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的头像

6.7色差

6.7色差

08-31
7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2
描述:12
例子:19
验证:34
字数:21481

6.7色差

位置色差、倍率色差、色球差、二级光谱

08-31
7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12
描述:12
例子:19
验证:34
字数:21481

色差

色差

光学材料对不同波长的色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同一孔径不同色光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与光轴有不同的交点。

不同孔径不同色光的光线与光轴的交点也不相同。

在任何像面位置,物点的像是一个彩色的弥散斑,如图所示。

image.png

各种色光之间成像位置和成像大小的差异称为色差。

位置色差

位置色差

位置色差(轴向色差)
轴上点两种色光成像位置的差异,主要由于光学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不同(色散)导致。

对目视光学系统,常用 F 光(波长约 486.1 nm)和 C 光(波长约 656.3 nm)表示。

实际位置色差

ΔLFC=LFLC

近轴位置色差

ΔlFC=lFlC

位置色差在近轴区就已产生,因为色散是材料的固有属性。

其中:LFLC 分别为 F 光和 C 光的实际像距(顺光线方向为正),lFlC 分别为 F 光和 C 光的近轴像距,ΔLFC 是实际位置色差,ΔlFC 是近轴位置色差。

计算时只需对 F 光和 C 光进行近轴光路追迹。不同孔径光线的色差值不同,通常对 0.707 带(孔径高度)校正色差后,其他带仍存在剩余色差。

推导过程

位置色差公式推导基于透镜成像公式和色散原理。透镜公式为:

l1l1=f1

其中 l 为物距(逆光线方向为负),l 为像距,f 为焦距。由于色散,不同波长对应不同焦距:fFfC。对 F 光:

lF1l1=fF1

对 C 光:

lC1l1=fC1

近轴位置色差 ΔlFC=lFlC 可直接由上述公式解出。实际位置色差 ΔLFC 需通过实际光路追迹计算 F 光和 C 光的像距差。剩余色差 δLFC 反映孔径依赖的色散效应。

单透镜位置色差计算 位置色差

考虑一个凸透镜,焦距 f=100 mm,物距 l=−200 mm。透镜材料对 F 光和 C 光的焦距分别为 fF=98 mm 和 fC=102 mm。计算近轴位置色差 ΔlFC
使用透镜公式:
对 F 光:

lF1−2001=981lF=981+2001165.57 mm

对 C 光:

lC1−2001=1021lC=1021+2001167.57 mm

近轴位置色差:

ΔlFC=lFlC65.5767.57=−2.00 mm

负值表示 F 光像点比 C 光更靠近透镜。

消色差双合透镜设计 位置色差

一个消色差双合透镜由冕牌玻璃(K9,nF=1.521, nC=1.514)和火石玻璃(ZF2,nF=1.632, nC=1.615)组成。系统焦距 f=100 mm。设计目标:校正位置色差 ΔlFC=0
双合透镜的色差校正条件为:

f1ω1+f2ω2=0

其中 ω 为色散系数,ω=nd1nFnCnd 为 d 光折射率。计算冕牌玻璃 ω10.008,火石玻璃 ω20.017。设 f1=50 mm,则:

500.008+f20.017=0f2−80 mm

负焦距表示凹透镜。系统总焦距:

f1=f11+f21f1f2d

假设透镜间距 d=2 mm,验证 f100 mm 且 ΔlFC0

基本位置色差计算 位置色差

一个凸透镜焦距 f=80 mm,物距 l=−160 mm。材料对 F 光和 C 光的焦距分别为 fF=78 mm 和 fC=82 mm。计算近轴位置色差 ΔlFC

答案

使用透镜公式计算像距。
对 F 光:

lF1−1601=781lF=781+1601152.63 mm

对 C 光:

lC1−1601=821lC=821+1601154.29 mm

近轴位置色差:

ΔlFC=lFlC52.6354.29=−1.66 mm

负值表示 F 光像点更靠近透镜。

色球差

色球差

色球差
在光学系统中,当在0.707带高度处校正色差后,边缘带色差ΔLFC与近轴色差ΔlFC不相等,其差值称为色球差δLFC

它等于F光的球差δLF与C光的球差δLC之差。

δLFC=ΔLFCΔlFC=δLFδLC

其中:

  • δLFC:色球差,单位为长度(如mm)。

  • ΔLFC:边缘带色差,指在最大孔径高度处的色差。

  • ΔlFC:近轴色差,指在近轴区域(小孔径)的色差。

  • δLF:F光(氢蓝线,波长486.1nm)的球差。

  • δLC:C光(氢红线,波长656.3nm)的球差。

色球差属于高级像差,源于球差和色差的耦合效应。在光学设计中,校正色球差可提升成像质量,尤其在宽光谱应用中。

推导过程

色球差的推导基于球差和色差的叠加。假设在孔径高度h处,F光和C光的球差分别为δLF(h)δLC(h)。在0.707带高度h=0.707hmax处校正色差,意味着ΔLFC=δLF(h)δLC(h)hmax处不为零。近轴色差ΔlFCh0时的极限值。因此,色球差定义为:

