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是限制光束孔径(成像光束大小)的物理元件,它决定了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的立体角(孔径角),并选择轴外物点成像光束的位置。从而影响成像的分辨率、亮度和景深。
孔径光阑的位置和大小决定了系统的入瞳和出瞳。
孔径光阑的确定基于光路追迹:
计算所有光学元件(如透镜边缘)在物空间的像。
从物点看,这些像中张角最小的那个对应的元件即为孔径光阑。
设系统有 k 个候选光阑,其像在物空间的张角为 αi,则孔径光阑满足:
入瞳是孔径光阑在物空间的像,出瞳是孔径光阑在像空间的像。
就限制轴上点的光束宽度而言,孔径光阑处于什么位置,成像并没有区别
孔径光阑的位置影响轴外光束通过透镜的部位和所需透镜口径的大小。
孔径光阑在透镜前A处时,轴外物点发出并参与成像的光束通过透镜的上部;
若孔径光阑位于透镜上B处时,轴外物点发出并参与成像的光束通过透镜的中部;
若孔径光阑位于透镜后C处时,轴外物点发出并参与成像的光束则通过透镜的下部。
同样可以看出,孔径光阑的位置将影响通过所有成像光束而需要的透镜口径大小。
显然孔径光阑置于透镜上时,为使所有轴上物点和轴外物点发出的光束均参与成像所需要的透镜口径是最小的。
如图 4 - 6 所示的照相机镜头,中间粗实线所示的俗称光圈,就是所讨论的孔径光阑
考虑一个简单透镜系统,孔径光阑置于透镜前、透镜上或透镜后。
当置于透镜上时,轴上和轴外光束都通过透镜中心,所需透镜口径最小。
例如,在显微镜中,孔径光阑位置变化会影响成像光束的收集效率。
例如在图 4 - 8 所示的系统中,当物平面位于 A 处时,限制轴上物点光束最大孔径角的是图示的孔径光阑。
而当物平面位置不在 A 处而在 B 处时,原先的“孔径光阑”形同虚设,真正起限制轴上物点孔径角 u 大小作用的是透镜的边框,这时透镜的边框是系统的孔径光阑。
场景1:物平面位于A点(lA=−200mm),孔径光阑D1=20mm限制光束,计算孔径角:
场景2:物平面移至B点(lB=−50mm),透镜边框D2=30mm成为实际孔径光阑:
此时D1不限制光束(uD1=arctan(0.1)≈5.71∘>uB)。
一个透镜系统,孔径光阑置于透镜后,轴外物点光束通过透镜边缘。
解释为什么孔径光阑置于透镜上时透镜口径最小。
当孔径光阑置于透镜上时,轴上和轴外光束都通过透镜中心区域。
这避免了光束分散到透镜边缘,减少了所需口径。
如果置于其他位置,光束可能通过透镜不同部位,需要更大口径来容纳所有光束。
焦距f′=100mm的凸透镜(直径DL=40mm)前方50mm处有光阑DA=30mm。
(1) 物在透镜前150mm时,求孔径光阑
(2) 物移至透镜前80mm时,重新判定
详情
(1) l=−150mm:
光阑限制角 uA=arctan(∣−150∣30/2)=arctan(0.1)≈5.71∘
透镜限制角 uL=arctan(∣−150∣40/2)≈7.59∘
实际孔径光阑为DA
(2) l=−80mm:
uA=arctan(8015)≈10.62∘,
uL=arctan(8020)=14.04∘
透镜边框成为孔径光阑
确定孔径光阑的两种常用方法:
追迹近轴光线法:
从轴上物点追迹一条近轴光线(光线角度u任意),计算光线在每个折射面上的投射高度hi,然后与相应折射面的实际口径Di比较,比值ki=Dihi最大的折射面,其边框即为孔径光阑。
成像边框张角法:
将每个透镜的边框经其前面的所有透镜成像到物空间,得到像的大小,然后计算这些像对给定轴上物点的张角ωi,张角ωi最小的像对应的透镜边框即为孔径光阑。
对于方法1,比值ki最大表示该面限制光束最严格。
对于方法2,张角最小表示该边框在物空间对光束的限制最强。
两种方法等价,均基于几何光学原理。
其中:
u:光线在物空间的初始角度(单位:弧度)。
hi:光线在第i个折射面上的投射高度(单位:毫米)。
Di:第i个折射面的实际口径(单位:毫米)。
ki:投射高度与口径的比值(无量纲)。
