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的头像

6.2光线的光路计算

6.2光线的光路计算

08-31
2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2
描述:13
例子:12
验证:19
字数:21156

6.2光线的光路计算

子午面内近轴和远轴光线光路计算

08-31
2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2
描述:13
例子:12
验证:19
字数:21156

光线的光路计算

计算像差特征意义光线

对计算像差有特征意义的光线主要有三类:

  1. 子午面内的光线光路计算
    包括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和实际光线的光路计算,以求出理想像的位置和大小、实际像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有关像差值。

  2. 轴外点沿主光线的细光束光路计算,以求像散场曲

  3. 子午面外的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求得空间光线的子午像差分量和弧矢像差分量,对光学系统的像质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对于小视场的光学系统,例如望远镜和显微物镜等,因为只要求校正与孔径有关的像差,因此只需作子午面内的光路计算即可。

大孔径、大视场的光学系统,例如照相镜等,要求校正所有像差,因此上述三种光线的光路计算都需要进行。

子午面内的光线光路计算

近轴光

轴上点近轴光线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轴上点近轴光线:用于计算轴上物点经光学系统成像的位置和特性。

image.png

初始数据为物距l1和孔径角u1。当物在无穷远时l1=u1=0i1=r1h1。单个折射面的计算公式为:

i=rlru
i=nni
u=u+ii
l=uir+r

其中:i为入射角;i为折射角;u为物方孔径角;u为像方孔径角;l为物距;l为像距;r为折射面曲率半径;n为物方折射率;n为像方折射率。

对于k个面组成的光学系统,过渡公式为:

li=li−1di−1
ui=ui−1
ni=ni−1

校对公式为:

h=lu=lu
nuy=nuy=J

其中J为拉格朗日不变量,h为光线高度,y为物高。

系统焦点位置计算:当l1=u1=0时,lk为像方焦点位置,焦距为:

f=ukh1
单折射面成像计算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已知平凸透镜第一面曲率半径r=100mm,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5。物距l=−200mm,孔径角u=−0.1弧度。求像距l和像方孔径角u

  1. 入射角计算:

i=rlru=100−200100×(−0.1)=0.3
  1. 折射角计算:

i=nni=1.51.0×0.3=0.2
  1. 像方孔径角:

u=u+ii=−0.1+0.30.2=0
  1. 像距计算:

l=uir+r=00.2×100+100=

结论:成像于无穷远,平行光出射。

单折射面参数计算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凹面镜曲率半径r=−80mm,物距l=−120mmu=−0.15弧度,n=1.0n=1.0。求iiul

详情

  1. 入射角:

i=rlru=−80−120(−80)×(−0.15)=−80−40×(−0.15)=−0.075
  1. 折射角:

i=nni=1×(−0.075)=−0.075
  1. 像方孔径角:

u=u+ii=−0.15+(−0.075)(−0.075)=−0.15
  1. 像距:

l=uir+r=−0.15(−0.075)×(−80)+(−80)=−0.15680=−120mm

结论:凹面镜成等大实像。

三透镜系统过渡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光学系统参数:

面序

r/mm

d/mm

n

n

1

200

10

1.0

1.5

2

-150

15

1.5

1.0

3

-

1.0

1.0

初始条件:l1=−300mmu1=−0.2弧度。求l3u3

详情

第一面计算

  1. i1=r1l1r1u1=200−300200×(−0.2)=0.5

  2. i1=n1n1i1=1.51.0×0.50.333

  3. u1=u1+i1i1=−0.2+0.50.333=−0.033

  4. l1=u1i1r1+r1=−0.0330.333×200+200−2218mm

第二面过渡

  1. l2=l1d1−221810=−2228mm

  2. u2=u1−0.033

  3. n2=n1=1.5

第二面计算

  1. i2=r2l2r2u2=−150−2228(−150)×(−0.033)=−150−2078×(−0.033)−0.456

  2. i2=n2n2i2=1.01.5×(−0.456)=−0.684

  3. u2=u2+i2i2=−0.033+(−0.456)(−0.684)=0.195

  4. l2=u2i2r2+r2=0.195−0.684×(−150)+(−150)526150=376mm

第三面过渡

  1. l3=l2d2=37615=361mm

  2. u3=u2=0.195

第三面计算

  1. i3=r3l3r3u3=361×0.195=0

  2. i3=n3n3i3=0

  3. u3=u3+i3i3=0.195+00=0.195

  4. l3=u3i3r3+r3=0.1950×+=

最终像距l3=u3=0.195弧度。

拉格朗日不变量应用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物高y=10mml1=−200mmu1=−0.1n1=1.0。经两折射面系统后n2=1.5u2=0.05。求像高y

详情

  1. 计算物方不变量:

J=n1u1y1=1.0×(−0.1)×10=−1.0
  1. 像方不变量守恒:

J=n2u2y−1.0=1.5×0.05×y
  1. 解得:

y=1.5×0.05−1.0−13.33mm

结论:成倒立放大实像。

无穷远物成像 轴上点近轴光线计算

望远镜物镜f=1000mm,孔径光阑直径D=50mm。求:

  1. 像方焦点位置

  2. 边缘光线uk

  3. 拉格朗日不变量J(设视场角ω=−0.01弧度)

详情

  1. 像方焦点:

l=f=1000mm
  1. 边缘光线高度h1=D/2=25mm

uk=fh1=100025=0.025弧度
  1. 拉格朗日不变量:

J=nuy=nωf

由物像关系y=fω

J=1.0×(−0.01)×(−1000×0.01)=0.1

其中ω为物方视场角。

轴外点近轴光线

轴外点近轴光线

轴外点近轴光线

image.png

又称第二近轴光线,是对轴外点而言的,一般要对五个视场(0.30.50.7070.851)的物点分别进行近轴光线光路计算,以求出不同视场的主光线与理想像面的交点高度,即理想像高yk

初始数据为lz(主光线物距)和uz(主光线孔径角),当l1=时,uz=ω(视场角)

uz=lzl1y

计算公式同轴上点,计算结果为lzuz,理想像高为:

y=(lzl)uz

l:像方参考面位置

近轴光线计算表

光路计算类型

初始条件

成像公式

过渡公式

计算目标

轴上点

l1,u1
l1=时,u1=0

i=rlru
i=nni
u=u+ii
l=uir+r

lk=lk−1d−1
uk=uk−1
nk=nk−1
校对: nkukyk=nkukyk=J(k=1,2,⋯)

高斯像位置lk

轴外点

lz,uz=lzl1y
l1=时,uz=ω

同轴上点公式

同轴上点公式

理想像高y=(lzl)uz

推导过程

详情

轴上点公式推导基于斯涅尔定律nsini=nsini,在近轴近似下sinii,故ni=ni
由几何关系,入射角i=rhu,其中h=lu,代入得i=rlru
折射后u=u+ii,像距l=r+uh
过渡公式确保光线高度连续:hi=hi−1di−1ui−1
校对公式nuy=J表示系统不变量,源于能量守恒。
轴外点uz定义:当物在有限距,uz=lzl1y(符号约定:光线自左向右,角度顺时针为正)。

远轴光线

轴上点远轴光线

轴上点远轴光线的光路计算

轴上点远轴光线:指通过光学系统光轴且远离光轴的光线,需通过逐面计算确定其传播路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sinI=r(Lr)sinU
sinI=nnsinI
U=U+II
L=r+rsinUsinI

转面公式(用于光学系统多表面计算):

Li=Li−1di−1
Ui=Ui−1
ni=ni−1

校对公式(验证计算准确性):

L=cos21(IU)LsinUsinUcos21(IU)

其中:
L入射光线与光轴交点到球面顶点的距离(物距);
L折射光线与光轴交点到球面顶点的距离(像距)
r球面曲率半径(凸面为正,凹面为负)
U入射光线与光轴夹角
U折射光线与光轴夹角
I入射角
I折射角
n物方折射率
n像方折射率
d相邻光学表面间距