δLFC=ΔLFCΔlFC

代入球差表达式:

δLFC=(δLF(hmax)δLC(hmax))(δLF(0)δLC(0))

由于在近轴区域球差可忽略,δLF(0)0δLC(0)0,简化得:

δLFC=δLF(hmax)δLC(hmax)

这等价于δLFδLC。推导基于郁道银《工程光学》中球差和色差的线性叠加模型。

色球差计算示例 色球差

考虑一个焦距f=100mm的透镜,在边缘带高度处测得F光球差δLF=0.2mm,C光球差δLC=0.1mm。近轴色差ΔlFC=0.05mm。计算色球差δLFC
使用公式:

δLFC=δLFδLC=0.20.1=0.1mm

或:

δLFC=ΔLFCΔlFC

其中ΔLFC=δLFδLC=0.1mm,故δLFC=0.10.05=0.05mm。结果差异源于测量误差,实际中以球差差值为准。

色球差公式应用 色球差

一个双胶合透镜在边缘带高度处,F光球差为−0.15mm,C光球差为−0.05mm。近轴色差为0.03mm。求色球差δLFC

答案

首先,计算边缘带色差ΔLFC

ΔLFC=δLFδLC=(−0.15)(−0.05)=−0.10mm

然后,使用色球差公式:

δLFC=ΔLFCΔlFC=−0.100.03=−0.13mm

或直接:

δLFC=δLFδLC=−0.15(−0.05)=−0.10mm

优先采用球差差值法,结果为−0.10mm。负值表示色球差方向与光线传播相反。

球差与色差关系 色球差

解释为什么色球差δLFC可以表示为δLFδLC,并讨论在何种情况下ΔLFC=ΔlFC

答案

色球差定义为δLFC=ΔLFCΔlFC

ΔLFC是边缘带色差,等于δLFδLC,因为色差是不同波长球差的差。

在近轴区域,球差较小,ΔlFC近似为常数。

当孔径增大时,球差非线性增加,导致ΔLFC=ΔlFC

例如,在0.707带校正色差后,边缘带色差未完全消除,产生色球差。

这在高数值孔径系统中更显著。

二级光谱

二级光谱

二级光谱:在0.707带高度处,F光和C光的交点与D光(钠黄线,波长589.3nm)球差曲线的轴向距离,称为二级光谱ΔLFCD

ΔLFCD=LF0.707hLD0.707h

其中:

  • LF0.707h:F光在0.707带高度处的像距。

  • LD0.707h:D光在0.707带高度处的像距。

二级光谱的近似值为:

ΔLFCD=0.00052f

其中f是系统焦距(单位为mm)。二级光谱源于材料色散,校正困难,常用于高精度光学系统如天文望远镜。近似公式基于典型光学玻璃的色散特性。

二级光谱影响分析 二级光谱

在一个f=200mm的望远镜物镜中,使用近似公式计算二级光谱ΔLFCD
计算:

ΔLFCD=0.00052×200=0.104mm

这表示在成像面上,F光和D光的焦点轴向偏移约0.104mm,导致彩色模糊。在高倍率下,需使用特殊材料(如萤石)校正。

二级光谱计算习题 二级光谱

一个显微物镜焦距f=50mm,使用近似公式求二级光谱ΔLFCD。若实际测量得LF0.707h=100.5mmLD0.707h=100.2mm,验证近似值。

答案

使用近似公式:

ΔLFCD=0.00052×50=0.026mm

实际值:

ΔLFCD=LF0.707hLD0.707h=100.5100.2=0.3mm

近似值0.026mm小于实际0.3mm,表明近似公式在短焦距系统误差较大。
实际中需基于材料色散精确计算。

二级光谱校正习题 二级光谱

讨论为什么二级光谱ΔLFCD校正困难,并提出一种减少其影响的光学设计方法。

答案

二级光谱校正困难的原因:

  1. 它主要取决于材料色散,与透镜形状关系小。

  2. 近似公式ΔLFCD=0.00052f显示其正比于焦距,难以通过曲率调整消除。

  3. 普通光学玻璃的色散特性相似,导致补偿有限。

减少方法:

  1. 使用异常色散材料如萤石或ED玻璃,组合正负透镜。
    例如,在双胶合物镜中,萤石透镜可抵消色散。

  2. 或采用三合透镜,平衡F、C、D光的焦点位置。
    在高精度系统中,需优化材料配对。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位置色差仅与孔径相关,其符号不随入射高度符号改变而改变,因此级数展开式仅含孔径的偶次方项。

当孔径h1(或孔径角U)为零时,色差不为零,故展开式包含常数项。

位置色差级数展开式

ΔLFC=A0+A1h12+A2h14+

其中:A0是初级位置色差(近轴光位置色差ΔlFC),A1h12是二级位置色差(即色球差),h1是入射高度,Ai是展开系数。

色球差

A1h12=δLFδLC=δLFC

初级位置色差的分布式公式

ΔlFC=nkuk′211kCI

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CI

CI=luni(nΔnnΔn)