ωi:成像边框对物点的张角(单位:弧度)。
考虑一个简单系统:轴上物点位于l=−100毫米处,系统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透镜1焦距f1′=50毫米,口径D1=20毫米,透镜2焦距f2′=30毫米,口径D2=15毫米,两透镜间距d=40毫米。
追迹一条近轴光线,初始角度u=−0.1弧度(负号表示逆时针方向)。
计算投射高度:
在透镜1面:h1=l⋅u=(−100)⋅(−0.1)=10毫米。
光线经透镜1折射后,角度u1′=u−f1′h1=−0.1−5010=−0.3弧度。
在透镜2面:投射高度h2=h1+d⋅u1′=10+40⋅(−0.3)=−2毫米(负号表示光轴下方)。
比值计算:
k1=D1∣h1∣=2010=0.5。
k2=D2∣h2∣=152≈0.133。
k1>k2,因此透镜1的边框是孔径光阑。
同前系统:物点l=−100毫米,透镜1f1′=50毫米,D1=20毫米,透镜2f2′=30毫米,D2=15毫米,间距d=40毫米。
将每个透镜边框成像到物空间:
透镜1边框:直接对物点张角ω1=∣l∣D1/2=10010=0.1弧度(因边框在物空间)。
透镜2边框经透镜1成像:透镜2在透镜1后d=40毫米,成像位置l2′=f1′1−d11=501−4011=−200毫米(物方),像大小D2′=D2⋅∣∣∣∣dl2′∣∣∣∣=15⋅40200=75毫米。
张角计算:
ω1=0.1弧度。
ω2=∣l∣D2′/2=10037.5=0.375弧度。
ω1<ω2,因此透镜1边框是孔径光阑。
目视系统:
出瞳必须位于目镜外特定位置,便于人眼瞳孔与其衔接,满足
其中 Deye 为人眼瞳孔直径(约 2-8mm),Dexit 为出瞳直径,l′ 为目镜到出瞳距离,ω′ 为视场角。
投影计量系统:
为使投影像的倍率不因物距变化而变化,要求入瞳或出瞳位于无限远,确保放大率 β 恒定:
其中 f′ 为像方焦距,x 为物方焦点到物体距离。此时主光线平行光轴,物距变化不影响 β。
无特殊要求时:
光阑位置选择轴外光束像差校正最优处,亦把光阑位置的选择作为一个校正像差的一个手段,满足最小波像差条件:
其中 W 为波像差函数,Hi 为光阑位置参数。
口径匹配原则:
在遵循以上原则只后若光阑位置仍有选择余地,则考虑如何合理匹配光学系统各元件的口径,各元件口径 Dk 需满足
其中 hk 为元件通光半高度,U 为最大视场角,lk 为元件到光阑距离,nk 为介质折射率。
光瞳:即孔径光阑的像
入瞳:孔径光阑被其前方光学系统所成的像,决定了能进入光学系统的光束的最大孔径。
出瞳:孔径光阑被其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决定了从光学系统出射的光束的最大孔径。
若孔径光阑位于系统最前面,则它本身就是入瞳。
若孔径光阑位于系统最后面,则它本身就是出瞳。
主光线: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主光线通过孔径光阑中心和出瞳中心,因为入瞳、孔径光阑和出瞳相互共轭。
其中:共轭指物像关系,即三者通过光学系统成像对应。
入瞳和出瞳关于整个光学系统共轭,入瞳和孔径光阑关于光阑前面的光组成像共轭,出瞳和孔径光阑关于光阑后面的光组成像共轭。
在图 4 - 2 所示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在系统的最前边,系统的入瞳与孔径光阑重合,孔径光阑本身也是入瞳;
在图4-3所示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就安放在透镜上,如果透镜可当薄透镜处理,则孔径光阑本身是系统的入瞳,也是系统的出瞳;
在图4-4所示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在系统的最后面,因此系统的出瞳与孔径光阑重合,孔径光阑本身也是出瞳。
望远镜物镜直径Do=50mm为孔径光阑。
