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的头像

6.3轴上点的球差

6.3轴上点的球差

08-31
2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8
描述:10
例子:12
验证:28
字数:16493

6.3轴上点的球差

轴向球差和垂轴球差

球差的性质

齐明点和齐明透镜

08-31
2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8
描述:10
例子:12
验证:28
字数:16493

轴上点的球差

球差

轴向球差

轴向球差

球差是一种单色像差,仅与光学系统的孔径相关,导致轴上物点发出的宽光束经系统后不再会聚于一点。

对于轴上物点,近轴光线的理想像距l和像方孔径角u与入射高度h或物方孔径角U无关,而远轴光线的实际像距L和实际像方孔径角UhU变化。

image.png

轴向球差:定义为实际像点与理想像点的轴向偏差

δL=Ll

其中:L为实际像距,l为理想像距(近轴像距),h为入射高度,U为物方孔径角。由于光学系统的旋转对称性,球差计算只需考虑子午面内光轴一侧的不同入射高度光线。

推导过程

详情

基于光路追迹方程,实际像距L依赖于入射高度h。设物距l,透镜焦距f,近轴像距由高斯公式给出:

l=l+ffl

实际L可通过光线追迹计算:对于入射高度h,光线在透镜表面的入射角i满足sini=rhr为曲率半径),折射后角度i由斯涅尔定律nsini=nsini确定。最终Lh变化,导致δL=Ll。在二级近似下,δLh2

凸透镜球差计算 轴向球差

考虑凸透镜,焦距f=100 mm,物距l=−200 mm。

近轴像距l=−200+100100×(−200)=200 mm。

实际光线追迹得:当h=10 mm时L=60 mm;h=20 mm时L=40 mm。

轴向球差:δL10=60200=−140 mm;δL20=40200=−160 mm。

球差随h增大而增大。

球差成像影响 轴向球差

在摄影镜头中,球差导致点光源成像模糊。

例如,一个轴上点光源经系统后,不同h的光线聚焦于不同L位置,形成弥散斑而非点像。

最小弥散斑位于δL平均位置,可通过透镜设计优化减小。

基本球差计算 轴向球差

已知光学系统近轴像距l=50 mm,实际像距L=48 mm。求轴向球差δL

详情

δL=Ll=4850=−2 mm

球差公式应用 轴向球差

透镜球差近似为δL=kh2,系数k=−0.05 mm/mm²。入射高度h=15 mm,近轴像距l=60 mm。求实际像距L

详情

δL=kh2=−0.05×152=−11.25 mm
L=l+δL=6011.25=48.75 mm

球差对称性解释 轴向球差

为什么计算球差时只需考虑子午面内光轴一侧光线?

详情

系统具有旋转对称性,含轴截面光束结构相同。入射高度hh的光线相对光轴对称。计算一侧即可代表整体行为。

垂轴球差

垂轴球差

垂轴球差:由于球差的存在,在高斯像面上的像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形的弥散斑,弥散斑的半径用δT表示,称为垂轴球差。它与轴向球差δL的关系为:

δT=δLtanU

其中:

  • δL 是轴向球差,定义为实际像点位置L与高斯像点位置l之差,即δL=Ll

  • U 是光线在像空间的孔径角(以弧度为单位),约定角度顺时针为正。

  • δT 是垂轴球差,表示在高斯像面上的弥散斑半径(单位与长度一致)。

  • 高斯像面是理想成像平面,球差导致实际光线偏离此平面。

推导过程

详情

考虑一条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实际像点位置为L,高斯像点位置为l。轴向球差定义为δL=Ll。在像空间中,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为U。从几何关系看,垂轴偏差δT与轴向偏差δL和孔径角U相关:

δT=δLtanU

这是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tanU=δLδT,整理即得公式。此推导基于傍轴近似和光线追迹原理。

简单透镜垂轴计算 垂轴球差

假设一个凸透镜的焦距f=100 mm,像方孔径角U=0.1 rad。已知轴向球差δL=0.5 mm。计算垂轴球差δT
解:直接应用公式:

δT=δLtanU=0.5×tan(0.1)0.5×0.1003=0.05015 mm

弥散斑半径约为0.050 mm。

孔径角影响分析 垂轴球差

固定轴向球差δL=1 mm,比较不同孔径角U下的垂轴球差:

  • U=0.05 rad时:δT=1×tan(0.05)0.0500 mm

  • U=0.2 rad时:δT=1×tan(0.2)0.2027 mm

结论:孔径角增大,垂轴球差显著增加,弥散斑变大。

基本计算应用 垂轴球差

一个光学系统中,轴向球差δL=0.8 mm,孔径角U=0.15 rad。求垂轴球差δT

详情

使用公式:

δT=δLtanU

代入值:

δT=0.8×tan(0.15)

计算tan(0.15)0.1511

δT=0.8×0.1511=0.12088 mm

垂轴球差约为0.121 mm。

反向求解孔径角 垂轴球差

已知垂轴球差δT=0.06 mm,轴向球差δL=0.4 mm。求孔径角U

详情

从公式出发:

δT=δLtanU

整理得:

tanU=δLδT=0.40.06=0.15

因此:

U=arctan(0.15)0.1489 rad

孔径角约为0.149 rad。

实际系统分析 垂轴球差

一个望远镜物镜的焦距f=200 mm,高斯像点位置l=200 mm。实际像点位置L=198 mm,孔径角U=0.12 rad。计算垂轴球差δT

详情

先求轴向球差:

δL=Ll=198200=−2 mm

负号表示实际像点在高斯像点左侧。
再求垂轴球差:

δT=δLtanU=(−2)×tan(0.12)−2×0.1206=−0.2412 mm

负值表示弥散斑在光轴下方,半径0.241 mm。

比较不同透镜 垂轴球差

透镜A:δL=1.2 mm,U=0.1 rad
透镜B:δL=0.9 mm,U=0.15 rad
哪个透镜的垂轴球差更大?计算具体值。

详情

计算透镜A的δT

δTA=1.2×tan(0.1)1.2×0.1003=0.12036 mm

计算透镜B的δT

δTB=0.9×tan(0.15)0.9×0.1511=0.13599 mm

比较:δTB>δTA,因此透镜B的垂轴球差更大(0.136 mm vs 0.120 mm)。

球差

球差是轴上点像差,与视场无关,仅依赖于入射高度h1或孔径角U1

球差δL表示实际像点与理想像点的轴向偏差,定义为δL=Ll,其中L为实际像方截距,l为理想像方截距。

球差具有轴对称性,当h1U1变号时,δL不变;当h1U1为零时,像方截距 L等于lδL=0

因此,球差可表示为h1U1偶次幂级数

δL=A1h12+A2h14+A3h16+

δL=a1U12+a2U14+a3U16+

其中:

  • A1, A2, A3 为球差系数(A1为初级球差系数,A2为二级球差系数,A3为三级球差系数)。

  • a1, a2, a3 为基于孔径角的等效系数。

  • 初级球差(第一项)与孔径平方成正比,二级球差(第二项)与孔径四次方成正比,三级及以上称为高级球差。

  • 孔径较小时,初级球差主导;孔径较大时,高级球差显著增大。

单透镜初级球差计算 球差

考虑一个凸透镜,焦距f=100mm,孔径h1=5mm,物距l=−∞。已知初级球差系数A1=−0.001mm−1。计算初级球差δL

  • 根据级数δL=A1h12,代入A1=−0.001, h1=5

δL=(−0.001)×(5)2=−0.025mm

负值表示像点向透镜方向偏移。

球差对成像影响 球差

在摄影镜头中,孔径较大时球差导致像点弥散。设透镜f=50mmh1=10mmA1=−0.0005mm−1, A2=−0.00001mm−3。计算总球差:

  • δL=A1h12+A2h14=(−0.0005)×100+(−0.00001)×10000=−0.050.1=−0.15mm
    弥散斑直径正比于δL,导致图像模糊,中心光能集中,边缘分散。

球差随孔径变化 球差

一个透镜A1=−0.0002mm−1, A2=−0.000005mm−3。当h1=3mmh1=8mm时,分别计算初级球差和总球差,并分析比例。

详情

详情

对于h1=3mm

  • 初级球差δL=A1h12=(−0.0002)×9=−0.0018mm

  • 总球差δL=A1h12+A2h14=−0.0018+(−0.000005)×81=−0.00180.000405=−0.002205mm

  • 高级球差占比δLA2h14=0.0022050.00040518.4%

对于h1=8mm

  • δL=(−0.0002)×64=−0.0128mm

  • δL=−0.0128+(−0.000005)×4096=−0.01280.02048=−0.03328mm

  • 高级球差占比0.033280.0204861.5%孔径增大时,高级球差占比显著增加。

光学系统的球差

球差分布式:光学系统的球差由各折射面贡献之和构成。对于k个面组成的系统,球差分布式为:

