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的头像

7.4望远镜系统

7.4望远镜系统

08-31
4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8
描述:9
例子:10
验证:18
字数:9383

7.4望远镜系统

望远镜系统的视觉放大率、分辨率、有效放大率、工作放大率;

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视场

08-31
4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Yu的头像
Yu
粉丝:23
主题:8
描述:9
例子:10
验证:18
字数:9383

望远镜系统

望远系统

无焦系统

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组合系统后出射光线仍然平行于光轴。组合系统的焦点在无限远处,主面也在无限远处。由组合焦距公式,并代入这里的d=f1+f2Φ=0

image.png

望远系统

当无焦系统f1>f2时,系统通常亦称为望远系统。

垂轴放大率

β=yy=f1f2

即望远系统的垂轴放大率与物体所处位置无关。

详情

详情

粗的入射光束(光束的粗细可由2∣h1表示)经组合系统后成为较细的出射光束(2∣h2)。如果将这条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看成是位于有限距物体轴外物点上发出的一条光线,即设有限距物体的物高 y=h1,那么相应的出射光线就一定经过对应的像点,则它经过望远系统后所成的像高 y=h2

角放大率

γ=β1=f2f1

其物理解释就是如果一平行光束以与光轴夹角为ω的方向入射,则出射光束是与光轴夹角为ω的平行光束,且tanωtanω=f2f1

望远镜系统的视觉放大率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定义为像方视场角正切与物方视场角正切之比,即

Γ=tanωtanω=γ=β1=fefo

其中,ω 是物方视场角,ω 是像方视场角。fo 是物镜的焦距,fe 是目镜的焦距。

视觉放大率还与入瞳直径 D 和出瞳直径 D 相关:

Γ=fefo=DD

视觉放大率与物体的位置无关,仅取决于望远镜系统的结构参数欲增大视觉放大率,必须增大物镜的焦距或减少目镜的焦距,但目镜的焦距不得小于 6mm,使得望远系统保持一定的出瞳距,以避免眼睛睫毛与目镜的表面相碰。。

放大率的正负决定了像的方向:若 Γ>0,像是正立的;若 Γ<0,像是倒立的。

推导过程
  1. 在望远镜中,物镜将无穷远物体成像在焦平面上,目镜再将此像放大成像至无限远。

    物方视场角 ω 对应物镜焦平面上的像高,像方视场角 ω 对应目镜的视场。由几何关系,tanω=fohtanω=feh,其中 h 是像高。因此,

    Γ=tanωtanω=fohfeh=fefo

    由于望远镜中物镜和目镜的配置,通常有负号表示倒像,所以 Γ=fefo
    由光瞳关系,入瞳直径 D 和出瞳直径 D 满足 βp=DD,其中 βp 是光瞳垂轴放大率。视觉放大率 Γ=βp1=DD

  2. 由于目镜口径的限制,其最大视场角处的渐晕系数为 50%,最大视场处的主光线刚通过目镜上边缘,而从下边缘光线到主光线的半口径的光束被目镜遮拦,目镜框起到了渐晕光栏的作用。由图Γ=f0/fe=D/D

    image.png

放大率计算示例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一个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 200 mm,目镜焦距为 20 mm。计算视觉放大率。
根据公式,

Γ=fefo=20200=−10

放大率为 -10,表示像是倒立的。

放大率与像方向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如果一个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为正,像是正立的;为负,像是倒立的。

例如,伽利略望远镜通常有正放大率,像是正立的;开普勒望远镜有负放大率,像是倒立的。

计算放大率问题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一个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 150 mm,目镜焦距为 25 mm。求视觉放大率。

答案

根据公式,

Γ=fefo=25150=−6

视觉放大率为 -6。

入瞳出瞳关系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已知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为 -8,入瞳直径为 40 mm。求出瞳直径。

答案

根据公式 Γ=DD

−8=D40

解得 D=840=5 mm。
出瞳直径为 5 mm。

放大率正负判断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一个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 100 mm,目镜焦距为 -20 mm(凹透镜)。求视觉放大率并判断像的方向。

答案

根据公式,

Γ=fefo=−20100=5

放大率为 5 > 0,像是正立的。

结构参数影响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解释为什么增大物镜焦距或减小目镜焦距可以增大视觉放大率。

答案

从公式 Γ=fefo 可知,视觉放大率与物镜焦距成正比,与目镜焦距成反比。因此,增大 fo 或减小 fe 都会使 ∣Γ∣ 增大。但目镜焦距不能太小,以避免出瞳距过小。