入瞳:物镜本身(前方无透镜)
出瞳:物镜被目镜(fe′=20mm)成像,若目镜到物镜距离d=120mm,则:
出瞳位于目镜后24mm处,直径D出=∣∣∣∣−12024∣∣∣∣×50=10mm。
考虑一个由两个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焦距f1′=10cm,第二透镜焦距f2=−15cm,孔径光阑位于两透镜之间,距离第一透镜d=5cm。计算入瞳位置
解:
f1=−f1′
使用成像公式l′1−l1=f11,其中l=−5cm(物距,负号表示物在左)
解得l′=f11+l11=−10cm,表示入瞳在物空间左侧10cm处。
焦距f′=100mm的凸透镜,直径DL=30mm,其前方50mm处有直径DA=20mm的光阑。求入瞳位置和大小。
光阑的前方是物空间,没有透镜,因此无法对光阑成像。透镜在光阑的后方,它可以把光阑成像到像空间(形成出瞳)。
入瞳位于凸透镜前方 50 mm 处,直径为 20 mm。
两薄透镜L1(f1′=80mm), L2(f2′=60mm)间距d=120mm,孔径光阑在L1后40mm处,直径DA=25mm。求出瞳位置和大小。
光阑到L2的距离:
L2成像公式:
横向放大率:
出瞳直径:
出瞳位于L2后34.29mm处。
显微镜物镜fo′=4mm,目镜fe′=25mm,光学筒长Δ=180mm,孔径光阑在物镜后焦面,直径DA=5mm。求:
(1) 入瞳位置
(2) 出瞳位置及直径
入瞳计算:
光阑被物镜成像,物距l=fo′=−4mm:
入瞳在物方无穷远,直径D入=DA=5mm。
出瞳计算:
光阑到目镜距离l=−(Δ+fe′)=−205mm:
放大率β=−20528.17≈−0.1374,
出瞳直径D出=0.1374×5≈0.69mm。
一个光学系统由焦距f1=20cm的正透镜和f2=−10cm的负透镜组成,孔径光阑位于两透镜之间,距离正透镜d1=15cm,距离负透镜d2=5cm。求入瞳位置。
入瞳是孔径光阑经正透镜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使用成像公式:l′1−l1=f11其中l是物距(孔径光阑到正透镜的距离),
l=−d1=−15cm(负号表示物在左)。
代入公式:l′1−−151=201
化简:l′1+151=201l′1=201−151=603−604=−601
解得l′=−60cm入瞳位于物空间左侧60cm处。
一个相机镜头焦距 f=50mm,孔径光阑直径 D=8mm,位于透镜后方 10mm 处。物在无限远。求入瞳和出瞳的位置及大小。
入瞳:孔径光阑在物空间的像。
物在无限远,入瞳位置 lp=−∞(等效),大小 D入=D=8mm。
孔径光阑即为出瞳
光学系统中限制成像视场范围(限定物平面或物空间能被清晰成像的最大范围)的光阑,它决定了系统能够成像的最大角度或尺寸。
视场光阑的位置和大小直接影响视场角,通常位于像平面或附近。
视场光阑的位置决定了成像范围的大小,通常位于物面或像面附近,其孔径形状和尺寸直接控制视场边界。
光学系统一般只有一个视场光阑。
入射窗:视场光阑经其前面的光学系统在物空间所成的像,决定了物方视场角2ω的大小。
出射窗:视场光阑经其后面的光学系统在像空间所成的像,决定了像方视场角2ω′的大小。
视场光阑:实际限制成像范围的光学元件,三者满足共轭关系
若视场光阑位于像面上,则入射窗与物平面重合,出射窗就是视场光阑本身;
若视场光阑位于物平面上,则出射窗与像平面重合,入射窗就是视场光阑本身。
入射窗和视场光阑关于光阑前面的光学系统共轭;
出射窗和视场光阑关于光阑后面的光学系统共轭。
整个光学系统中,入射窗和出射窗共轭,因此出射窗可视为入射窗经整个系统所成的像。
考虑一个单透镜系统,透镜焦距f′=100 mm,视场光阑位于透镜后方d=50 mm处。视场光阑经前面透镜(无其他光组)成像于物空间。
入射窗位置由透镜成像公式计算:
其中l为物距,l′为像距。
视场光阑位于像空间,故l′=−50 mm(逆光线方向为负),f′=100 mm。
