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天有关动机的思考,动机与反馈密不可分,自驱型动机和内在反馈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先聊聊反馈,反馈的信息有很多种,根据目标,我们只需要将此划分为「外界反馈」和「内部反馈」即可。
「外界反馈」通常指的是人为反馈,如做完某事有个人鼓励你,支持你,批判你等。
「内部反馈」指的是内在体验形成的反馈,如愉悦感,掌控感,挫败感等。
我的假定前提是,人们天然的追求「好感觉」,抵抗「坏感觉」,这个前提的外延包含趋利避害。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做某件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好感觉」时,我们便会持续的去做,而若是「坏感觉」时我们便不想去做,除非有一些外界压力,或者自发的意志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驱使自己去做,不过尽管如此,依旧改变不了这种负面感受,以至于若没有外界压力时,就不去做。
建立过程:目前模型还是昨天的V1版本,即 反馈信息,识别到反馈信息,将反馈与激励(「好感觉」)相联系。
只狼打boss分析:
反馈信息:格挡
识别到反馈信息:识别到自己成功格挡或者对于boss的某个招式可以100%格挡。
将反馈与激励(「好感觉」)相联系:100%格挡所带来的是“掌控感”,好好体会那种掌控感,加深这种体会。
当然,大部分情况是挫败感,大部分的情况是失败了,即没有格挡成功,这个时候就需要转换,也就是说需要另外一套模型来处理这种负面感受,使其有意义,转换成正面意义,这个时候,你的反馈与激励就可以产生作用了。所以如何看待,或者如何认识这个失败就非常重要,这关于你的建模。
若你将挫败感视为我不行,我干嘛找罪受,这游戏不行,为啥非要折磨自己。如果建立的是这种「坏感觉」的联系,那么同样你会抗拒它。
模型的假定前提是,人类拥有面对同一情景不同认知的能力。最经典的例子是悲观者与乐观者看待半瓶水的例子。
这个模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即成长型思维方式。
输入:失败,挫折等等
输出:能力的增长,熟练度增长等等。
day7分析的《心态》这本书中给出的方案是:学会辨别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意识到你当下的心态,确定你的目标,制定你的改变路线,摒弃你固有的主导心态。我对此的看法是,多用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两者都需要练习才能掌握,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其实是习得性的。
今天本来要研究厚黑学的,也没研究,打牌去了...
这个启发源于拆分“科学思维大师课”,视频后几集讲的,他在面对公众时需要大量的准备,所面对的观众其背景,高校演讲时了解其升学率等,这些数据背后所指代的是这些孩子们是否有野心,上进心等。结合他们所想所求的演讲更能打动人。
再结合最近和同学聊天,给我一个启发,人们无时无刻不再处理自己的认知失调,人们有各种压力,未完成的目标,选择的压力等等。
如果识别到其背后的需求,再准备一套含有经验的完备说辞,让对方感到心安,那么就做到了“操纵”的第一步。
思维即写作,写作是在展现思考过程,通过大量的写作,外显自己的思维,然后整理,结构化自己的思维,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路径。
(这个方法同样是再拆分“科学思维大师课”所收获的)
所有的演讲等都是强准备的后果,能够有理有据清晰逻辑的谈论,是因为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
人对于很多问题是没有准备的,例如去问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某个问题,他们并不会立即给出完美的答案,相反很多时候他们要思考许久,甚至还需要和相关领域的人进行交流。
所以从这点来看,在一些“重要表现上”例如面试,重要对象的沟通,富有心机的交谈等,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找出其各种可能性,然后将每种可能都进行思考,就像是“数学思维大师课”中所讲的,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一下就成功的,相反他们是在他们的领域中尝试了所有的可能。
这就需要我去收集各种数据,思索各种可能,识别各种情景,顺带着也就练习了我的各种能力。一个片段 结构的意义
例如这样一个片段:女生穿拳击服上班被老板批判。职场不能有穿衣自由吗?
女生喜欢拳击,所以有一次穿拳击服上班,结果被老板批判,说我们接触的都是各种明星,大咖。所以我觉得你也应该穿的正式一点,更何况我们是一个设计公司。
女生觉得很痛苦,觉得老板是在pua她,因此心里一直记着。
这个片段中可以这样结构化,一个话题,两个人,两个关系,两个不同的需求。
话题是穿衣正式,两个人其实所指代的是两个群里,或者两个角色,老板/公司,员工/打工人,两个关系是直接的上下级,需求:公司利益,两个人的认同感,两个人的处境,两个人识别情景。
这里面有非常多可以说的点, 高手是洞察出所有可能的点,然后做准备,反复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
日常生活有非常多这样的情况,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一句话可以调动人的思维,清晰,欲求?
一句话在不同场景,不同人,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这背后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思维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在赋予事务各种意义,进行各种推断。(观点出自思辨与立场)
在我不断思考,学习,实践,我发现当我再运用抽象层级时,我脑中会出现一个图示,一个具象和抽象的图示。
例如,当你看到一朵花时,你不仅仅是在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还会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赋予它某种意义——可能是美丽的象征,也可能是自然生命力的体现。
当我看上面那个例子时候,我脑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具象:花 ❀
抽象1:形状
抽象2:颜色
抽象3:美丽
抽象4:生命力
这些不同层次的抽象,其内涵都不同。
最主要的是我能够感受到这些概念,这些区别。这些东西在我脑中形成某种图示,点,或者条框,然后每种不同的概念化为点,安放在不同的条框中。这些条框按照抽象层级那样分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