典型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

由两个正透镜组组成的无焦光学系统,物镜焦距f1大于目镜焦距f2,满足f1>f2

因此开普勒望远系统成倒像。为使经系统形成的倒像转变成正立的像,需加入一个透镜或棱镜转像系统。因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形成一实像,故可在中间像的位置放置一分划板,用作瞄准或测量。

image.png

机械筒长L为两焦距之和:

L=f1+f2

其中:

  • f1:物镜像方焦距(正值)

  • f2:目镜像方焦距(正值)

  • L:机械筒长(物镜与目镜间距)

image.png

孔径光阑:物镜框作为系统孔径光阑,限制成像光束孔径角。

视场光阑:置于物镜像方焦平面处的分划板,限制视场范围。

渐晕光阑:目镜框往往作为渐晕光阑,其尺寸De决定轴外点渐晕系数K

K=1Deδ

其中δ为轴外光束偏移量。

军用望远镜

军用望远镜的转像系统是由两个垂直放置的D-180 棱镜(即保罗棱镜)组成的。

image.png

伽利略望远镜

正透镜组(物镜)负透镜组(目镜)组成的无焦光学系统。

其视觉放大率大于 1,形成正立的像,不需加转像系统,但无法安装分划板,应用较少,可应用于观剧,倒置伽利略望远镜可用于门镜。

image.png

对无限远物体成像时,形成正立虚像,无一次实像面。

机械筒长:为物镜和目镜焦距绝对值之差,即 L=fofe,机械尺寸较小。

角放大率公式为:

Γ=fefo

Γ>0 表示正立像。

image.png

人眼瞳孔:通常为孔径光阑,同时也是望远镜的出瞳

物镜框:通常为视场光阑,同时也是望远镜的入窗

由于视场光阑不与物面或像面重合,大视场下存在渐晕现象。

其中:

  • fo — 物镜像方焦距(正值)

  • fe — 目镜像方焦距(负值)

  • L — 机械筒长

  • Γ — 角放大率

分辨率

望远系统分辨率

极限分辨角:望远镜分辨相邻两物点最小角距离的度量,由衍射理论决定。

φ=f0a=nsinuf00.61λ

瑞利判断下:

φ=D140′′

道威判断下:

φ=D120′′

有效放大率:满足人眼分辨率要求的最小视觉放大率:

Γ=2.3D

该值保证衍射分辨角经放大后恰等于人眼极限分辨角60''。

其中:Γ为视觉放大率,D为入射光瞳直径(单位:mm)。λ=0.000555mm为可见光中心波长,′′表示角秒(1°=3600'')。

推导过程
  1. 基于夫琅禾费衍射最小分辨角公式:

    a=nsinu0.61λ

    望远镜像空间n=1sinutanu=f0D/2=2f0D

    艾里斑半径a是一个在像平面上的线性尺寸(长度单位),而极限分辨角φ是一个角度量(弧度单位)。在光学系统中,物空间的角度与像平面上的线性尺寸通过焦距f0相关联。具体来说,对于小角度,角度θ近似等于线性尺寸s除以焦距f,即θfs。因此,将艾里斑的线性半径a除以物镜像方焦距f0,就得到了对应的角半径φ,这代表了在物空间中两个点源可分辨的最小角度。

    φ=f0a=D/20.61λ=D1.22λ

    λ=0.000555mm,1弧度=206265'':

    φ=D1.22×0.000555×206265D140′′
  2. 人眼分辨率约束:φΓ=60′′

    联立得:Γ=φ60′′=140′′/D60′′=2.33D2.3D

口径与分辨角 望远系统分辨率

某天文望远镜D=200mm,按瑞利判断:

φ=200140′′=0.7′′

该值表示可分辨月球上相距约130米的两个陨石坑(地月距离3.84×105km)。

有效放大率计算 望远系统分辨率

双筒望远镜D=50mm,有效放大率:

Γ=2.35021.7×

选择20×目镜可满足分辨需求,但采用40×目镜不会增加细节。

道威判断应用 望远系统分辨率

某航海望远镜D=80mm,按道威判断求极限分辨角。

答案
φ=D120′′=80120=1.5′′
分辨角验证 望远系统分辨率

望远镜实测最小分辨角2′′,入射光瞳直径D=70mm,问是否符合瑞利判断?

