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以下体验是因为我有了之前对于“图示”的思考,我回顾到我用图,具体的经验去展现理解。
其实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用意识操纵符号代理概念开始我的意识化学习了。
那么在此之前,虽然我也用语言梳理,思考,但都是我下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我在自说自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是在用某个符号代替一类进行思考,这种我没能意识到导致了我的误判,哪怕我在用语言,我也理解课程,我缺乏“意识意识到我在用符号代理”的这个体验,导致其实我还一直停留在潜意识或者表意识(一点点意识,整体潜意识)。
以下这种体验和“用不出来,为啥用不出来,原来是这个“部件”没装了,之前居然没发觉”一致。


现在想到一些概念时,我脑海中有一些图,画面,这些符号代理了这个概念,使得我可以在想象的空间中操作这个概念。
例如想到数学期望,我的脑海中就想到一些列点在x轴(事件的数据化)和这些点对应的一些点在y轴(概率),这些点各不相同,共同形成一个类似折线图,然后数学期望就是这个波动的折线图的中间线(平均)。
在中学时,我的困惑来源于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导致我在解释例子,旧经验时常常无法解释。
我无法意识到其实是我的概念建立有误。
所以当我把注意力转移到检查我的概念的判别模型时我就明白了问题所在。
数学期望中,我遗漏了这种众多随机试验的这么一个条件,导致我可能会关注单个情况,即单次的还钱与不还钱那么单次就两种可能,怎么还要都乘以相对应的概率,在假如众多后,我意识到,许多的可能性中比如100次,还钱大致就占90%,不还钱占10%,所以要看一下平均。
语言其实也是描述的一种工具,核心能力在于概念的形成和符号代理,但一个概念可被言说,并且我可以自由展开时候,就意味着我可以用问题自查等去进行检查,若意识不到,或者无法用符号代理,那么我就只能基于感觉去学习,而感觉更多的作用在形成上,若形成的概念有偏差而我却无法意识到,那么我就会卡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