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解的思考,可以看出,思考的核心在于理清基本概念,由概念和例子找出其核心因素,例如掌握变化关系,预测等。
无论是概念还是联结本质上都是在抽象,都是由例子,抽象出概念,或者在抽象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关系,例如呈现方式和理解效果(呈现方式就是由图文,纯文字,一个可以视觉化变化的摸具等抽象而来的,同理理解效果也是,懂了or没懂)
==所以思考的方式也遵循渐构,目标,概念,联结等==!!!!!!!!!!!!!!!!!!!!!!!!!!!!
根据理解的对象不同,可将理解分为不同的形式。如对人们的言语和行动、自然和[社会现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7%8E%B0%E8%B1%A1/6139891?fromModule=lemma_inlink)以及[科学理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5%AD%A6%E7%90%86%E8%AE%BA/330498?fromModule=lemma_inlink)的理解等。对人们的言语的理解是把握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对人们的行动的理解是把握其[动机和效果](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A%A8%E6%9C%BA%E5%92%8C%E6%95%88%E6%9E%9C/10823834?fromModule=lemma_inlink);对[自然现象](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84%B6%E7%8E%B0%E8%B1%A1/7473030?fromModule=lemma_inlink)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常是把握其[因果关系](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0%E6%9E%9C%E5%85%B3%E7%B3%BB/2399553?fromModule=lemma_inlink)或其结构和功能;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主要是为把握论据的逻辑联系。
无论是人的言语,行动,还是自然现象。都可以视为这些东西都受到某个关键因素驱动,因此掌握这个关键因素就意味着理解了这些东西。
例如太热了暗含开窗,早早走意味着着急回家见小狗,风吹会草动。比如前二者都遵循人的情感需求,后者遵循物理学等
因此掌握了背后的情感需求,或者物理学等,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环境下未见情况。
和做题一致,你要是理解了,那么怎么出题你都会做。本质是一样的。
理解了到底什么是理解后,问题就转变为那些方式是可以带来更好的理解效果,例如图文,视频等。而这些方式又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具象,符合经验等,由此还可以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