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的头像

4.4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4.4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08-31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0
描述:10
例子:4
验证:8
字数:5393

4.4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物方远心光路

场镜

光瞳衔接原则

08-31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0
描述:10
例子:4
验证:8
字数:5393

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简单显微镜系统

显微镜系统组成

显微镜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其光学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 物镜框作为孔径光阑,限制成像光束口径

  2. 视场光阑分划板框圆孔光阑(位于目镜物方焦面)作为视场光阑,限制成像范围

  3. 物镜焦距fo和目镜焦距fe均较小

  4. 光学间隔Δ(物镜像方焦点到目镜物方焦点距离)较大

image.png

显微镜放大率

Γ=fofeΔ250

其中:

  • Γ:显微镜总放大率

  • Δ:光学间隔(mm)

  • fo:物镜像方焦距(mm)

  • fe:目镜像方焦距(mm)

  • 250:人眼明视距离(mm)

  • 负号表示成倒像

物镜横向放大率β=foΔ

镜角放大率γ=fe250

总放大率Γ=βγ=foΔfe250

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或称为一般显微镜,光束限制情况如图所示,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像。

孔径光阑物镜框,限制进入系统的光束宽度。

视场光阑:置于一次实像面处的分划板,定义成像视场范围。

目镜镜框往往作为渐晕光阑,其大小影响轴外点成像的渐晕系数。

image.png

视场光阑尺寸确定 生物显微镜

给定显微镜物镜放大率 β=−4,视场光阑置于一次实像面。要求最大视场角 2ω=40,物镜焦距 fo=12 mm。计算视场光阑直径 Df

详情

视场光阑直径 Df=2∣βy,其中 y 是物高。半视场角 ω=20tanω=foy

y=fotanω=12×tan2012×0.364=4.368 mm。

Df=2×4×4.36834.944 mm。

测量显微镜

测量显微镜

测量显微镜:一种用于精确测量微小物体的光学仪器。其光束限制系统包括孔径光阑、视场光阑和渐晕光阑。

image.png
孔径光阑:位于物镜的像方焦平面上,限制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影响系统分辨率和亮度。

视场光阑:位于一次实像面处的分划板,限制视场大小,确保只有特定区域的光线进入系统。

渐晕光阑物镜和目镜往往作为渐晕光阑,其大小影响轴外点成像的渐晕系数。

孔径光阑位置计算 测量显微镜

物镜焦距 fo=10 mm,孔径光阑位于像方焦平面,直径 D=5 mm。计算孔径角 θ
解:孔径角 θtanθ=foD/2 给出。

tanθ=102.5=0.25θ=arctan(0.25)14.04

渐晕系数实例 测量显微镜

轴上光束宽度 D=8 mm,轴外点成像光束宽度 Dv=6 mm。计算渐晕系数 K

解:直接应用公式。K=DDv=86=0.75

视场光阑尺寸影响 测量显微镜

视场光阑位于一次实像面,分划板直径 di=20 mm。物镜放大率 β=−10。计算物方视场直径 do

详情

物方视场直径 do 与像方视场直径 di 关系:do=βdi
di=20 mm
β=10
do=1020=2 mm
物方视场直径为 2 mm。

孔径光阑孔径角求解 测量显微镜

孔径光阑在物镜像方焦平面,物镜焦距 fo=15 mm,光阑直径 D=6 mm。求最大孔径角 θ

详情

公式:tanθ=foD/2
D=6 mm
fo=15 mm
tanθ=153=0.2
θ=arctan(0.2)11.31

综合光束限制分析 测量显微镜

测量显微镜物镜焦距 fo=20 mm,目镜焦距 fe=25 mm。孔径光阑直径 Da=8 mm,位于物镜像方焦平面。视场光阑在中间像面,直径 di=15 mm。物镜放大率 βo=−10。计算:
a) 孔径角 θ
b) 物方视场直径 do

详情

a) 孔径角 θ
tanθ=foDa/2=204=0.2
θ11.31
b) 物方视场直径 do
do=βodi=1015=1.5 mm

数码显微镜

数码显微镜

数码显微镜:将光学显微镜与数字成像技术结合的光学仪器,通过图像传感器(如CCD或CMOS)将光学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处理显示。主要包含物镜系统、照明系统和数字成像系统。