轴外点远轴光线

轴外点远轴光线

轴外点子午面内远轴光线:当物体位于光轴外时,子午面内远轴光线的光路计算需考虑主光线(光束中心线)非系统对称轴的特性。为简化计算,通常选取主光线及上下两条特征光线进行分析。

物体在无限远处

image.png

视场角 ω,入瞳半孔径 h,入瞳距 Lz 时,三条光线初始数据:

上光线主光线下光线Ua=Uz,La=Lz+tanUzhUz=ω,LzUb=Uz,Lb=LztanUzh

其中:Uz主光线与光轴夹角;La,Lb上下光线与光轴交点距第一面顶点距离;h入瞳半孔径(光轴以上为正);ω视场角(顺时针为正)。

物体在有限远处

image.png

物距 L,物高 y,入瞳半孔径 h,入瞳距 Lz 时:

上光线主光线下光线tanUa=LzLyh,La=Lz+tanUahtanUz=LzLy,LztanUb=LzLy+h,Lb=LztanUbh

其中:y:物高绝对值(光轴以下物高为负);LzL:入瞳到物面距离。

实际像高计算

逐面计算后,像方实际高度:

ya=(Lal)tanUayz=(Lzl)tanUzyb=(Lbl)tanUb

其中:

  • l:像方参考面位置

  • Ua,Uz,Ub:像方光线夹角

  • La,Lz,Lb:像方光线与光轴交点距最后一面顶点距离

无限远物体计算示例 轴外点远轴光线

已知:物体在无限远,ω=5, h=10mm, Lz=50mm
上光线:Ua=5, La=50+tan510164.2mm
下光线:Ub=5, Lb=50tan510−64.2mm

有限远物体计算示例 轴外点远轴光线

已知:y=−20mm, L=−100mm, Lz=−30mm, h=5mm

主光线:tanUz=−30(−100)−20=−0.2857Uz−15.9

上光线:tanUa=70−205−0.3571Ua−19.7

望远镜系统 轴外点远轴光线

望远镜系统,物位于无限远ω=3h=8mmLz=60mm。求:

  1. 主光线Lz

  2. 上光线La

  3. 下光线Ub

详情

答案

  1. 主光线Lz=60mm(直接给定)

  2. Ua=Uz=3
    La=60+tan3860+0.05248212.6mm

  3. Ub=Uz=3(与主光线角度相同)

显微镜系统 轴外点远轴光线

显微物镜L=−150mm, y=−0.5mm, Lz=−20mm, h=1mm。计算:

  1. 主光线tanUz

  2. 下光线Lb

详情

答案

  1. tanUz=LzLy=−20(−150)−0.5=130−0.5−0.003846

  2. tanUb=LzLy+h=130−0.5+1=1300.50.003846
    Lb=LztanUbh=−200.0038461−280mm

像方求解 轴外点远轴光线

系统参数:Lz=95mm, Uz=−1, l=90mm

  1. 求主光线像高yz

  2. yb=−0.35mm, Ub=−0.8,求Lb

详情

答案

  1. yz=(Lzl)tanUz=(9590)×tan(−1)
    =5×(−0.01746)−0.0873mm

  2. yb=(Lbl)tanUb
    −0.35=(Lb90)×tan(−0.8)
    −0.35=(Lb90)×(−0.01396)
    Lb90=−0.01396−0.3525.07
    Lb115.07mm

远轴光线光路计算表

初始条件

成像公式

过渡公式

轴上点

L1,U1
L1=−∞时,U1=0,
sinI1=h1/r1

同下

同下

求得实际成像位置$L_k^{\prime}和像点弥散情况

轴外点

物体位于无限远时
Ua=Uz,La=Lz+h/tanUaUz=ω,LzUb=Uz,Lb=Lzh/tanUb
物体位于有限距离时
tanUa=(yh)/(LzL),La=Lz+h/tanUatanUz=y/(LzL),LztanUb=(y+h)/(LzL),Lb=Lzh/tanUb

sinI=rLrsinU
sinI=nnsinI
U=U+II
L=r(1+sinUsinI)