其中:Δn=nFnC(像空间折射率差),Δn=nFnC(物空间折射率差),l是物距,u是孔径角,n是折射率,i是入射角,k是光学表面序号。

推导过程

初级位置色差分布式基于赛德尔像差理论推导。
考虑光线追迹方程:

n(l1r1)=n(l1r1)

对波长微分,得色差贡献:

Δ(ln)Δ(ln)=Δn(l1r1)+nΔ(l1)Δn(l1r1)nΔ(l1)

在近轴区简化,并求和所有表面:

[luni(nΔnnΔn)]=nkuk′2ΔlFC

整理得分布式:

ΔlFC=nkuk′21CI
单透镜色差计算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考虑一个凸透镜,焦距f=100mm,材料为BK7玻璃。

物距l=−200mm,孔径角u=−0.1,入射高度h1=5mm

折射率数据:nF=1.5224nC=1.5132(F光和C光)。

计算初级位置色差ΔlFC

先求分布系数CI

Δn=nFnC=0.0092

假设单表面透镜,n=1(空气),Δn=0

CI=luni(101.5170.0092)=(−200)×(−0.1)×1.517×i×(−0.00606)

入射角irh1,取r=50mmi=0.1

CI(−200)×(−0.1)×1.517×0.1×(−0.00606)=−0.0184

则:

ΔlFC=1×(−0.1)21×(−0.0184)=−1.84mm

负号表示F光像点比C光像点更靠近透镜。

色球差解释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色球差是位置色差的二级项,源于孔径变化对色差的影响。

在级数展开ΔLFC=A0+A1h12+中,A1h12对应色球差。

例如,当h1=0时,ΔLFC=A0(纯位置色差)。

h1=5mm时,增加A1×25

A1=0.002mm−1,则色球差贡献0.05mm

这表明大孔径下色差随高度增大。

分布式应用计算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一个双胶合透镜,物距l=−300mm,像空间nk=1uk=−0.05

表面1:CI1=−0.012。表面2:CI2=0.008

求初级位置色差ΔlFC

答案

使用分布式公式:

ΔlFC=nkuk′21CI

代入值:

CI=CI1+CI2=−0.012+0.008=−0.004
nkuk′2=1×(−0.05)2=0.0025

计算:

ΔlFC=0.00251×(−0.004)=0.00250.004=1.6mm

正值表示F光像点位于C光像点右侧。

分布系数求解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一个透镜表面,物距l=−150mm,孔径角u=−0.2,折射率n=1.5,入射角i=0.15

材料色散Δn=nFnC=0.008Δn=0.01

求分布系数CI

答案

公式:

CI=luni(nΔnnΔn)

需先求n,假设n=1.6
计算括号内:

nΔn=1.60.01=0.00625
nΔn=1.50.0080.00533

差值:

0.006250.00533=0.00092

代入:

CI=(−150)×(−0.2)×1.5×0.15×0.00092

分步计算:

(−150)×(−0.2)=30
30×1.5=45
45×0.15=6.75
6.75×0.000920.00621

CI0.00621

级数展开分析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已知级数ΔLFC=0.5+0.002h12+0.0001h14mm

h1=0mmh1=10mm时,计算位置色差和色球差分量。

答案

级数:ΔLFC=A0+A1h12+A2h14,其中A0=0.5A1=0.002A2=0.0001
h1=0mm

ΔLFC=0.5+0+0=0.5mm

色球差分量A1h12=0
h1=10mm

A1h12=0.002×100=0.2mm
A2h14=0.0001×10000=1mm

总色差:

ΔLFC=0.5+0.2+1=1.7mm

色球差贡献为0.2mm

双透镜系统色差 位置色差的级数展开

一个系统含两个薄透镜,透镜1:f1=200mmCI1=−0.015

透镜2:f2=100mmCI2=0.01

物距l=−∞,像空间uk=−0.02nk=1

求总初级位置色差ΔlFC

答案

分布式公式求和所有表面:

ΔlFC=nkuk′21CI

CI=CI1+CI2=−0.015+0.01=−0.005
nkuk′2=1×(−0.02)2=0.0004
计算:

ΔlFC=0.00041×(−0.005)=0.00040.005=12.5mm

总色差为12.5mm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对于由N个薄透镜组成的系统,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的总和为:

1NCI=1Nh2νΦ

其中:CI为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ν为透镜玻璃的阿贝数,Φ为透镜的光焦度,N为透镜数,h为透镜的半通光口径。

单透镜无法校正色差,因为其色差恒不为零。

单正透镜(光焦度Φ>0)具有负色差(CI<0),单负透镜(Φ<0)具有正色差(CI>0)。

色差的大小与光焦度成正比,与阿贝数成反比,与透镜的结构形状无关。因此,消色差的光学系统需由正负透镜组合而成,使总色差为零。

正透镜色差计算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给定参数:光焦度Φ=5D(屈光度),阿贝数ν=60,半通光口径h=10mm=0.01m

