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做东西本质(共性)是一样的,对于最初版本,不必追求完美,能用就行。
因此学习思维的要素,最开始只需用粗犷的形式整体把握住,等积攒经验,再逐步迭代。
【例题分析2——物理题 - 渐构 Modevol】 https://www.modevol.com/document/by8rpsznerfa99w2f1g76upl
映射的特点是转换,在不断的练习中,可以慢慢体会到联结模型中的概念是如何进行转换的。
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可否认,无论学习任何东西,“懂”的感觉不是通过意识思考出来的,而是阅读完,听讲完,所产生的一种「心有所感」,「大致是这么个意思」。那么这和渐构有什么关联呢?
目前理解,渐构的作用是引导,当感觉停滞不前时,渐构便成为了工具包,来修理导致停滞的问题。如果你听课没啥问题,听完基本上也都理解,做题,验证啥的都没问题,就不需要渐构的工具包去修理,检查。
但往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我们的感觉是有问题的,授课者深陷知识的诅咒,吟唱着“知识的咒语”,初学者受困于已知的牢笼,试图用已有经验冲破咒语所形成的屏障。
动机是一种想要持续获得“好感觉”的状态。这种好感觉可以在进行中获得,也可以在结束后,通过回忆继续强化。
知识是习得的,武学,佛学,文学,任何一门深奥博大之功都需要潜心修炼数年,足以见得,其中的技能也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
而目前的书籍,哪怕是体量庞大的教材,也只是一个知识的描述,少量的例子,这对于习得知识而言,还差的很远。因此这就需要额外的练习。
我在上学时代时很抵抗练习,因为练习会产生挫败感,一遍遍的明示着自己的模型泛化失败,而重要的是,当我失败后,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有时看不懂,老师讲解时思维的连贯,我很困惑为什么当时我却无法想到,这个困惑无人能解答,于是这种挫败感也一直缠绕着我,我甚至一度认为,那些练习的人多少都有点受虐倾向。
不知不觉间我将练习视为一种“讨厌”的过程,这种“讨厌”影响着我的动机。
思维的要素中为什么要讲概念,概念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书中说,如果你概念匮乏,那么你只能陷入固定的思维中,世界和事物就变得非常单调。
而创造概念需要什么呢?文中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思想者,你必须与人类的这种心智力量形成配合——通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所见和体验去创造概念——因为它是这样一种能力,是你在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训导时必须掌控的能力。你必须成为自己赋予事物概念过程中的主人。”
这一点和我最近所思所想有契合之处,即你需要多多体会,刻意的将生活各种体验,现象概念化,否则这些很容易忽略。就像是吃醋,天天都在吃醋,但却吃不出来不同。
所有,有了更多的概念,你的思维不再单调,你可以运用更多的现象,体验进行思考。
此外,书中还强调,尽管我们总是用着一些词语,但是我们却不理解这些词,例如自由。
体会更深意味着模型可以更好的泛化了,一般会在这样的场景下感叹,“自从理解了xx东西后,我对这样的情况体会更深了”。
其实对应这句话“不是理解了才感知,而是感知了才理解”。
那么信息的作用是什么?推理需要信息,推理就是因为...所以...的过程,信息就是那个因为...
信息和概念的关系是,信息是由多个概念组成的某些口号,信条,文字陈述,数据,图表等。
信息有2类:
僵化的信息——不理解,无法解释;
活跃的谬误——用错的,以为正确
迁移的作用是在同一类关系层中找出相类似的关系。同理,在学习“推断”和“假定”这两个概念时,我可以用三段论,或者渐构所学知识进行快速理解。
三段论版:“假定”就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推断”就是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和结论。
渐构版本:“假定”就是经验构成的某模型,“推断”就是模型用于预测未见信息的。
例如,大城市夜晚走夜路是危险的,你可能有过几个经验,然后发生了危险的事情,进而我总结出这个模型,当你到了别的大城市时,你会预测,这个城市的夜晚也是危险的。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一句话,“那些你意识不到的意识,就成了你的命运”。
当你能够外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自主的选择赋予意义,自主的选择假定等,自主的建立高质量的模型。
尽管我们不知道,我们作了成千上万个假定——一点都没想到它们。它们大多数都是合理的和有理据支持的,但是有些则不是。接下来的问题便成为;“我们如何开始意识到我们所作的推断和所作的假定,这些推断、观点和我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是我们思维的基础。”
