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结论之前先引入一个启发出来的,天才般的例子,这个例子比较好的涵盖了不同程度的提问模糊情况。
接下来看哥是如何分析,如何操作的(墨镜脸)
患者去看医,说道:我感觉这几天我一直都很累;
医生:是身体累还是精神累?
患者说:啥样是身体累,啥样是精神累?
医生:身体累就是你赶紧身体沉沉的,一点都不想动,身体像铅一样重,
患者:那精神累是啥?
医生:精神累就是感觉脑子昏昏的,简单来说就是头像铅一样重。
患者想了想...接着说道:我感觉都不是,这种“累”是那种被掏空的感觉,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人无欲无求,无精打采。
医生:嘶~ 看来你小子不是正常的累,是不是最近房事太多,肾透支了?
患者:似乎也不是,我大部分时间是很“累”的,但一天中有些时候感觉也还好。
医生:一般是什么时候?
患者说:我仔细想想... 哦~ 应该是这样;我发现我房事完好好的睡一觉,吃一顿就好了,如果房事完还废寝忘食的工作,忘了吃饭好像就一直出现这种情况。
医生:你小子... 看来是好强的人,还是个工作狂。 啥病没有,生活规律,按时吃饭,房事后好好休息就行,不要在该休息的时候依然疯狂工作。没事多喝点枸杞,补一补身体。
接着偷偷走到这小子耳旁小声说道:这是虚,你小子以后注意。
患者: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年轻时四处征战,有时工作连续三天不觉得累,甚至曾和母老虎大战三天三夜风采依旧。
医生:那是曾今,你都这把年纪了,加上不锻炼,你看看你身体机能都退化成什么样了。
1.超出经验:最初患者说出我很累,但这种“累”此前未曾体会过,超出其经验范畴,面对这种新情况,患者一时不知如何概念化,或者患者从未有过概念化的习惯,因为日常用语大而泛。经常用这种大而泛的语言,说习惯了。因此患者的概念世界非常贫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2.不够细致,患者描述对了是累这种感觉,但是对于那种累却没有概念,这进一步体现出患者概念世界的贫瘠,用大而泛的概念走天下。
3.浮于表面:在后续对话中,还可以看出,“累”只是一种表现,患者的核心问题在于透支太多。而患者因为没有此方面的认识,所以只能将表面的“累”作以表达,甚至还需要给医生提供更多相关细节才能让医生作以判断。 从中可以看出,在概念贫瘠无法精准描述的前提下,对于藏于深处的问题患者也无法这种洞察出来。
这些深层原因无关乎都是因为概念。即将现象概念化。准确点说就是没有用意识刻意去概念化;跟着感觉走,往往会迷路,因为你不知道感觉出个啥子东东。
所以日常养成用意识概念化的习惯,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学习概念时将学习的过程转化到意识中,减少凭感觉学习的“不稳定性”。
在24年12月,当时学习数学时,我发现我看完书之后去做题不会做,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后来简单的总结了一下,然后继续做,发现还是不会,甚至让我自己说出来需要怎么做我都说不出来。给了我很深的挫败感。
后来在社群提问,麦哥和佳闻哥都给我了很多建议,都没回答到我的心坎上... 我开始越发困惑,到底怎么回事。
又经过了一个多月,在一次散步思考时,我突然灵光一现,我自身的种种感受等就是现象,那个未被概念化的现象,就像是天天吃醋,却品不出来醋的各种差异,因为这种”现象“未被注意且概念化,此外我还觉察到,现象种类之多,以至于我面对各种有差异的现象时,我却无法一一区分出来,我只是感觉很不一样,但却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 (突然耳边响起那句歌词,我们不一样~ )我意识到我的概念太贫瘠了,以至于走进我的概念仓库,里面都是日常所说的大概念,混杂在一起...
我继续思考,我发现活了这么多年,我很少去进行区分,用意识去学习,学习成了被动的听,感觉上懂了就是懂了,感觉上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