解得l=l′1−f′11=−501−10011=−33.33 mm(物空间负值表示在透镜左侧)。
入射窗位于物空间l=−33.33 mm处,决定物方视场角。
若视场光阑直接放置在物平面上(如物体本身为光阑),则无前面光组,入射窗即视场光阑本身。
出射窗经后面光组成像:假设系统为一个焦距f′=80 mm的透镜,物距l=−200 mm(物在透镜左侧)。视场光阑在物平面,经透镜成像于像空间。
出射窗位置由成像公式:
代入l=−200 mm,f′=80 mm
解得l′=l1+f′11=−2001+8011=133.33 mm
出射窗位于像空间l′=133.33 mm处
与像平面重合(假设像距为133.33 mm),决定像方视场角。
显微镜物镜焦距fo′=4mm,目镜焦距fe′=20mm,物距l1=−150mm,视场光阑位于中间实像面。
求视场光阑和入射窗位置:
视场光阑位于中间实像面,则入射窗位于物平面,即物镜左侧150mm
焦距f′=50mm的镜头,视场光阑位于镜头前10mm处。
出射窗位置:
光学系统分三组:前组fa′=120mm,中组fb′=−80mm,后组fc′=60mm,间距dab=50mm,dbc=40mm。视场光阑位于中组,求出射窗位置。
解答:
后系统为后组:f2′=fc′=60mm
视场光阑到后组物距l2=−(dbc)=−40mm
高斯公式:
解得:
(负号表示位于后组左侧)
视场:光学系统能够成像的空间范围。
根据物距不同有两种表示方式:
线视场:
当物体位于有限距离时,用物高2y或像高2y′表示视场大小
视场角:
当物体位于无限远时,用物方视场角2ω或像方视场角2ω′表示视场
其中:
y:物高(光轴到物点的垂直距离)
y′:像高(光轴到像点的垂直距离)
ω:物方半视场角
ω′:像方半视场角
线视场:
光学系统中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或像平面上能清晰成像的最大直线范围,通常用长度单位(如毫米)表示。
在物空间称为物方线视场(y),在像空间称为像方线视场(y′)。
对于焦距为f′的光学系统,物方线视场y与半视场角ω的关系为:
像方线视场y′与像方半视场角ω′的关系为:
其中:
l:物距(物在透镜左侧时为负值)
ω:物方半视场角(顺时针为正)
l′:像距(像在透镜右侧时为正)
ω′:像方半视场角
推导过程:
物方关系推导:
由几何光学,物高y与物距l、视场角ω构成直角三角形:tanω=∣l∣∣y∣
根据符号约定(l<0),得:y=−ltanω
像方关系推导:
同理,像高y′与像距l′、像方视场角ω′关系为:tanω′=l′∣y′∣
因l′>0,得:y′=l′tanω′
已知焦距f′=50mm的镜头对焦在l=−2m处,像方半视场角ω′=15∘。求像方线视场y′。
解:
先求像距l′:l′1−−20001=501⟹l′≈51.28mm
计算像方线视场:
y′=l′tanω′=51.28×tan15∘≈13.74mm
显微镜物镜焦距f′=4mm,物距l=−150mm,半视场角ω=2∘。求物方线视场直径2y。
解:
y=−ltanω=−(−150)×tan2∘≈5.24mm
直径=2y≈10.48mm
投影仪镜头f′=20mm,像距l′=300mm,像方半视场角ω′=12∘。求像方线视场y′及对应的物方线视场y(物像同介质)。
像方线视场:
y′=l′tanω′=300×tan12∘≈63.85mm
求物距l:
3001−l1=201⟹l≈−21.43mm
由拉格朗日不变量(n=n′):
ytanω=y′tanω′
其中ω=ω′(近轴近似),故:
y=y′tanωtanω′=63.85mm
两薄透镜间距d=80mm,f1′=50mm,f2′=−30mm。物在l1=−200mm处,系统半视场角ω=5∘。求最终像方线视场y′。
第一透镜像距l1′:
l1′1−−2001=501⟹l1′=66.67mm
第二透镜物距l2=d−l1′=80−66.67=13.33mm
第二透镜像距l2′:
l2′1−13.331=−301⟹l2′≈−28.57mm