工作原理

  1. 一次实像面接收:物体经物镜直接成像在图像传感器感光面上

    β1=ll

    其中:

    • β1:物镜横向放大率

    • l:物距(物体到物镜距离)

    • l:像距(物镜到传感器距离)

  2. 二次成像面接收:物体经物镜成中间像,再经中继透镜二次成像

    βtotal=β1×β2

    其中:

    • β2:中继透镜放大率

    • βtotal:系统总放大率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特征尺寸,由物镜数值孔径NA和光波长λ决定

δ=NA0.61λ

其中:

  • δ:最小分辨距离(μm)

  • λ:照明光波长(μm)

  • NA=nsinα:数值孔径

  • n:物镜与样品间介质折射率

  • α:物镜孔径角

视场大小:成像范围直径D与传感器尺寸d和放大率β相关

D=βd

其中:

  • d:传感器有效感光区域直径(mm)

  • β:系统总放大率

接口方式:包括USB3.0、HDMI、Camera Link等数字接口标准
应用软件:用于图像采集、测量、景深合成等功能的专用程序

远心光路

物方远心光路

物方远心光路

一种光学系统配置,其中入瞳位于物方无限远处(即孔径光阑位于物镜的像方焦平面上),导致物方主光线平行于光轴。

image.png

如图b,无论物体位置如何,轴外点的主光线方向相同,从而在像面上弥散斑的中心位置不变,减少由于调焦不准引起的测量误差

而图 a 所示系统中由于物所处位置不同,接收器上测得的像高不等。

物方远心光路常用于测量仪器,如显微镜,以消除视差误差

其中:

  • 入瞳:孔径光阑在物方的像,位于无限远。

  • 主光线: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在物方平行于光轴。

  • 物距 l:物体到物镜的距离。

  • 像距 l:像到物镜的距离。

  • 焦距 f:物镜的焦距。

  • 弥散斑:由于调焦不准,像点形成的模糊圆斑。

入瞳位置推导 物方远心光路

问题:推导物方远心光路中入瞳位于无限远的原因。假设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像方焦平面,证明入瞳在物方无限远。

详情

正确理解:在物方远心光路中,孔径光阑置于像方焦平面,导致入瞳在物方无限远。

数学上,当孔径光阑在像方焦平面时,主光线在物方平行,等价于入瞳在无限远。

公式:入瞳位置 lp−∞。从光路追迹,主光线入射角为零。

主光线平行性分析 物方远心光路

问题:解释为什么在物方远心光路中,轴外点的主光线方向相同,且不随物体位置变化。

详情

物方远心光路的入瞳位于物方无限远。入瞳是孔径光阑在物方的像。当孔径光阑置于物镜像方焦平面时,入瞳在无限远。

主光线定义为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入瞳在无限远,意味着所有主光线在物方平行于光轴。

因此,无论物体位置如何,轴外点(如B点)的主光线入射角 θ=0

例如,物体在位置 ABA1B1,主光线均平行光轴。在像方,主光线会聚于像方焦平面上的同一点。

因此,弥散斑的中心位置由主光线决定,间隔 y 恒定。

像方远心光路

像方远心光路

在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位于物镜物方焦平面上,像方主光线平行于光轴,主光线的会聚中心位于像方无限远处。这意味着物方主光线通过物方焦点F。像方主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为0.