δL=2nkuksinUk1i=1kS

其中:

  • nk 为像方折射率。

  • uk 为像方孔径角。

  • Uk 为实际像方孔径角。

  • S 为系统球差系数,S 为单面球差分布系数:

S=cos21(IU)cos21(I+U)cos21(I+I)niLsinU(sinIsinI)(sinIsinU)

其中ni为入射折射率,L为物方截距,U为物方孔径角,I为入射角,I为折射角。

初级球差分布式:在近轴区域(角度小),初级球差可近似为:

δL()=2nkuk′21i=1kSI

其中SI为单面初级球差分布系数:

SI=luni(ii)(iu)

其中l为物距,u为物方孔径角,n为折射率,i为近轴入射角,i为近轴折射角。初级球差与高级球差分量可通过实际球差和初级球差计算得出。

推导过程

详情

球差分布式推导基于光线追迹和塞德尔像差理论。从单个折射面的球差贡献出发,考虑斯涅尔定律nsinI=nsinI,在近轴近似下,sinθθcosθ1。初级球差系数SI由近轴光路计算导出:

  • 近轴入射角i=(lr)u/r,折射角i=ni/n

  • 代入SI=luni(ii)(iu),简化后得分布系数。
    系统球差为各面SI之和,加权像方参数,得δL()
    实际球差分布式S由精确角度计算,适用于大孔径。

球差系数计算 光学系统的球差

一个光学系统由两个面组成,第一面SI(1)=0.02mm2,第二面SI(2)=0.03mm2,像方折射率nk=1.0,像方孔径角uk=0.1。求系统初级球差δL()

详情

根据初级球差分布式:

δL()=2nkuk′21SI

代入SI=SI(1)+SI(2)=0.02+0.03=0.05mm2, nk=1.0, uk=0.1

δL()=2×1.0×(0.1)21×0.05=2×0.011×0.05=0.021×0.05=−50×0.05=−2.5mm

负值表示像点前移。

初级球差分布推导 光学系统的球差

求单面初级球差系数SI=luni(ii)(iu),假设物距l=−200mmu=−0.05n=1.0n=1.5,曲率半径r=50mm。计算SI

详情

先求近轴入射角i和折射角i

  • i=rlru=50−20050×(−0.05)=50−250×(−0.05)=−5×(−0.05)=0.25

  • i=nni=1.51.0×0.25=32×0.250.1667代入SI=luni(ii)(iu)

  • l=−200, u=−0.05, n=1.0, i=0.25, ii=0.250.1667=0.0833, iu=0.1667(−0.05)=0.2167

  • SI=(−200)×(−0.05)×1.0×0.25×0.0833×0.2167(10)×0.25×0.0833×0.2167

  • 计算:10×0.25=2.5, 2.5×0.08330.20825, 0.20825×0.21670.0451mm2

系统球差求解 光学系统的球差

一个三面系统,各面SI值:面1 SI(1)=0.015mm2,面2 SI(2)=0.025mm2,面3 SI(3)=0.01mm2nk=1.0, uk=0.08。计算初级球差。若实际球差δL=−1.2mm,求高级球差分量。

详情

初级球差:

δL()=2×1.0×(0.08)21×(0.015+0.025+0.01)=2×0.00641×0.05=0.01281×0.05−78.125×0.05=−3.90625mm

高级球差分量由δL=δL()+δL()

  • δL()=δLδL()=−1.2(−3.90625)=2.70625mm正值表示高级球差导致像点后移。

球差的性质

球差的性质
  1. 球差是入射高度 h 或孔径角 U 的函数,且是偶函数,具有轴对称性。

  2. 球差与视场 ω 无关,因为它只影响轴上点

  3. 单正透镜(凸透镜)产生负球差,单负透镜(凹透镜)产生正球差

  4. 存在特殊共轴位置(如齐明点)无球差。

其中:δL 表示球差,h 是入射高度,U 是孔径角,ω 是视场角。

推导过程

详情

球差可通过光路追迹推导。对于球面折射,光线追迹公式为:

nsinI=nsinI

其中 II 是入射角和折射角。球差定义为:

δL=Ll

L 是实际像距,l 是近轴像距。通过泰勒展开,球差近似为:

δL2fh2k

k 是透镜形状因子,f 是像方焦距。

球差偶函数证明 球差的性质

证明球差 δL 是入射高度 h 的偶函数。

详情

球差公式展开为 δL=a1h2+a2h4+ai 是常数)。
代入 h

δL(−h)=a1(−h)2+a2(−h)4+\dots=a1h2+a2h4+=δL(h)

因此 δL 是偶函数。

校正和消除

球差的校正

球差是轴上点发出的不同孔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方交于不同位置而产生的像差。单正透镜边缘光线的偏向角大于近轴光线,产生负球差(δL<0);单负透镜边缘光线偏向角更大但方向相反,产生正球差(δL>0)。

正负透镜组合可补偿球差。

球差是孔径 h 的偶次方函数,只能使特定孔径带(如 h=hm)的球差为零。

通过调整透镜参数使初级球差系数 A1 与高级球差系数 A2 符号相反,可实现边缘带(h=hm)球差校正:

δLm=A1hm2+A2hm4=0

解得 A1=A2hm2。代入球差公式:

δL=A2h2(h2hm2)

其中hm 是光线在透镜上投射的最大高度

最大剩余球差

δL=A2h2(h2hm2)

求极值点:dhd(δL)=A2[2h(h2hm2)+h22h]=A2(4h32hhm2)

令导数为零:4h32hhm2=02h(2h2hm2)=0

解得 h=0(无效解)或 h=2hm0.707hm球差极大值对应的入射高度)。

代入原式得球差极大值

δL0.707=A2(2hm)2[(2hm)2hm2]=A2(2hm2)(2hm2hm2)=A2(2hm2)(2hm2)=4A2hm4

δLmax=δL0.707=4A2hm4

上式表明,对于仅含初级和二级球差的光学系统,当边缘带的球差为零时,在0.707带有最大的剩余球差,其值是边缘带高级球差的−1/4,如图 a 所示。

image.png

组合透镜补偿 球差的校正

正透镜(f1=50 mm)与负透镜(f2=−100 mm)组合,间距 d=10 mm。

调整曲率使 A1=−0.002 mm−1, A2=0.00001 mm−3

hm=15 mm 时:

δLm=(−0.002)(225)+(0.00001)(50625)=−0.45+0.50625=0.05625=0

优化后 A1=−0.00225 mm−1,则 δLm=(−0.00225)(225)+(0.00001)(50625)=−0.50625+0.50625=0,实现边缘带校正。

初级球差曲线和球差曲线 球差的校正

(h/hm)2 为纵坐标,球差 δL=A1hm2y+A2hm4y2y=(h/hm)2)。说明初级球差为直线且与球差曲线相切于原点。

详情

详情

初级球差部分:δLprimary=A1hm2y,是斜率为 A1hm2 的直线。
总球差:δL=A1hm2y+A2hm4y2
在原点 y=0

  • δL=0

  • 导数 dyd(δL)=A1hm2+2A2hm4y,在 y=0 时为 A1hm2初级球差导数 dyd(δLprimary)=A1hm2,相同。故两曲线在原点相切。

    image.png

剩余球差计算 球差的校正

系统参数:A1=−0.002 mm−1, A2=0.000005 mm−3, hm=20 mm。边缘带球差已校正为零。求 h=0.707hm14.14 mm 处的剩余球差。

详情

δL0.707=4A2hm4

δL0.707=4(0.000005)(20)4=40.000005160000=40.8=−0.2 mm

验证:A1=A2hm2=−(0.000005)(400)=−0.002 mm−1(与给定一致)。代入公式:

δL=(0.000005)h2(h2400)

h=14.14 mm:

δL=(0.000005)(200)((200)400)=(0.001)(−200)=−0.2 mm
系数关系推导 球差的校正

推导当边缘带球差 δLm=0 时,A1A2 的关系及剩余球差表达式。

详情

δLm=A1hm2+A2hm4=0

A1hm2=A2hm4A1=A2hm2

代入一般公式:

δL=(−A2hm2)h2+A2h4=A2h2(h2hm2)

δL 最大值:

dhd(δL)=A2[2h(h2hm2)+h22h]=A2(4h32hhm2)

令导数为零:

4h32hhm2=0h2(2h2hm2)=0

解得 h=2hm(舍去 h=0)。代入:

δLmax=A2(2hm2)(2hm2hm2)=A2(2hm2)(2hm2)=4A2hm4
单透镜球差分析 球差的校正

单正透镜 f=80 mm, n=1.7,仅含初级和二级球差(A1=−0.0015 mm−1, A2=0.000002 mm−3)。若对 hm=15 mm 校正球差,求 h=10 mm 处的剩余球差。

详情

校正要求 δLm=0,但给定系数不满足 A1=A2hm2

A1hm2+A2hm4=(−0.0015)(225)+(0.000002)(50625)=−0.3375+0.10125=−0.23625=0

需调整系数。设校正后 A1=A2hm2=−(0.000002)(225)=−0.00045 mm−1。则:

δL=(0.000002)h2(h2225)

h=10 mm:

δL=(0.000002)(100)(100225)=(0.0002)(−125)=−0.025 mm

齐明点

齐明点

齐明点:在单个折射球面中,存在特殊的共轭点对,无论孔径角大小或光线高度如何,均不产生球差。

主要有三对:

  1. 物点和像点位于球面顶点时,L=0L=0,不产生球差垂轴放大倍率 β=1

  2. 物点和像点均位于球面曲率中心时,L=rL=r,入射角 I=0,折射角 I=0,垂轴放大倍率 β=nn

  3. sinI=sinU,即入射孔径角等于出射角时,可得nL=nL

    物点满足

    L=n(n+n)r

    像点满足

    L=n(n+n)r

    由上式所确定的共轭点,不管孔径角U多大,均不产生球差

    垂轴放大倍率

    β=(nn)2

其中:L 为物距(物方空间距离),L 为像距(像方空间距离),r 为球面曲率半径(凸面为正,凹面为负),n 为物方折射率,n 为像方折射率,U 为孔径角(光线与光轴夹角,顺时针为正),I 为入射角,I 为折射角,β 为垂轴放大倍率。

推导过程:

详情

sinIsinU=0 出发:
根据折射定律 sinI=nnsinI,及几何关系 sinI=r(Lr)sinU

sinI=sinUnrn(Lr)sinU=sinU

假设 sinU=0,两边除以 sinU

nrn(Lr)=1n(Lr)=nrnL=(n+n)rL=n(n+n)r

LL=r(1+sinUsinI)

空气-玻璃界面位置 齐明点

考虑折射球面:物方空气 n=1.0,像方玻璃 n=1.5r=100 mm(凸面)。计算第3对齐明点物距和像距。

物距 L=1.0(1.0+1.5)×100=250 mm。

像距 L=1.5(1.0+1.5)×100=1.5250166.67 mm。

放大倍率 β=(1.51.0)2=2.2510.444

水-空气凹面应用 齐明点

考虑折射球面:物方水 n=1.33,像方空气 n=1.0r=−50 mm(凹面)。计算第3对齐明点物距。

物距 L=1.33(1.33+1.0)×(−50)=1.332.33×(−50)−87.59 mm。

负号表示物点位于球面左侧(逆光线方向)。

给定参数求物距 齐明点

已知折射球面:n=1.0n=1.6r=80 mm。求第三对齐明点的物距 L

详情

答案:
使用公式 L=n(n+n)r
代入值:L=1.0(1.0+1.6)×80=12.6×80=208 mm。
物距为 208 mm。

齐明点应用设计 齐明点

设计一个齐明透镜的前表面,要求物方为空气(n=1.0),像方为玻璃(n=1.5),曲率半径 r=20,mm。计算当物点位于第三种齐明点时,像距 L 和孔径角 U 的关系(假设 U=10)。

详情

首先,计算物距:

L=n(n+n)r=1.0(1.0+1.5)×20=50,mm

像距:

L=n(n+n)r=1.5(1.0+1.5)×2033.333,mm

由条件 I=U,给定 U=10,则 I=10

验证无球差:入射角 I 可由几何关系计算,但在此点下,任何 U 均不产生球差。
答案:L33.333,mmI=U=10

球差避免原理 齐明点

解释为什么在齐明点处不产生球差,基于球差分布式和光线追迹原理。

详情

球差分布式表明,球差源于入射角 I 和折射角 I 的差异导致光线不交于同一点。在齐明点:

  • 顶点点(L=0,L=0):光线垂直入射,I=I=0,无偏差。

  • 曲率中心点(L=r,L=r):法线通过中心,I=I=0,光线沿法线无折射。

  • 第三种点(I=U):由推导,sinIsinU=0,确保所有孔径光线均精确会聚,消除球差。
    因此,这些点满足无球差条件。

齐明透镜

齐明透镜

齐明透镜:由两个齐明折射面组成的透镜,用于消除球差和彗差。

齐明透镜1

当物点位于第一个折射面的曲率中心时,满足特定几何和光学条件。

image.png

  • 第一个折射面:物距L1等于曲率半径r1,即L1=r1,像距L1=r1,横向放大率β1=n2n1=n1

  • 透镜厚度d,第二个折射面的物距L2=L1d=r1d

  • 第二个折射面为齐明面:
    曲率半径

    r2=n+1nL2

    像距

    L2=nL2

    放大率

    β2=n2
  • 总放大率β=β1β2=n

  • 光束孔径角关系:出射角U3与入射角U1满足

    sinU3=βsinU1=nsinU1
  • 若系统包含k个齐明透镜,则出射角

    sinU2k+1=nksinU1

其中:n为透镜材料折射率(假设透镜在空气中,n1=1n2=nn3=1),r1为第一个面曲率半径,d为透镜厚度,U1为入射光束孔径角,U3为出射光束孔径角。角度约定: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推导过程

详情

齐明透镜基于折射面的齐明点条件。

对于第一个折射面,物点位于曲率中心,无球差,放大率β1=n2n1=n1

透镜厚度d导致第二个面物距L2=L1d=r1d

第二个面设为齐明面,其齐明点公式为L=n(n+n)rL=n(n+n)r,其中n=n2n=n3=1

代入得曲率半径r2=n+1nL2,像距L2=nL2

放大率β2=(n3n2)2=n2(基于正弦条件)。

总放大率β=β1β2=n1×n2=n

光束角度:由β=sinU3sinU1(近轴近似),得sinU3=βsinU1=nsinU1

多个齐明透镜 齐明透镜1

三个齐明镜(k=3),n=1.5,则sinU7=1.53sinU1=3.375sinU1

U1=30sinU1=0.5sinU70.148U78.53,孔径角显著减小。

齐明透镜设计 齐明透镜1

一个齐明透镜由两个球面组成:第一球面 r1=100 mm,n1=1.0(空气),n1=1.5(玻璃),物点位于无穷远。设计第二球面曲率半径 r2,使第二球面的物点位于其齐明点,且整个系统无球差。

详情

详情

答案:
第一球面物在无穷远,L1=,像距 L1 由近轴公式计算:

L1=n1n1n1r1=1.51.01.5×100=0.5150=300 mm

此像点作为第二球面的物点,故 L2=L1=300 mm。
第二球面:物方 n2=n1=1.5(玻璃),像方 n2=1.0(空气),需使 L2 为齐明物点:

L2=n2(n2+n2)r2

代入 L2=300n2=1.5n2=1.0

300=1.5(1.5+1.0)r2=1.52.5r2=35r2

解得:

r2=300×53=180 mm

因此,第二球面曲率半径为 180 mm(凸面)。

单透镜放大率计算 齐明透镜1

给定一个齐明透镜,第一个面曲率半径r1=100 mm,透镜厚度d=10 mm,折射率n=1.6,计算该齐明透镜的总放大率β和出射孔径角U3(假设入射孔径角U1=20)。

详情

总放大率β=n=1.6
sinU1=sin200.3420
sinU3=βsinU1=1.60.34200.21375
U3sin−1(0.21375)12.34

厚度影响分析 齐明透镜1

r1=80 mm,n=1.5U1=25,比较d=5 mm和d=15 mm时第二个面曲率半径r2和像距L2

详情

先计算L2=r1d
d=5 mm:L2=805=75 mm,r2=n+1nL2=1.5+11.5×75=2.5112.5=45 mm,L2=nL2=1.5×75=112.5 mm。
d=15 mm:L2=8015=65 mm,r2=2.51.5×65=2.597.5=39 mm,L2=1.5×65=97.5 mm。
厚度增加,r2L2减小。