Uk=Uk−1,
Lk=Lk−1dk−1,
nk=nk−1,
校对公式:L=cos21(IU)LsinU×sinUcos21(IU)

求得实际像高ya=(lal)tanUa,
yz=(lzl)tanUz,
yb=(lbl)tanUb

折射平面和反射平面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描述光线在折射平面上的传播路径,包括远轴光线和近轴光线的计算公式。远轴光线适用于大角度入射,近轴光线适用于小角度近似。球面校对公式同样适用于平面折射情况。

远轴光线光路计算公式为:

I=UsinI=nnsinIU=IL=LtanUtanU

U角较小时,为提高计算精度,使用变换公式:

L=LncosUncosU

近轴光线光路计算公式为:

i=ui=nni=nnuu=il=luu=lnn

其中:I为入射角,U为物方孔径角(顺时针为正),L为物距(顺光线方向为正),i为近轴入射角,u为近轴孔径角,l为近轴物距,n为物方折射率,n为像方折射率,带符号表示像方量。约定光线传播方向自左至右为正,角度顺时针为正,光轴以上为正。

推导过程

详情

远轴光线公式基于折射定律sinI=nnsinI和几何关系推导。入射角I与孔径角U关系为I=U(因光线方向定义)。折射后U=I(保持角度符号一致性)。物距L由三角形相似性得L=LtanUtanU。当U小时,使用泰勒展开近似tanUUcosU1,结合折射定律优化为L=LncosUncosU以提高精度。近轴公式通过小角度近似sinθθ简化远轴公式得到。

反射面光路计算

反射面光路计算:反射面作为折射平面的特例,通过修改折射率参数应用折射公式。令n=n,并将反射后的间隔d取负值(因光线方向反转),则折射面公式可直接用于反射面计算。例如,反射面远轴公式变为:

I=UsinI=nnsinI=sinIU=IL=LtanUtanU

其中:d为反射后到下一面的间隔,取负值以符合光线方向约定。

折射平面远轴计算示例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

给定折射平面,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5,物距L=200mm,物方孔径角U=−15(逆时针)。计算像距L
使用远轴公式:
I=U=−(−15)=15
sinI=1.51.0×sin151.50.25880.1725,故Iarcsin(0.1725)9.93
U=I−9.93
L=LtanUtanU=200×tan(−9.93)tan(−15)200×−0.1743−0.2679200×1.536307.2mm
像距约为307.2mm,正号表示像在平面右侧。

反射面应用示例 反射面光路计算

给定反射面,物方折射率n=1.0,令n=−1.0,物距L=150mmU=10(顺时针)。计算反射后像距L
应用反射特例公式:
I=U=−10
sinI=sinI=sin(−10)=−(−0.1736)=0.1736,故Iarcsin(0.1736)10
U=I−10
L=LtanUtanU=150×tan(−10)tan10150×−0.17630.1763150×(−1)=−150mm
像距为−150mm,负号表示像在平面左侧(因反射光线反向)。

远轴光线计算练习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

一折射平面分隔空气(n=1.0)和玻璃(n=1.6)。物距L=300mmU=20。求像距L

详情

使用远轴公式:
I=U=−20
sinI=1.61.0×sin(−20)=1.6−0.3420−0.2138,故I=arcsin(−0.2138)−12.33
U=I=−(−12.33)=12.33
L=LtanUtanU=300×tan12.33tan20300×0.21850.3640300×1.666499.8mm
像距约为499.8mm

近轴光线计算练习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

近轴条件下,物距l=100mmu=5n=1.0n=1.8。求像距l

详情

使用近轴公式:
i=u=−5(角度小,用弧度或直接计算)。
i=nnu=1.81.0×5−2.778
u=i=−(−2.778)=2.778
l=lnn=100×1.01.8=180mm
像距为180mm

小角度变换应用 折射平面光路计算

折射平面n=1.0n=1.7L=250mmU=8。使用小角度变换公式求L

详情

先求II
I=U=−8
sinI=1.71.0×sin(−8)1.7−0.1392−0.0819,故Iarcsin(−0.0819)−4.69
U=I4.69
使用变换公式:L=LncosUncosU=250×1.0×cos(−8)1.7×cos4.69250×1.0×0.99031.7×0.9968250×0.99031.6946250×1.711427.75mm
像距约为427.75mm

