,建立自信心,建立掌控感,坏处...好像没有坏处,只要你懂目前只是一个大框架,似乎就没啥影响。
思考到这里,算是入门,简单先行其实就是忽略一些目前难以理解的细节,选择一部分进行抽象。例如目的,目的是啥?就是某人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个描述也不错,但是忽略目的的动态性,多层次性,比如隐性目的,一个人说,我也没啥想要的,我就像单纯的刷视频,不刷也行,这个时候就很难判断了,他没有想要的东西,那就是没有目的咯?
其实不然,这个目的被隐藏起来了,就是说,你刷手机其实为了填补空虚,逃避现实等,但你自己没意识到,你只是感觉空虚,很想刷视频,这种行为被自动化了。
这种自动化还表现在,我两眼一争莫名其妙的就吃饭骑车来学校了;这种目的都被隐藏了。
思考到这里,我发现就与书本联系起来了,书中说我们的思维大多数是不明显的。
如何快速的把握,理解某个概念呢?刚开始可以先把握最核心的,然后慢慢渐构;在对于目的这个概念的思考过程中,我列举了反例,思考这种简易的概念无法判断比较复杂的事物,在这个反例中,我与书本中为什么多次强调外显有了联系,进而更好的理解思维暗箱,以及为什么需要大力练习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