请想想制订计划的方式,以及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日常事情的方式。我们想到自己正准备吃早餐、准备上班,准时到达,参加会议、完成必要的任务,计划吃午饭、付账、参加小型会谈,等等。用另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我们在持续不断地解释自己的行动。赋予它们意义。对我们生活中下一步将要做什么进行推断。
也就是,我们必须在大量可能的意义之间进行选择。
比如我是在“放松”还是在“浪费时间”?我们是“坚决的”还是“倔强的”?我是“加入”一段谈话还是在一段谈话中“插嘴”?别人是“对我笑”还是“在嘲笑我”?我是在“帮助一个朋友”还是在“利用一个朋友”?每一次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每一次我们赋予它们意义,我们是在一个或更多假定的基础上进行一项或更多的推理。
作为人类,我们不断在对我们自己、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配偶、老师以及这世界的一切作假定。我们把一些东西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是因为我们无法质疑所有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把一些错误的事情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我们奔向商店(假定我们带足了钱),而当到达的时候才发现把钱落在家里了。我们认为车有足够的油,结果发现它没油了。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打折了便值得去买,结果发现它在打折前提价了。我们认为将要或不会下雨。我们认为汽车在拧钥匙和踩下油门时就会发动。我们认为自己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方面做得很好。
随着我们养成这些批判性的直觉,你必须对自己的推断以及其他方面增加关注。你必须增加对你和其他人将什么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物的关注。**你必须增加对自己的观点如何塑造自己的经验的关注**。
在任何情境中,都可能存在三种意涵:客观上潜在的可能意涵、有几分根据猜测的可能意涵以及必定要有的意涵。
比如,你每次开车,客观上潜在的可能意涵是你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你在一个雨天喝得很醉,又在一个拥堵的道路上把车开得很快,一个有几分根据的猜测的可能意涵是你将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你在一个高速公路的干道上把车开得很快,而液压制动中的液体全都排出了制动筒,此时另一辆车瞬间插到你的车前面并停车,一个不可避免的必定要有的意涵就是你将发生交通事故。
比如,“你为什么没打扫厨房”这样的话语,如果平静地问与大声咆哮地问在意涵上是存在诸多不同的。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也许仅仅意指认为你已经打扫了厨房,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思;在第二种情况下,我意指你没打扫好厨房是一个严重的事情,需要被严厉地训斥。
意涵指的是某个行为背后可能会出现那些结果,以模型预测来说,此时就不属于一一映射,而是一对多,这其中的输出各自都含有概率。
**动态关系示例**(以“是否应禁止动物表演”为例):
**目的**:保护动物权益
**问题**:动物表演是否符合伦理
**信息**:马戏团动物训练伤亡数据
**概念**:“虐待”“娱乐权”
**假定**:“动物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
**推断**:若动物会痛苦 → 强迫表演即虐待
**意涵**:禁止表演导致马戏团失业,但促进动物保护
**观点**:应立法禁止动物表演
这种整体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以展现不同概念的侧重,当把握了这些不同概念的侧重,也就更能区分好这些概念。
贴吧的“数学证明与模型渐构二者关系”,我发觉我在阅读时,我会自动化的将于博所说的三个主题进行联系,哪怕三者说的主题没联系,大脑就硬要联系,而不是单独的去归纳各自的主题。
这一情况在课程第十九集([19 信息推测的作用与识别技巧 - 渐构·世界模型 - 渐构 Modevol](https://www.modevol.com/episode/qq2h5xjj3y4let9lmug175gi)),材料A出现的情况一样,“
这种自动化经常会让我卡住,因为某些主题讲述的是不同的意思,但我却无法分辨,这种情况导致我无法理解,进而也无法编码。
所以当我意识到时,我立马调整了策略,我开始刻意的单独归纳,
这一段讲的是知识的“产生方式”经验归纳or推理;其中经验归纳会受到“黑天鹅事件”影响,所以本身就存在巨大局限性。

这一段是以知识的“产生方式”作为例子,讲解了知识的证据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上一段和这段本身的主题是不同的,但在未受训练的大脑中会天然的试图联系起来,常见的“感觉”是,很像,但分不清。
要解决一个好问题就需要许多相关概念,而且在解答过程中,你可以看出这些概念是如何构成特殊的模式进行解决的。