image.png

F表示物方焦点;光轴以上为正,角度顺时针为正。

作用:消除或减少测距误差

物像方远心光路比较

物方远心光路

像方远心光路

定义

入瞳在物方无限远,物方主光线平行光轴。

出瞳在像方无限远,像方主光线平行光轴。

应用

减少物方调焦误差,如测量显微镜。

减少像方接收面位置误差,如投影仪。

优点

确保物体尺寸测量准确。

像面位置变化不影响成像中心。

缺点

对像方调焦敏感。

对物方位置敏感。

孔径光阑位置

物镜像方焦平面

物镜物方焦平面

主光线方向

物方平行光轴

像方平行光轴

主要应用

物体尺寸测量

像面位置不敏感系统

误差源

像方接收面位置误差

物方物体位置误差

入瞳和出瞳

数学上,物方远心光路入瞳lp−∞

出瞳lp

场镜

场镜

场镜:置于光学系统实像面附近或重合的透镜,用于压缩后续光组上的光线投射高度减小通光口径

image.png

场镜不改变系统成像特性(放大率、像面位置),但实现光瞳衔接:将孔径光阑成像于后续光组的入瞳处。

实际设计时,往往使主光线经过场镜后通过−1×转像透镜的中心,使物镜后面的系统口径最小

光瞳衔接原则

光瞳衔接原则

光瞳衔接原则

在多光组组合系统中,前一光组的出瞳(或出窗)必须与后一光组的入瞳(或入窗)在空间位置和尺寸上完全匹配,即满足:

  1. 位置重合z出瞳=z入瞳

  2. 尺寸匹配D出瞳=D入瞳

违反该原则会导致光瞳切割(部分有效光线被遮挡)。

Δz=0Di=Di+1,边缘光线被切割,光能损失率η为:

η=1(DmaxDeff)2

其中:z 表示沿光轴方向的位置坐标(以系统主点为原点);D 表示光瞳直径。Deff=min(Di,Di+1)Dmax=max(Di,Di+1)

望远镜物镜与目镜衔接 光瞳衔接原则

在开普勒望远镜中:

image.png

  • 物镜出瞳位于其像方焦面

  • 目镜入瞳位于其物方焦面
    d=f+f时,两焦面重合,满足:

z物出瞳=f,z目入瞳=f
Δz=f(−f)d=0

瞳孔匹配直径D出瞳=D入瞳=2fNA

显微摄影系统衔接 光瞳衔接原则

显微物镜(NA=0.25)与CCD镜头组合:

  • 物镜出瞳位置z1=160mm,直径D1=8mm

  • CCD镜头入瞳需满足:

    z2=160mm,D2=8mm

D2=6mm,则光能损失:

η=1(86)2=43.75%
双透镜系统光瞳衔接 光瞳衔接原则

两薄透镜L1(f1=100mm)L2(f2=50mm)间距d=120mmL1的入瞳直径D1=10mm位于其前焦面。

L2的入瞳参数使系统满足光瞳衔接原则。

详情

  1. 计算L1出瞳位置:
    入瞳在L1物方焦面 lp1=f1=−100mm
    由高斯公式:

    lp11−1001=1001lp1=

    出瞳直径:

    D1=D1lp1lp1=10×(角直径 θ=lp1D1/2=0.05 rad)
  2. L2入瞳要求:

    • 位置:z2=z1+d=+120mm

    • 尺寸:角直径匹配 θ2=θ=0.05 rad
      L2入瞳应位于物方无穷远,角直径0.05 rad

  3. 验证:
    L2孔径光阑置于其物方焦面(ls2=f2=−50mm),则入瞳在−∞,满足位置和角尺寸匹配。

投影系统光瞳匹配 光瞳衔接原则

投影物镜出瞳直径D=15mm位于其后80mm处,屏幕镜头入瞳直径D=12mm位于其前60mm处。

两组件间距d=100mm,分析光瞳切割效应。

详情

  1. 位置偏差:

    Δz=(z+d)z=(80+100)(−60)=240mm
  2. 尺寸偏差:

    ΔD=∣1512∣=3mm
  3. 光能损失:
    有效直径Deff=min(15,12)=12mm

    η=1(1512)2=36%
  4. 切割现象:
    边缘视场光线被遮挡,像面照度不均匀。

总结
  1. 一般显微镜系统中,孔径光阑置于显微物镜上;一次实像面处安装系统的视场光阑

  2. 当显微镜系统用于测量长度时,为了消除测量误差,孔径光阑安装在显微物镜的像方焦面处,称为“物方远心光路”。
    远心光路不仅仅在显微镜系统中应用,大地测量仪器的测距系统中。

  3. 在长光路系统中,往往利用场镜达到前后系统的光瞳衔接,以减小光学零件的口径。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