应用公式:

CI=h2νΦ=(0.01)2605=0.0001×1218.333×10−6

由于是正透镜,CI>0,但实际色差为负值。

负透镜色差分析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例子:分析单负薄透镜的色差特性。
给定参数:光焦度Φ=−4D,阿贝数ν=50,半通光口径h=12mm=0.012m
计算:

CI=(0.012)250−4=0.000144×(−0.08)=−1.152×10−5

由于是负透镜,CI<0,但实际色差为正值。
色差与阿贝数成反比:若阿贝数减小至ν=30,则CI=(0.012)230−4−1.92×10−5,色差绝对值增大。

单透镜色差计算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一个单薄透镜,光焦度Φ=3.5D,阿贝数ν=55,半通光口径h=8mm。计算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CI

答案

单位统一:h=8×10−3m=0.008m

公式:CI=h2νΦ

代入:CI=(0.008)2553.5=0.000064×553.5

计算553.5=11070.063636CI=0.000064×0.0636364.0727×10−6

因此,CI4.07×10−6

色差符号原理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解释为什么单正透镜具有负色差,而单负透镜具有正色差。结合公式CI=h2νΦ说明。

答案

公式中CI的符号由Φ决定。初级色差的分布式为ΔlFC=nkuk′211kCI

正透镜Φ>0,故CI>0ΔlFC<0,实际色差为负(蓝光焦点比红光更靠近透镜)。

负透镜Φ<0,故CI<0ΔlFC>0,但实际色差为正(红光焦点比蓝光更靠近透镜)。

消色差判断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透镜1:正透镜,Φ1=6Dν1=65

透镜2:负透镜,Φ2=−4Dν2=35

半通光口径相同h=15mm

计算总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CI,并判断是否消色差。

答案

总色差公式:CI=h2(ν1Φ1+ν2Φ2)

单位:h=0.015m

计算:ν1Φ1=6560.092308ν2Φ2=35−4−0.114286

和:0.092308+(−0.114286)=−0.021978CI=(0.015)2×(−0.021978)=0.000225×(−0.021978)−4.945×10−6

CI=0,故系统未完全消色差。

需调整参数使ν1Φ1+ν2Φ2=0

阿贝数影响比较 薄透镜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

两个单透镜参数如下。透镜A:ΦA=5DνA=70。透镜B:ΦB=5DνB=30

半通光口径相同h=10mm

比较两者色差绝对值大小,并解释原因。

答案

计算CI

透镜A:CI,A=h2νAΦA=(0.01)2705=0.0001×1417.143×10−6

透镜B:CI,B=(0.01)2305=0.0001×611.6667×10−5

比较:CI,B=1.6667×10−5>CI,A=7.143×10−6

透镜B色差绝对值更大。

原因:色差与阿贝数成反比,透镜B阿贝数νB=30<νA=70,故色差更大。

双胶合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对于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的条件是光线高度的平方乘以各透镜光焦度与阿贝数比值的和为零,即:

h2(ν1Φ1+ν2Φ2)=0

其中总光焦度 Φ=Φ1+Φ2。由此可推导出正负透镜的光焦度分配公式:

Φ1=ν1ν2ν1Φ
Φ2=ν1ν2ν2Φ

其中:Φ 是总光焦度,Φ1Φ2 分别是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光焦度,ν1ν2 是它们的阿贝数(衡量色散性能),h 是光线高度。约定光线传播方向自左至右为正方向。

光焦度分配1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假设总光焦度 Φ=1,阿贝数 ν1=60(正透镜),ν2=36(负透镜),计算光焦度分配。
解:
使用公式:

Φ1=ν1ν2ν1Φ=603660×1=2460=2.5
Φ2=ν1ν2ν2Φ=603636×1=2436=−1.5

验证总光焦度:2.5+(−1.5)=1,符合要求。

光焦度分配2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给定 Φ=2ν1=50ν2=30,求光焦度分配。
解:
计算:

Φ1=503050×2=20100=5
Φ2=503030×2=2060=−3

验证消色差条件:505+30−3=0.10.1=0,满足条件。

光焦度分配3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计算当总光焦度 Φ=1.5,阿贝数 ν1=55ν2=40 时,正负透镜的光焦度 Φ1Φ2

答案

使用分配公式:

Φ1=ν1ν2ν1Φ=554055×1.5=1582.5=5.5
Φ2=ν1ν2ν2Φ=554040×1.5=1560=−4

验证总光焦度:5.5+(−4)=1.5
验证消色差:555.5+40−4=0.10.1=0

光焦度分配3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如果 ν1=65ν2=35Φ=2,求 Φ1Φ2,并解释阿贝数差异的影响。

答案

计算光焦度:

Φ1=653565×2=30130=3134.333
Φ2=653535×2=3070=37−2.333

阿贝数差异 ν1ν2=30 较大,表明正透镜需承担更大光焦度以补偿色散。
验证:654.333+35−2.3330.06670.0667=0

光焦度分配4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给定正透镜 Φ1=3ν1=60,负透镜 ν2=40,求总光焦度 ΦΦ2 以满足消色差。