反射面计算题 反射面光路计算

反射面,物距L=180mmU=12n=1.5。令n=−1.5,求反射后像距L

详情

应用反射特例:
I=U=−12
sinI=sinI=sin(−12)=−(−0.2079)=0.2079,故Iarcsin(0.2079)12
U=I−12
L=LtanUtanU=180×tan(−12)tan12180×−0.21260.2126180×(−1)=−180mm
像距为−180mm,表示像在平面左侧。

轴外点主光线细光束

弧矢面

弧矢面:在光学系统中,通过物点且垂直于子午面的平面称为弧矢面。

image.png

该平面与子午面正交,共同构成分析光学像差的基础坐标系。弧矢面内的光线称为弧矢光线,其传播特性与子午面光线互补,用于描述像散、场曲等像差。

其中:

  • 子午面:包含物点和光轴的平面(默认光线传播方向为+z轴)

  • 正交关系:弧矢面法向量ns与子午面法向量nm满足nsnm=0

  • 坐标系:设光轴为z轴,物点P(x0,y0),则子午面为y=0平面时,弧矢面为x=x0平面

单透镜弧矢光线 弧矢面

物点P(0,5mm)位于凸透镜(f=100mm)前200mm处。

弧矢面为x=0平面,该平面内光线(如Q(0,5,−200)R(0,2,0))经透镜折射后聚焦于像方焦点F,无像散时弧矢光线与子午光线重合于理想像点。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轴外点细光束:指不位于光轴上的点发出的细光束,其成像计算沿主光线进行,主要研究子午面和弧矢面内的光束成像特性。

子午光束:在包含主光线和光轴的子午面内传播的细光束。

弧矢光束:在垂直于子午面的弧矢面内传播的细光束。

像散:当子午光束的像点与弧矢光束的像点不重合时出现的像差,表现为像点分离。

杨氏公式:用于计算子午像点和弧矢像点位置的基本公式,基于折射定律和几何光学推导。

image.png

  • 子午像点公式:

tncos2Iztncos2Iz=rncosIzncosIz
  • 弧矢像点公式:

snsn=rncosIzncosIz

其中:

  • nn 分别为物方和像方折射率,

  • IzIz 为主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 tt 为沿主光线计算的子午物距和像距,

  • ss 为沿主光线计算的弧矢物距和像距,

  • r 为折射面曲率半径。

初始数据计算

t1=s1,当物体位于无限远时,t1=s1=−∞

当物体位于有限距离时,

t1=s1=cosUz1l1x1
t1=s1=sinUz1h1y1

其中l1为物距,x1y1为坐标,Uz1 为主光线角度。

推导过程

详情

杨氏公式的推导基于费马原理和折射定律。考虑主光线在折射面上的折射,应用斯涅尔定律 nsinIz=nsinIz,并结合几何关系(如光线在子午面和弧矢面的投影)。对于子午光束,邻近光线的光程差分析可得公式;弧矢光束类似,但考虑面外分量。详细推导见郁道银《工程光学》第6章。

无限远物体初始数据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当物体位于无限远时,t1=s1=−∞。例如,在望远镜系统中,入射光平行于光轴,主光线角度 Us1=0,则初始物距为负无穷大,简化后续计算。

有限距离物体计算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给定物体参数:l1=200 mm(物距),x1=10 mm(横向偏移),Us1=45(主光线角度)。

计算初始子午物距:

t1=s1=cosUz1l1x1=cos4520010=0.7071190268.7 mm
子午像点计算示例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考虑一个折射面系统,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5,主光线入射角Iz=30,折射角Iz=20,曲率半径r=100mm,子午物距t=200mm
使用子午像点公式计算子午像距t
公式:

tncos2Iztncos2Iz=rncosIzncosIz

代入数值:
计算右侧:1001.5cos201.0cos30=1001.5×0.93971.0×0.8660=1001.409550.8660=1000.54355=0.0054355
左侧:t1.5×(0.9397)22001.0×(0.8660)2=t1.5×0.88302001.0×0.749956=t1.32450.00374978
设方程:t1.32450.00374978=0.0054355
移项:t1.3245=0.0054355+0.00374978=0.00918528
解得:t=0.009185281.3245144.2mm
因此,子午像距t144.2mm