物方线视场y=−l1tanω=−(−200)tan5∘=17.50mm
放大率β=β1β2=(l1l1′)(l2l2′)=(−20066.67)(13.33−28.57)≈0.714
像方线视场y′=∣β∣y=0.714×17.50≈12.50mm
CMOS传感器尺寸6.4mm×4.8mm,镜头f′=25mm。求能完整成像的物方最小半视场角ω(物在无限远)。
像方线视场半径y′=21×√6.42+4.82=4.0mm(对角线半长)
由y′=f′tanω′(无限远物l→−∞)
tanω′=f′y′=254.0=0.16
ω′=arctan(0.16)≈9.09∘
物方半视场角ω=ω′≈9.09∘(同介质)
物方视场角:入瞳中心到入窗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记为 ω,决定物方成像范围。
其中:y 是入窗的半高度(光轴以上为正),l 是入瞳到入窗的距离(顺光线方向为正)。
像方视场角:出瞳中心到出窗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记为 ω′,决定像方成像范围。
其中:y′ 是出窗的半高度(光轴以上为正),l′ 是出瞳到出窗的距离(顺光线方向为正)。
推导过程:
对于物方视场角,入瞳中心位于光轴上,入窗边缘高度为 y,距离入瞳为 l。从入瞳中心到入窗边缘的连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夹角 ω 满足 tanω=邻边对边=ly。
类似地,对于像方视场角,出瞳中心到出窗边缘连线与光轴的夹角 ω′ 满足 tanω′=l′y′。
假设一个光学系统,入窗半高度 y=15 mm,入瞳到入窗距离 l=100 mm。求物方半视场角 ω。
解:
物方视场角为 2ω≈17.06∘。
一个相机系统,出窗半高度 y′=12 mm,出瞳到出窗距离 l′=60 mm。求像方半视场角 ω′。
解:
像方视场角为 2ω′≈22.62∘。
入射窗直径D入=8mm位于物镜前200mm处,物镜焦距f′=50mm。求物方最大视场角。
详情
详情
解答:
物方视场角tanω=A入D入/2
代入数据:
全视场角2ω≈2.3∘
物方半视场角 ω=10∘,入瞳到入窗距离 l=80 mm。求入窗半高度 y。
由 tanω=ly
像方半视场角 ω′=12∘,出窗半高度 y′=18 mm。求出瞳到出窗距离 l′。
由 tanω′=l′y′
一个望远镜系统,出瞳直径 6 mm,出窗(像面)半高度 y′=20 mm,出瞳到出窗距离 l′=150 mm。求像方半视场角 ω′ 和全视场角。
由 tanω′=l′y′
全视场角为 2ω′≈15.18∘。
某无限远共轭显微物镜焦距f′=15mm,像方线视场2y′=11mm,求物方视场角
视场光阑、入窗、出窗和视场角的关系如图 4 - 2 所示。
系统由透镜 L1和L2组成,其中L2是系统的视场光阑和出窗,孔径光阑位于L1和L2之间,其对应的入瞳和出瞳中心分别是P和P′,根据定义可找到物、像方视场角 ω和ω′。
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孔径大小的光阑,决定系统的通光量。其物方像称为入瞳,像方像称为出瞳。
视场光阑:限制成像范围的光阑,决定视场大小。其物方像称为入窗,像方像称为出窗。
物方孔径角(U):轴上物点与入瞳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表征物方光束会聚程度。
像方孔径角(U′):轴上像点与出瞳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表征像方光束发散程度。
其中:l物距(物方为负);l′像距(像方正);Dent入瞳直径;Dext出瞳直径
物方视场角(ω):入瞳中心到入窗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决定物方成像范围。
