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否建模分析我过去的经验源于一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类的思想,我能否将相同类型的对象打包成一类。
关系变换,源于认识进程,我意识到事物的变化。
符号代理,意识中能够建模就意味着我需要符号。
编码记忆,重新审视未被编码的旧经验进行编码。
中学时候成绩好坏,钻研努力与否很大程度在于自尊,当我面对听不懂的,或者我自己看不懂的,无法理解的,我可能会下意识与自我的归因,也就是说“我”受到了打击(此时会产生情绪),进而我会归因(如果是谁的问题)在外面,是老师不行,是教材不行,是我不行(我甚至会自证,当然我也会自证我好的地方)
输入:现象
输出:我受到打击 输入:我受到打击 输出:情绪反应or动机反应等
输入:现象
输出:我的某项不好 输入:我的某项不好 输出:我需要加强or我天赋如此
这些不同的输出取决于什么?
1.思维的习惯路径(长期习惯自我贬低,据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可以获得掌控感,有个物体可以操控,泄气(好像与情绪也有关系),哪怕是我,哪怕是别人)
2.其他信念(例如绝境下唤醒自我改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