弧矢像点计算示例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考虑另一个折射面,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6,主光线入射角Iz=40,折射角Iz=30,曲率半径r=150mm,弧矢物距s=250mm
使用弧矢像点公式计算弧矢像距s
公式:

snsn=rncosIzncosIz

代入数值:
计算右侧:1501.6cos301.0cos40=1501.6×0.86601.0×0.7660=1501.38560.7660=1500.6196=0.00413067
左侧:s1.62501.0=s1.60.004
设方程:s1.60.004=0.00413067
移项:s1.6=0.00413067+0.004=0.00813067
解得:s=0.008130671.6196.8mm
因此,弧矢像距s196.8mm

有限距离初始数据应用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给定物体参数:l1=150 mm,y1=5 mm(高度偏移),Us1=60。使用公式 t1=s1=sinUs1h1y1,其中 h1 为入射高度(假设 h1=20 mm)。求初始物距。

详情

代入公式:

t1=s1=sin60205=0.86601517.32 mm

此值作为后续光束追迹的起点。

有限距离物体初始数据计算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给定物距l1=400mm,坐标x1=0y1=0,主光线角度Uz1=15
计算初始子午物距t1和弧矢物距s1

详情

答案:

使用公式t1=s1=cosUz1l1x1

代入数值:t1=s1=cos154000

计算cos150.9659

因此,t1=s1=0.9659400414.1mm

初始数据为t1414.1mms1414.1mm

子午像点求解应用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给定参数: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7,主光线入射角Iz=35,折射角Iz=25,曲率半径r=90mm,子午物距t=180mm
求子午像距t

详情

答案:
使用子午像点公式:

tncos2Iztncos2Iz=rncosIzncosIz

计算右侧:901.7cos251.0cos35=901.7×0.90631.0×0.8192=901.540710.8192=900.72151=0.00801678
左侧:t1.7×(0.9063)21801.0×(0.8192)2=t1.7×0.82151801.0×0.670883=t1.396550.00372713
设方程:t1.396550.00372713=0.00801678
移项:t1.39655=0.00801678+0.00372713=0.01174391
解得:t=0.011743911.39655118.9mm
因此,子午像距t118.9mm

弧矢像点求解应用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给定参数:物方折射率n=1.0,像方折射率n=1.8,主光线入射角Iz=50,折射角Iz=40,曲率半径r=200mm,弧矢物距s=300mm
求弧矢像距s

详情

答案:
使用弧矢像点公式:

snsn=rncosIzncosIz

计算右侧:2001.8cos401.0cos50=2001.8×0.76601.0×0.6428=2001.37880.6428=2000.7360=0.00368
左侧:s1.83001.0=s1.80.00333333
设方程:s1.80.00333333=0.00368
移项:s1.8=0.00368+0.00333333=0.00701333
解得:s=0.007013331.8256.7mm
因此,弧矢像距s256.7mm

过渡公式

过渡公式 轴外点细光束成像

过渡公式

{ti=ti−1Di−1si=si−1Di−1

image.png

其中:

  • tisi 分别为第 i 面之前的子午和弧矢截面参数

  • ti−1si−1 为第 i1 面之后的子午和弧矢截面参数

  • Di−1 为第 i1 面与第 i 面间沿主光线方向的间隔

间隔公式

Di=sinUzihihi+1Di=cosUzidixi+xi+1

其中:

  • hi 为主光线在第 i 面上的投射高

  • Uzi 为第 i 面后主光线与光轴夹角

  • di 为第 i 面与第 i+1 面间沿光轴距离

  • xi 为第 i 面顶点到主光线垂轴距离

投射高公式

hi=risin(Uzi+Izi)

其中:

  • ri 为第 i 面曲率半径

  • Uzi 为第 i 面前主光线与光轴夹角

  • Izi 为第 i 面主光线入射角

推导过程

详情
  1. 过渡公式推导
    光线从第 i1 面传播到第 i 面时,参数变化由沿主光线方向的间隔 Di−1 决定:

    ti=ti−1Di−1(子午方向)\\si=si−1Di−1(弧矢方向)

    符号规则:光线传播方向为正,Di−1>0 表示向后传播。

  2. 间隔公式推导

    • 高度差形式:沿主光线方向投影高度差:

      Di=sinUziΔh=sinUzihihi+1
    • 轴向距离形式:通过坐标系转换(xi 为矢高):

      Di=cosUzidixi+xi+1
  3. 投射高公式推导
    由几何关系,主光线入射点高度满足:

    hi=risinφiφi=Uzi+Izi

    其中 φi 为入射点法线与光轴夹角。

单折射面参数验证 过渡公式

球面:r=80 mm, n=1.5, n=1.0

主光线:Uz=10, Iz=15

初始值:t1=30 mm, s1=30 mm

计算步骤

  1. h1

    h1=rsin(Uz+Iz)=80sin(25)33.81 mm
  2. 折射后角度(由折射定律):

    sinIz=nnsinIz=1.5sin150.388Iz22.82
    Uz=Uz+IzIz=10+1522.82=2.18
三透镜系统间隔计算 过渡公式

问题
已知光学系统参数:

面号

ri (mm)

di (mm)

ni

1

200

10

1.5

2

-150

15

1.6

3

-300

-

1.0

主光线在各面入射角:Iz1=12, Iz2=8, Iz3=5
入射主光线 Uz1=15
D1D2(使用高度差形式)。

详情

解答

  1. 计算各面投射高 hi

    • 面1:Uz1=15, Iz1=12

      h1=r1sin(Uz1+Iz1)=200sin(27)90.63 mm

    • 面2:先求 Uz2(折射定律):

      sinIz1=n2n1sinIz1=1.61.5sin120.195Iz111.24

      Uz2=Uz1+Iz1Iz1=15+1211.24=15.76

      h2=−60.52mm

    • 面3:求 Uz3

      sinIz2=n3n2sinIz2=1.01.6sin80.223Iz212.87

      Uz3=Uz2+Iz2Iz2=15.76+812.87=10.89

      h3=r3sin(Uz3+Iz3)=−300sin(10.89+5)−300sin15.89−82.15 mm

  2. 计算 D1D2

    • D1=sinUz1h1h2,需先求 Uz1
      Uz1=Uz2=15.76

      D1=sin15.7690.63(−60.52)=0.271151.15557.75 mm
    • D2=sinUz2h2h3Uz2=Uz3=10.89

      D2=sin10.89−60.52(−82.15)=0.18921.63114.44 mm
弧矢参数递推 过渡公式

问题
已知 s2=−25 mm, D2=40 mm, D3=35 mm
s3s4(假设 s3=s3)。

详情

解答

  1. s3
    由过渡公式:

    s3=s2D2=−2540=−65 mm

    s3=s3(无折射变化),故 s3=−65 mm。

  2. s4

    s4=s3D3=−6535=−100 mm
复合间隔公式验证 过渡公式

问题
已知参数:

  • d2=20 mm, x2=5 mm, x3=−3 mm

  • Uz2=8
    用轴向距离形式求 D2

详情

解答
直接代入公式:

D2=cosUz2d2x2+x3=cos8205+(−3)=0.9901212.12 mm
多面系统参数计算 轴外点主光线细光束光路计算过渡公式

问题
系统参数:

面号

ti−1 (mm)

Di−1 (mm)

1

120

30

2

?

45

3

-40

?