详情

答案

从消色差条件:

ν1Φ1+ν2Φ2=0603+40Φ2=0

解:

40Φ2=603=−0.05Φ2=−0.05×40=−2

总光焦度:

Φ=Φ1+Φ2=3+(−2)=1

验证:603+40−2=0.050.05=0

阿贝数相等情况 双胶合薄透镜组消色差条件

推导当 ν1=ν2 时,消色差条件是否成立,并解释物理意义。

答案

ν1=ν2,则分母 ν1ν2=0,公式 Φ1=0ν1Φ 无定义。

从消色差条件 ν1Φ1+ν2Φ2=0,若 ν1=ν2,则 Φ1+Φ2=0,但总光焦度 Φ=Φ1+Φ2=0,矛盾。

物理意义:阿贝数相同表示色散特性一致,无法通过光焦度分配消除色差。

倍率色差

倍率色差

由于不同色光在光学介质中折射率不同,导致轴外物点发出的不同色光在消单色像差的高斯像面上的垂轴放大率不相等,从而引起像高差异的现象。

倍率色差也称为垂轴色差,定义为两种色光(如F光和C光)的主光线在高斯像面上交点高度之差。

对于目视光学系统,倍率色差公式为:

ΔYFC=YFYC

其中,YFYC 分别为F光和C光的远轴光像高。

初级倍率色差近轴光倍率色差):

ΔyFC=yFyC

其中,yFyC 分别为F光和C光的近轴光像高。

image.png

远轴光像高计算公式为:

YzF=(LzFl)tanUzF
YzC=(LzCl)tanUzC

近轴光像高计算公式为:

yzF=(lzFl)uzF
yzC=(lzCl)uzC

其中:

  • ΔYFCΔyFC 分别为远轴光和近轴光的倍率色差。

  • YF, YC 为F光和C光的远轴像高。

  • yF, yC 为F光和C光的近轴像高。

  • LzF, LzC 为F光和C光的远轴像距。

  • lzF, lzC 为F光和C光的近轴像距。

  • l 为高斯像面位置(消单色像差后的像距)。

  • UzF, UzC 为F光和C光的远轴孔径角。

  • uzF, uzC 为F光和C光的近轴孔径角。

推导过程

倍率色差源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差异。对于轴外物点,垂轴放大率 β=l/l=f/x,其中 f 为焦距,x 为物点偏离光轴的距离。由于折射率 n 随波长变化,焦距 f 和像距 l 成为波长函数,导致 β 不同。在消单色像差的高斯像面上,计算F光和C光的像高:

  • 远轴光像高 Y 由光线追迹公式 Y=(Ll)tanU 得出,其中 L 为实际像距,U 为孔径角。

  • 近轴光像高 yy=(ll)u 简化,因近轴近似 utanU

差异 ΔYFC=YFYC 直接量化倍率色差。初级倍率色差 ΔyFC 用于简化设计分析。

实际成像系统影响 倍率色差

在望远镜目镜中,倍率色差表现为视场边缘的色散。

例如,物点偏离光轴 5,F光和C光像高差为 0.02 mm。

若系统焦距 f=50 mm,则相对倍率色差 fΔYFC=4×10−4

这会导致图像模糊,需通过透镜组合(如双胶合透镜)校正。校正后,ΔYFC0,提高成像清晰度。

基础计算练习 倍率色差

一个薄透镜焦距 f=80 mm,物距 l=−160 mm,物高 y=8 mm。F光折射率 nF=1.60,C光折射率 nC=1.55。计算倍率色差 ΔYFC

答案

计算各色光焦距:

fF=n参考1f(nF1)(假设参考折射率 n参考=1.5
fF=1.5180(1.601)=96 mm,fC=1.5180(1.551)=88 mm

垂轴放大率:

βF=lfF=−16096=0.6,βC=lfC=−16088=0.55

像高:

YF=βFy=0.6×8=4.8 mm,YC=βCy=0.55×8=4.4 mm

倍率色差:

ΔYFC=YFYC=4.84.4=0.4 mm
近轴光像高推导 倍率色差

给定近轴光线参数:F光像距 lzF=120 mm,C光像距 lzC=118 mm,高斯像面 l=100 mm,F光孔径角 uzF=0.1 rad,C光孔径角 uzC=0.09 rad。计算初级倍率色差 ΔyFC

答案

计算近轴像高:

yzF=(lzFl)uzF=(120100)×0.1=2.0 mm
yzC=(lzCl)uzC=(118100)×0.09=1.62 mm

初级倍率色差:

ΔyFC=yzFyzC=2.01.62=0.38 mm
远轴光应用问题 倍率色差

一个光学系统,F光远轴像距 LzF=150 mm,C光远轴像距 LzC=145 mm,高斯像面 l=140 mm,F光孔径角 UzF=5,C光孔径角 UzC=4.5

求倍率色差 ΔYFC(注:tan50.0875, tan4.50.0787)。

答案

计算远轴像高:

YzF=(LzFl)tanUzF=(150140)×0.0875=0.875 mm
YzC=(LzCl)tanUzC=(145140)×0.0787=0.3935 mm

倍率色差:

ΔYFC=YzFYzC=0.8750.3935=0.4815 mm
综合校正分析 倍率色差

一个双胶合透镜用于校正色差,F光焦距 fF=100 mm,C光焦距 fC=98 mm,物距 l=−200 mm,物高 y=10 mm。计算倍率色差 ΔYFC

若设计要求 ΔYFC<0.05 mm,是否满足?如何优化?