像方视场角(ω′):出瞳中心到出窗边缘连线对光轴的夹角,决定像方成像范围。
计算式:
其中:lp:入瞳到物面距离lp′:出瞳到像面距离;Hent入窗直径;Hext出窗直径
概念 | 决定因素 | 关联对象 | 数学表征 |
---|---|---|---|
孔径角 | 孔径光阑 | 入瞳/出瞳 | U,U′ |
视场角 | 视场光阑 | 入窗/出窗 | ω,ω′ |
光瞳 | 孔径光阑成像 | 光束孔径限制 | Dent,Dext |
窗 | 视场光阑成像 | 成像范围限制 | Hent,Hext |
孔径光阑判定:将所有光阑对其前方系统成像,对轴上物点张角最小的像对应的光阑
当孔径光阑位于物镜的像方焦点F′时,物方孔径角θ定义为物面上光线与光轴的最大夹角。在近轴近似下,该角度可通过孔径光阑直径d和物镜焦距f计算:
其中:
d:孔径光阑的直径(单位:mm)。
f:物镜的焦距(单位:mm),凸透镜为正,凹透镜为负。
θ:物方孔径角(单位:弧度),顺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为负。
视场光阑判定:通过入瞳中心的主光线最先被遮挡的光阑
孔径角识别:
物方:U(入瞳边缘-物点连线角)
像方:U′(出瞳边缘-像点连线角)
视场角识别:
物方:ω(入瞳中心-入窗边缘角)
像方:ω′(出瞳中心-出窗边缘角)
光学系统中光阑性质的判别基于物像共轭原理,通过计算张角确定孔径光阑、视场光阑和渐晕光阑。判别步骤如下:
将所有光孔或框在物空间成像,求其位置和大小。设系统有 n 个光孔,成像后位置为 di(物距),高度为 hi,其中 i=1,2,…,n。
由轴上物点 A 向各像 (P1、P2、P3、P4)边缘张角 θi,最小张角(P4)对应像为入瞳,其实际光孔为孔径光阑。
由入瞳中心 M 向其余像 (P1、P2、P3) 边缘张角 ϕj,最小张角(P1)对应像为入窗,其实际光孔为视场光阑。
由物边缘 B 向入瞳 P4 边缘张角 ψ,与起拦光作用的光孔或框在物空间的像 (P1、P2) 对应的实际光孔为渐晕光阑。渐晕光阑可能有多个。
其中:
A:轴上物点,位置 dA。
Pi:光孔在物空间像,高度 hi,位置 di。
M:入瞳中心位置 dM。
B:物边缘位置 dB。
判别也可在像空间进行:将所有光孔在像空间成像,位置 di′,高度 hi′,类似计算张角确定出瞳、出窗等。光阑性质随物距 l 或像距 l′ 变化,需结合具体系统分析。
透镜本身为孔径光阑,则入瞳=出瞳=透镜孔径。物距l=−200mm,透镜直径D=20mm:
若像距l′=100mm,则:
两薄透镜L1(f1′=100mm), L2(f2′=50mm)间距d=80mm。L1前50mm处光阑D1=30mm,L1后30mm处光阑D2=15mm。物在L1前200mm处,判断孔径光阑。
步骤:
D1在物空间:张角U1=arctan(15/200)≈4.29∘
D2对L1成像:
放大率β=(−42.86)/(−30)=1.429,像径15×1.429=21.44mm
张角U2=arctan(10.72/242.86)≈2.53∘
U2<U1,故D2为孔径光阑
凸透镜f′=80mm,直径D=25mm为孔径光阑。物距l=−120mm,求U和U′。
计算:
高斯公式:
物方孔径角:
像方孔径角:
三透镜系统L1(f1′=150mm), L2(f2′=100mm), L3(f3′=200mm)间距d12=120mm, d23=180mm。L1前D1=40mm,L2后D2=25mm,L3前D3=30mm。物在无限远,判断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
步骤:
孔径光阑判定:
D1张角:arctan(20/∞)=0∘(无效)
D2对前方系统成像:经L1和L2等效焦距计算...
D3对前方成像:...(计算得D3张角最小)
视场光阑判定:
通过入瞳中心主光线,D1最先遮挡
结论:孔径光阑D3,视场光阑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