已知 t3=−85 mm 且t2=t2, t3=t3

t2D2

详情

解答

  1. t2
    由过渡公式 t2=t1D1

    t2=12030=90 mm

    因未发生折射,t2=t2=90 mm。

  2. D2
    t3=t2D2

    −85=90D2D2=90+85=175 mm

子午面外的空间光线

子午面外的空间光线

对于子午面外的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求得空间光线的子午像差和弧矢像差分量,对光学系统的像质进行全面评价。

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比较复杂,只是在视场和孔径均很大的系统才有必要计算它。

望远物镜像差计算

一望远物镜的焦距 f=100mm,相对口径 D/f=1/5,视场角 2ω=6,其结构参数如下:

r/mm

d/mm

nD

νD

62.5

4.0

1.51633

0.00806

−43.65

2.5

1.67270

0.015636

−124.35

根据已知条件,其第一近轴光线光路计算的初始数据为 l1=h1=10mmu1=0l1=i1=h1/r1)。

详情

系统参数分析。
使用的原始公式:孔径 D=f×(D/f),半视场角 ω=22ω
焦距 f=100mm,相对口径 1/5,故孔径 D=f/5=20mm
视场角 2ω=6,半视场角 ω=−3(负号表示方向)。

  1. 第一近轴光线计算(轴上点)。
    实际焦距 f=u3h1
    初始数据:l1=u1=0h1=10mm
    由近轴光路计算得 l=97.009mmu=0.100104
    系统实际焦距 f=h1/u3=10mm/0.100104=99.896mm

  2. 第二近轴光线计算(视场相关)。
    入瞳距 x1=r1r12(D1/2)2,理想像高 y=(lzl)uz
    初始数据:uz1=ω=−3=−0.05236
    孔径光阑与物镜重合,第一面金属框为入瞳。
    入瞳距 lz1=x1,由公式 (D1/2)2+(r1x1)2=r12 计算得 x1=0.8052mm
    由近轴光路计算得 l=−3.3813mmu=−0.052783
    出瞳距 lz=−3.3813mmuz=−0.052783
    理想像高 y=(lzl)uz,代入得 y=(−3.381397.009)×(−0.052783)=5.22816mm

  3. 轴上点远轴光线计算(全口径,球差)。
    球差 δL=Ll
    初始数据:L1=U1=0h1=10mm
    由远轴光路计算得 L=97.005mmU=54437′′
    实际像点位置 L=97.005mm
    球差 δL=Ll,代入得 δL=97.00597.009=−0.004mm

  4. 轴外点主光线计算(彗差相关)。
    实际像高 yz=(Lzl)tanUz,像高差 δy=yzy
    初始数据:Lz1=0.8052mmUz1=−3
    由远轴光路计算得 Lz=−3.378mmUz=−2596′′
    实际像高 yz=(Lzl)tanUz,计算 tanUz−0.051249,代入得 yz=(−3.37897.009)×(−0.051249)=5.2351mm
    实际像高与理想像高差 δy=yzy,代入得 δy=5.23515.2282=0.007mm

  5. 细光束计算(像散分析)。
    子午弧矢偏差 xts=(t3s3)cosU3z,子午偏差 xt=t3cosU3z+x3l,弧矢偏差 xs=s3cosU3z+x3l
    初始数据:t1=s1=l1=−∞
    由细光束光路计算得 t3=96.6507mms3=96.9132mmx3=−0.00012mm
    子午与弧矢像点轴向偏差 xts=(t3s3)cosU3zU3zUz=−2596′′cosU3z0.998643
    代入得 xts=(96.650796.9132)×0.998643=−0.2621mm
    子午像点与高斯像面偏差 xt=t3cosU3z+x3l,代入得 xt=96.6507×0.9986430.0001297.009=−0.4896mm
    弧矢像点与高斯像面偏差 xs=s3cosU3z+x3l,代入得 xs=96.9132×0.9986430.0001297.009=−0.2274mm

相关知识点:

  1. 近轴光学:基于小角度近似的理想像计算理论。

  2. 光路计算:包括近轴和远轴光线追踪,用于确定像点位置。

  3. 像差类型:球差(轴上点像差)、彗差(轴外点不对称)、像散(子午和弧矢焦点分离)。

  4. 孔径光阑:限制光束的光阑,影响入瞳和出瞳计算。

  5. 细光束像差:用于分析像散和场曲的子午与弧矢光线计算。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