现象:你听一个男同事讲,女性在担任管理者角色时不如男性,因为她们面对员工时太“软”,而面对危机时太情绪化。
分析:1. 性别与管理能力的刻板印象
**核心论点**:女性管理者不如男性,因为她们「太软」且「情绪化」。
**样本偏差**:该观点是否基于足够多样化的样本?如果仅凭个人观察,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误。
**定义模糊**:「软」和「情绪化」是主观判断,缺乏可量化的标准。情绪化是否等同于管理能力不足?研究表明情绪智力(EQ)对危机管理有益。
**因果混淆**:将性别与管理风格直接关联,忽略了个体差异、文化训练等因素。性别≠固定行为模式。
**反向证据**:Meta分析显示男女领导力效能无显著差异(*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9)。
可能反驳点:
「软」可能是同理心强的表现,而同理心是高情商管理的优势。
危机中的情绪反应与个体心理素质相关,与性别无必然联系。
现象:你的一个朋友宣称他的占星术很准,因为他已经用它弄清楚了自己所熟悉的人为什么会有那种行为表现。他也声称,你能够用它预测人们最可能出现的行为,包括确定谁将理解婚姻(或不要婚姻)的意义。=
分析. 占星术的「准确性」
**核心论点**:占星术能解释行为并预测婚姻选择,因为「对熟人有效」。
分析过程:
**巴纳姆效应**:占星术描述通常模糊且普适(如「你有时缺乏安全感」),容易被主观代入。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记住符合预期的案例,忽略反例(如用同一星座解释性格相反的人)。
**因果关系缺失**:占星术缺乏机制解释天体位置如何影响行为,更可能是一种心理投射工具。
**可证伪性问题**:占星术预测常采用「回溯合理化」,而非提前可验证的预测。
可能的反驳点:
如果占星术真的有效,不同文化占星体系(如西方星座 vs 中国八字)应有统一结论,但事实相反。
现象:你听到某人说, “科学家应该利用《圣经》的陈述来评估科学发现,因为任何事情与《圣经》(或神的世界)相冲突都必然是错误的”。
分析:科学与宗教文本的冲突
**核心论点**:与《圣经》冲突的科学发现必然错误。
分析过程:
**领域混淆**:《圣经》属于宗教/哲学范畴,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可证伪性建立知识。二者方法论不同。
**权威谬误**:假设《圣经》的解读是绝对且无歧义的,但宗教文本常存在多义性(如创世记的「一日」是否指24小时)。
**历史反例**:地心说、物种不变论等曾被宗教支持,但被科学推翻。
**实用性质疑**:若按此逻辑,连《圣经》的印刷(依赖现代化学油墨)也会因「非古代技术」而「错误」。
可能的反驳点:
许多科学家(如牛顿)同时研究科学和宗教,但严格区分两者的解释范围。
现象:你读到一则报道,说一个人在心脏被撞击后死而复生。这个死而复生的人讲,阴间的确是存在的,因为在他死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灵魂。
分析:濒死体验与「阴间存在」
**核心论点**:心脏停跳后复生者的灵魂见闻证明阴间存在。
分析过程:
**生理学解释**:大脑缺氧可能引发幻觉(如隧道、光、故人影像),与药物致幻体验类似。
**文化特异性**:濒死体验内容受个人信仰影响(基督徒见天使,佛教见中阴身)。
**定义问题**:「死亡」在此语境中是临床死亡(心跳停止)还是脑死亡?前者仍有细胞存活,意识可能残留。
**轶事证据的局限性**:个人经历无法替代可重复验证的证据。
可能的反驳点:
如果阴间存在,不同宗教对死后世界的描述应一致,但实际差异极大。
现象:你的一个朋友宣称,宇宙是靠精神原则运行的,他引用事实说,曾经当他一个人独自在沙漠的时候,宇宙给了他一段颂歌(一段圣歌)。
分析:沙漠圣歌与「宇宙精神原则」
**核心论点**:独处沙漠时听到圣歌,证明宇宙由精神驱动。
分析过程:
**感知可靠性**:孤独、疲劳、感官剥夺易诱发幻觉(如沙漠探险者的「第三人影」现象)。
**归因错误**:将主观体验归因于超自然,而非心理学/神经学解释(如大脑填补寂静的机制)。
**可证伪性缺失**:如何证明圣歌是「宇宙精神」而非自我暗示?缺乏对照组实验。
**特例假设**:若宇宙真有精神原则,为何科学定律(如引力)能精确预测物质运动?
可能的反驳点:
同一人在不同心理状态下重复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现象:你听到一个妇女说,很明显,没有一个男人能理解一个女人,因为男人没有办法拥有成为一个女人的经验。
分析:「男性无法理解女性」的经验论
**核心论点**:男性因缺乏女性经验,必然无法理解女性。
分析过程:
**排他性谬误**:假设「理解」必须依赖完全相同的经验,忽视同理心、倾听和学习的作用。
**内部差异**:女性群体内部差异可能大于性别间差异(如女权主义者与保守派女性的观念冲突)。
**反向逻辑**:按此逻辑,人类也无法理解动物,但行为学研究仍能建立有效模型。
**自我否定风险**:若男性无法理解女性,女性同样无法理解男性,导致沟通彻底不可能——与现实矛盾。
可能的反驳点:
跨性别心理咨询师的存在证明,经验差异可通过专业训练弥补。
今天一天都耗在了学习思维的要素上,但效果是比较差的。
我反思了以下为什么效率这么差,我输入输出的环节做的太差了,我将时间花在了很多无关紧要的思考和总结上。
我应该练习足够多的例子后,再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