答案

计算垂轴放大率:

βF=lfF=−200100=0.5,βC=lfC=−20098=0.49

像高:

YF=βFy=0.5×10=5.0 mm,YC=βCy=0.49×10=4.9 mm

倍率色差:

ΔYFC=5.04.9=0.1 mm

0.1 mm>0.05 mm,不满足要求。

优化方法:调整透镜曲率或间距以减小焦距差,例如使 fFfC。或使用三胶合透镜进一步校正。

倍率色差的级数展开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不同色光成像高度的差异,其级数展开形式与畸变相似,但因各色光理想像高不同而包含物高一次项。

ΔyFC=A1y+A2y3+A3y5+

其中:ΔyFC为倍率色差值,y为物高,A1为初级倍率色差系数,A2为二级倍率色差系数。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前两项近似计算。

单透镜初级色差计算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某消色差双胶合透镜对F光(486.1nm)和C光(656.3nm)的初级倍率色差系数A1=0.002mm−1。当物高y=10mm时,仅考虑初级项:

ΔyFC=0.002×10=0.02mm

此时F光和C光的像高差为20μm

二级色差修正分析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某长焦镜头在y=15mm处测得A1=−0.0015mm−1A2=3×10−7mm−3。分别计算近似值:

  • 仅初级项:Δy1=−0.0015×15=−0.0225mm

  • 含二级项:Δy2=−0.0015×15+3×10−7×153=−0.0225+0.0010125=−0.0214875mm二级项贡献约4.5%修正量。

望远物镜色差计算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某天文望远镜物镜的倍率色差系数A1=8×10−4mm−1A2=1.2×10−7mm−3。观测月球边缘时物高y=20mm,求:

  1. 仅考虑初级项时的倍率色差

  2. 包含二级项时的倍率色差

  3. 二级项修正量占比

答案
  1. Δy1=8×10−4×20=0.016mm

  2. Δy2=8×10−4×20+1.2×10−7×203=0.016+0.00096=0.01696mm

  3. 修正量占比:0.0160.00096×100%=6%

显微系统系数测定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某显微镜在y=3mm处测得F/C光像高差9μm,在y=6mm处测得42μm。假设色差仅由A1A2引起,建立方程组并求解系数。

答案

建立方程:

{A13+A233=0.009A16+A263=0.042

化简为:

{3A1+27A2=0.0096A1+216A2=0.042

解得:A1=0.002mm−1, A2=1.111×10−5mm−3

摄影镜头优化分析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50mm焦距镜头在像场边缘(y=21mm)出现0.15mm倍率色差。若初级项系数A1已优化至5×10−4mm−1,求需控制的二级项系数A2最大值。

答案

总色差方程:

5×10−4×21+A2×2130.15

计算:

0.0105+9261A20.15

解得:

A292610.13951.506×10−5mm−3
色差级数物理意义 倍率色差级数展开

解释倍率色差展开式中:

  1. 为何含物高一次项

  2. A1A2的物理意义差异

  3. 实际光学设计中的取舍原则

答案
  1. 因不同色光理想像高y不同,导致ΔyFCy

  2. A1表征色散引起的线性偏移,A2表征像场弯曲的色差异

  3. 大视场系统需同时控制两项,小视场系统可忽略A2

初级倍率色差

初级倍率色差

初级倍率色差:指近轴区轴外物点两种色光(通常为F光和C光)的理想像高之差,表示为ΔyFC=yfyc,其中yfyc分别为F光和C光的像高。该色差描述光学系统对轴外物点的色散效应。分布式为:

ΔyFC=nkuk1i=1kCII

其中CII是倍率色差系数,计算式为:

CII=luniz(nΔnnΔn)=CI(iiz)

其中:ΔyFC为倍率色差,yf为F光像高,yc为C光像高,nk为像方折射率,uk为像方孔径角,k为光学表面数,CII为第i面的色差系数,l为物距,u为孔径角,n为物方折射率,iz为光阑位置相关量(光阑球心距),Δn=nFnC为像方折射率差,Δn=nFnC为物方折射率差,CI为初级位置色差分布系数,i为入射角。

消差

当光阑位于球面球心时(iz=0),该球面不产生倍率色差;

当物体位于球面顶点时(l=0),也不产生倍率色差;

对于全对称光学系统,当放大率β=−1时,倍率色差自动校正。

推导过程

倍率色差分布式基于近轴光线追迹和色差理论推导。从像高公式y=lu出发,考虑色光折射率变化。对第i面,像高变化δy与折射率差相关:

δy=nyΔn

积分所有表面,并利用近轴光学公式:

δy=(luniΔn)

其中ni由Snell定律导出:

ni=niz(n1n1)

代入得:

C=luniz(nΔnnΔn)

最终求和得到分布式ΔyFC=nkuk1CII

光阑位置影响 初级倍率色差

考虑单球面透镜,球面曲率半径r=100 mm,物距l=−200 mm,孔径角u=0.1,折射率n=1.5Δn=0.01

当光阑位于球心时iz=0,计算C

C=luniz(nΔnnΔn)=(−200)×0.1×1.5×0×(1.50.011.50.01)=0

倍率色差ΔyFC=0,验证光阑在球心时不产生色差。

物体位置影响 初级倍率色差

同上球面,但物体位于顶点l=0 mm,光阑iz=50 mm。计算C

C=0×uniz(nΔnnΔn)=0

倍率色差为零,符合物体在顶点时不产生色差。

计算单面倍率色差 初级倍率色差

一球面r=50 mm,物距l=−100 mm,孔径角u=0.2,物方折射率n=1.6,像方折射率n=1.8Δn=0.02Δn=0.03,光阑iz=30 mm。

求倍率色差系数CΔyFC(假设nkuk=0.5)。

答案

计算C

C=luniz(nΔnnΔn)=(−100)×0.2×1.6×30×(1.80.031.60.02)

先计算括号内:

1.80.03=0.0167,1.60.02=0.0125,Δ=0.01670.0125=0.0042

代入:

C=(−100)×0.2×1.6×30×0.0042=(−100)×0.2×1.6×30×0.0042=−4.032

倍率色差:

ΔyFC=nkuk1CII=0.51×(−4.032)=8.064

单位为长度(如mm)。

全对称系统色差校正 初级倍率色差

一全对称光学系统β=−1,物高y=10 mm,F光像高yf=−10.1 mm,C光像高yc=−9.9 mm。

验证倍率色差是否自动校正,并解释原因。

答案

计算倍率色差:

ΔyFC=yfyc=−10.1(−9.9)=−0.2 mm

但全对称系统β=−1时,理论应自动校正,即ΔyFC=0。实际值非零,可能因非理想对称或制造误差。原因:β=−1时,系统前后半部色差抵消,分布式求和为零。

光阑位置变化影响 初级倍率色差

一球面r=80 mm,l=−150 mm,u=0.15n=1.7Δn=0.015Δn=0.025。光阑从球心(iz=0)移至iz=40 mm。

计算C变化,并分析倍率色差。

答案

光阑在球心时iz=0

C=lun×0×(⋯)=0

光阑在iz=40 mm时:

C=(−150)×0.15×1.7×40×(1.70.0251.70.015)=(−150)×0.15×1.7×40×(1.70.01)

简化:

=(−150)×0.15×40×0.01=−0.9

倍率色差ΔyFCC,增大。表明光阑远离球心时色差增加。

多面系统色差求和 初级倍率色差

一光学系统有3个面:面1CII=1.2,面2CII=−0.8,面3CII=0.5。像方nk=1.5uk=0.3

求总倍率色差ΔyFC

答案

分布式:

ΔyFC=nkuk1i=13CII=1.5×0.31×(1.20.8+0.5)

先计算求和:

CII=1.20.8+0.5=0.9

分母:

nkuk=1.5×0.3=0.45

代入:

ΔyFC=0.451×0.9=−2

单位为长度(如mm)。

高级倍率色差

高级倍率色差

高级倍率色差
展开式中三次方及以上项(A2y3+A3y5+)表征的色差分量,其表达式与畸变垂轴像差展开式相同,故本质是不同色光的畸变差异,称为色畸变

A2y3=δYzFδYzC

其中:

  • δYzF 为 F 光畸变量

  • δYzC 为 C 光畸变量

推导过程

设畸变垂轴像差展开式为 δY=B1y3+B2y5+

对 F 光和 C 光分别有:

δYzF=B1Fy3+B2Fy5+

δYzC=B1Cy3+B2Cy5+

色畸变 Δyfc 的高阶分量:δYzFδYzC=(B1FB1C)y3+(B2FB2C)y5+

对比倍率色差展开式 Δyfc=A2y3+A3y5+,得 A2=B1FB1C

剩余倍率色差
当边缘视场 ym 处倍率色差为零时(Δyfc(ym)=0),在 y=0.58ym 处出现最大剩余倍率色差:

ΔYFC0.58=−0.38A2ym3

其值为边缘视场高级倍率色差分量 A2ym3−0.38 倍。

边缘色差校正 高级倍率色差

某透镜设计使 ym=10mm 处倍率色差为零,A2=2×10−5mm−2

计算 y=5.8mm 处的剩余倍率色差:

