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工作经验假扮大专生去面试”,面试官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将作者的工作经验深挖出来了,由此判断作者的技术水平。
市场的面试辅导,其实就是将问题与答案,这些经验整理出来,然后售卖。
专家和小白的区别在于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背后是大量的经验支撑。模式识别的特点是快速判断,快速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怎处理。高效套路化过程
用中学时代比喻就是,这类题是圆锥题,需要用圆锥相关的知识进行解决,在看到特征1时,需要用A公式,看到题目的条件2时,根据B公式可以推到出C结果,然后...
以上的情况用渐构来翻译就是,需要遇到相关情况,收集经验(问题与其解决方案),有了经验后,这只是下层,想要更好的处理未见情况时,还需要向上抽象形成概念间的关系,即判别模型和联结模型。
所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解决方案就成了目前来说最为急需的材料了,也就是日常语言所讲的项目经验。问题与解决方案,目前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可以用AI来提供,那么我们只需要提出问题,准确的问题,或者提出现象也可以。
所以一句话总结上述就是,利用AI,网课等自己制作一个项目,在此过程中收集经验,试着抽象形成模型;
那么书中的概念用于什么呢?教材中,一般是讲解知识,即概念间的关系,然后配套相关的问题,还有相关的答案。
目前来说我对此没有更多的想法,我需要找个项目做一做,感受一下...
在上文的这些优质例子中,这些例子幻化成某一个词,“我”(可以是任何一种),这种感觉目前来说就是大脑在压缩的过程。
“我”这个特征可以完美的的匹配所有例子,我的利益,我的需求,我的想法,我觉得...这种以我考虑,或者以自我进行推断,忽略了其他所有推断的可能性,然后导致各种负面影响,例如无形枷锁,认知懒惰等等。
这种压缩使得我产生一种“感觉”,即“以我进行考虑”,这种感觉出来的,我认为很重要,因为我觉得这种感觉会被保留下来,哪怕多年后遗忘了知识,但是这种感觉一直在,当我通过“感觉”判别出某个人是自我中心者,我还会下意识的贴上“坏”的标签,进而我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我感觉出我不太喜欢这样的人... 有点像第六感,也很像专家心智结构的“快速响应”。
这种“感觉”只是对于识别什么是自我中心的情况的一种内隐渐构,但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带有天生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些倾向在没有被外显时不断的工作着,换句话说,我还没渐构出,我自己自我中心发作时的感觉,因为缺少自我觉察的练习,所以我对于“自我中心发作时的感觉”并不熟悉。
可以用这种“感觉”作为是否渐构其相关概念的依据,就像以前习武时,大多师傅会说,这套剑法最后应该打出来“流畅,如云如水”的感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