折射率变化效应 齐明透镜1

假设r1=120 mm,d=8 mm,U1=15,计算当n=1.4n=1.8时的sinU3,并分析折射率对孔径角的影响。

详情

sinU1=sin150.2588

n=1.4sinU3=1.40.25880.1849

n=1.8sinU3=1.80.25880.1438

折射率增大,sinU3减小,孔径角绝对值减小(光束更会聚)。

多镜系统孔径角 齐明透镜1

系统有两个齐明透镜,每个n=1.5U1=30,计算最终出射角sinU5

详情

第一个透镜:sinU3=nsinU1=1.5sin30=1.50.50.3333

第二个透镜入射角U3对应sinU30.3333,放大率β=n=1.5,故sinU5=nsinU3=1.50.33330.2222

或直接sinU5=n2sinU1=2.250.50.2222
U5sin−1(0.2222)12.84

齐明透镜2

物点同第一个折射面的顶点重合,即L=L=0β1=+1。第一个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是任意的,通常为平面,第二个表面满足齐明条件,当透镜厚度为d时,有下列关系

image.png

  • 像距

    L2=n3n2L2=nd(假设 n3=1)
  • 第二面曲率半径

    r2=n2+n3n2L2=n+1nd
  • 放大率

    β2=(n3n2)2=n2
  • 总放大率

    β=β1β2=n2
  • 出射角

    sinU3=βsinU1=n2sinU1

其中:L2第二个折射面的物距(负值表示物在表面左侧)。L2第二个折射面的像距。r2第二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n2透镜材料折射率。n3像空间介质折射率(通常为1,空气)。n相对折射率,n=n2/n3β1第一个折射面放大率,此处为+1。β2第二个折射面放大率。β系统总放大率。U1入射光线与光轴夹角。U3出射光线与光轴夹角。d透镜厚度。

推导过程

详情

齐明条件基于阿贝正弦条件(β=sinU3sinU1)和球差消除。

第一个折射面物点位于顶点:L=0L=0β1=+1(无放大)。

物距L2=d(物在第一个表面顶点,距离第二个表面d,方向为负)。

应用折射定律:齐明点满足L2=n3n2L2r2=n2+n3n2L2

放大率β2=(n3n2)2来自正弦条件。

总放大率β=β1β2=n2

角度关系sinU3=βsinU1

物点顶点计算 齐明透镜2

给定:透镜厚度d=10 mm,折射率n=1.5,入射角U1=30
计算:
L2=d=−10 mm
L2=nd=−1.5×10=−15 mm
r2=n+1nd=1.5+11.5×10=−6 mm
β2=n2=(1.5)2=2.25
β=n2=2.25
sinU3=n2sinU1=(1.5)2sin30=2.250.50.2222U3arcsin(0.2222)12.84

不同参数示例 齐明透镜2

给定:d=5 mm,n=1.6U1=45
计算:
L2=d=−5 mm
L2=nd=−1.6×5=−8 mm
r2=n+1nd=1.6+11.6×5−3.077 mm
β2=n2=(1.6)2=2.56
β=2.56
sinU3=n2sin45=2.562/22.560.70710.2762U3arcsin(0.2762)16.02

曲率半径求解 齐明透镜2

问题:透镜厚度d=8 mm,折射率n=1.7,求r2

详情

r2=n+1nd=1.7+11.7×8=2.713.6−5.037 mm。

放大率计算 齐明透镜2

问题:折射率n=1.8,求β

详情

β=n2=(1.8)2=3.24

出射角度问题 齐明透镜2

问题:U1=60n=1.5,求U3

详情

sinU3=n2sinU1=(1.5)2sin60=2.253/22.250.86600.3849
U3=arcsin(0.3849)22.62

综合设计应用 齐明透镜2

问题:设计透镜,d=6 mm,n=1.6U1=30,求r2L2βU3

详情

L2=d=−6 mm。
L2=nd=−1.6×6=−9.6 mm。
r2=n+1nd=1.6+11.6×6=2.69.6−3.692 mm。
β=n2=(1.6)2=2.56
sinU3=βsinU1=2.56sin30=2.560.50.1953
U3=arcsin(0.1953)11.26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