ΔYFC0.58=−0.38×2×10−5×(10)3=−0.0076mm

色畸变验证 高级倍率色差

实测某系统 F 光畸变 δYzF=0.1y3,C 光畸变 δYzC=0.08y3

则色畸变分量:A2y3=(0.10.08)y3=0.02y3

与倍率色差展开式中 y3 项系数一致。

剩余色差计算 高级倍率色差

某物镜 ym=12mmA2=3×10−5mm−2

若边缘色差校正为零,求 y=7mm 处的倍率色差。

答案

倍率色差函数:Δyfc=A1y+A2y3

边缘处 Δyfc(12)=0A1×12+3×10−5×123=0

解得 A1=−3×10−5×121728=−4.32×10−4mm−1

y=7mm 处:Δyfc=−4.32×10−4×7+3×10−5×343=−0.003024+0.01029=0.007266mm

最大剩余位置 高级倍率色差

证明当 Δyfc(ym)=0 时,ΔYFCy=3ym 处取极值。

答案

Δyfc=A1y+A2y3

Δyfc(ym)=0A1=A2ym2

代入函数:Δyfc=A2(y3ym2y)

求导:dyd(y3ym2y)=3y2ym2=0

解得 y=3ym0.577ym0.58ym

高级色差分析 高级倍率色差

某系统倍率色差实测数据:

y(mm)

2

4

6

8

Δyfc(μm)

0.8

3.2

10.8

25.6

拟合确定 A1A2 值。

答案

Δyfc=A1y+A2y3
代入数据:
y=22A1+8A2=0.8
y=44A1+64A2=3.2
解方程组:
×24A1+16A2=1.6
②: 4A1+64A2=3.2
② - ①: 48A2=1.6A2=481.6=0.0333
代入①: 2A1+8×0.0333=0.8A1=20.80.2664=0.2668
A10.267μm/mm,A20.0333μm/mm3

薄透镜的倍率色差

薄透镜倍率色差

对于薄透镜系统,倍率色差系数满足以下关系:

CII=CIiiz

系统总和公式为:

k=1NCII,k=k=1Nhkhz,kνkΦk

其中 N 为单透镜个数。

如果光阑位于透镜上(hz=0),则 CII=0,系统不产生倍率色差。

对于密接薄透镜组(透镜间无间隔),若系统已校正位置色差(CI=0),则倍率色差也同时得到校正(CII=0)。

对于具有间隔的两个或多个薄透镜组,只有对各个薄透镜组分别校正位置色差(每个 CI,k=0),才能同时校正系统的倍率色差。

其中:CI 是位置色差系数,i 是入射角,iz 是光阑相关角度,hk 是第 k 个透镜的光线高度,hz,k 是第 k 个透镜的光阑高度,Φk 是第 k 个透镜的光焦度(Φk=1/fk),νk 是第 k 个透镜的阿贝数。

推导过程

倍率色差 CII 源于色散导致的放大率差异。
从位置色差 CI 和光线角度关系出发:

CI=hk2νkΦk

倍率色差与光阑位置相关:

CII=hkhz,kνkΦk

由光线追迹,入射角 i 和光阑角度 iz 满足 iz/i=hz/h
结合位置色差定义:

CII=CIiiz

当光阑在透镜上时 hz=0,直接得 CII=0
对于密接透镜组,透镜间无间隔,hkhz,k 比例恒定。
CI=0,则 hk2Φk/νk=0,由于 hz,khk,有 hkhz,kΦk/νk=0
对于有间隔透镜组,间隔导致 hkhz,k 独立变化。
仅当每个透镜组 CI,k=0 时,CII,k=0 成立。

光阑位置影响 薄透镜倍率色差

一个薄凸透镜,焦距 f=50 mm,阿贝数 ν=55,光线高度 h=8 mm。

若光阑位于透镜上,hz=0,则倍率色差系数 CII=h0νΦ=0

系统无倍率色差。

密接双透镜校正 薄透镜倍率色差

两个密接薄透镜:透镜1焦距 f1=100 mm,ν1=60;透镜2焦距 f2=−100 mm,ν2=40

位置色差和 CI=h2(ν1Φ1+ν2Φ2)=h2(601/0.1+40−1/0.1)=0(已校正)。

由于密接,hz,1=hz,2=hz,倍率色差和 CII=hhz(ν1Φ1+ν2Φ2)=0

系统倍率色差同时校正。

单透镜计算 薄透镜倍率色差

一个薄凸透镜,焦距 f=80 mm,阿贝数 ν=50,光线高度 h=6 mm,光阑高度 hz=3 mm。

计算倍率色差系数 CII

答案

光焦度 Φ=1/f=1/0.08=12.5 D。

公式:CII=hhzνΦ

代入值:CII=6×3×5012.5

计算:6×3=18
12.5/50=0.25
CII=18×0.25=4.5

倍率色差系数为 4.5

光阑零影响 薄透镜倍率色差

同上一透镜,若光阑移至透镜上,hz=0

求倍率色差系数 CII

答案

公式:CII=hhzνΦ
hz=0
直接得 CII=h×0×νΦ=0
系统无倍率色差。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