答案

理论分辨角:

φ理论=70140′′=2′′

实测值2′′φ理论,符合瑞利判断。

综合应用 望远系统分辨率

某望远镜参数:D=150mm,f0=1800mm,采用fe=15mm目镜。

  1. 计算实际放大率

  2. 验证是否满足有效放大率

  3. 求可分辨1km外最小物距

答案
  1. 实际放大率:

Γ=fef0=151800=120×
  1. 有效放大率下限:

Γmin=2.315065.2×

120×>65.2×,满足要求。
3. 极限分辨角(瑞利):

φ=150140′′0.933′′

1km处最小分辨距离:

δ=1000×tan(0.933′′)1000×2062650.9334.52 mm

工作放大率

工作放大率

工作放大率
在望远镜设计中,为了减少眼睛在分辨极限条件(60)下观察物像时的疲劳,视觉放大率通常取为最小分辨放大率(Γ=2.3D)的2~3倍,称为工作放大率。

Γ=2.3D可求得

  1. 观察仪器的精度要求则是其分辨角

    φ=Γ60′′
  2. 瞄准仪器的精度要求则是其瞄准误差Δφ,它与瞄准方式有关。

    • 使用压线瞄准,则有

      Δφ=Γ60′′
    • 使用双线或叉线瞄准,则有

      Δφ=Γ10

最小分辨放大率

Γmin=φ60′′

工作放大率Γwork=k×Γmink通常取2~3。

当取k=2.3时,工作放大率简化为

Γwork=D

其中:Γwork是工作放大率,Γmin是最小分辨放大率,φ是望远镜的分辨角(单位:角秒),D是物镜直径(单位:毫米),k 是放大倍数因子。

推导过程

最小分辨放大率 Γmin=φ60′′

望远镜的分辨角 φ=D140′′(基于瑞利判据近似)。

因此,Γmin=140′′/D60′′=14060D=73D0.4286D

工作放大率 Γwork=k×Γmin

k=2.3 时,Γwork=2.3×0.4286DD

Γwork=D

计算实例 工作放大率

给定物镜直径 D=50 mm,求工作放大率当 k=2.3
解:Γwork=D=50

k值变化影响 工作放大率

如果最小分辨放大率 Γmin=20,求工作放大率当 k=2.5
解:Γwork=k×Γmin=2.5×20=50

基本公式应用 工作放大率

望远镜物镜直径 D=60 mm,求工作放大率当 k=2.3

答案

Γwork=D=60

简化条件验证 工作放大率

证明当 k=2.3 时,Γwork=D,假设 Γmin=2.3D

答案

工作放大率 Γwork=k×Γmin=2.3×2.3D=D

实际设计计算 工作放大率

设计望远镜,物镜直径 D=80 mm,工作放大率取最小分辨放大率的2.5倍。求工作放大率。

答案

最小分辨放大率 Γmin=2.3D=2.38034.7826
工作放大率 Γwork=2.5×34.782686.9565

疲劳原因分析 工作放大率

解释为什么工作放大率需大于最小分辨放大率。

答案

眼睛在分辨极限(60′′)下观察会疲劳,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
工作放大率增加使像视角增大,降低分辨难度,从而减少疲劳。

视场

开普勒望远镜的视场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image.png

开普勒望远镜中,物方视场角ω定义为光线从无限远物体进入系统时,与光轴的最大夹角,满足公式:

tanω=f0y

其中:y是视场光阑半径(即分划板半径),f0是物镜的像方焦距,ω是物方半视场角。视场2ω一般不超过15,以避免渐晕和像差。

物镜框作为孔径光阑和入瞳,目镜框是渐晕光阑,允许50%渐晕;出瞳位于目镜外侧,与人眼重合。分划板置于物镜后焦平面,作为视场光阑。

人眼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察时,必须使眼瞳位于系统的出瞳处,才能观察到望远镜的全视场。

推导过程

在开普勒望远镜中,分划板位于物镜的像方焦平面。

对于无限远物体,光线平行于光轴进入物镜,聚焦在焦平面。

视场光阑半径y定义了成像范围,从物镜中心看,y对应物方半视场角ω

几何关系给出tanω=邻边对边=f0y

其中f0是物镜焦距,确保全视场观察需使眼瞳位于出瞳处。

计算视场角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假设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焦距f0=200mm,分划板半径y=10mm

求物方半视场角ω

解:tanω=f0y=20010=0.05ω=arctan(0.05)2.86

因此视场2ω5.72,小于15,符合限制。

视场限制分析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若要求视场2ω=12,则ω=6tanω0.1051

给定f0=150mm,求分划板半径y

解:y=f0tanω=150×0.105115.765mm

此值需小于目镜直径以避免严重渐晕,典型目镜直径约20mm

基本公式应用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一个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焦距f0=180mm,分划板半径y=15mm
计算物方半视场角ω和全视场2ω

答案

解:tanω=f0y=18015=1210.0833
ω=arctan(0.0833)4.76
2ω9.52,小于15,符合要求。

求分划板尺寸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设计要求开普勒望远镜视场2ω=10,物镜焦距f0=250mm

确定分划板半径y的最小值。

答案

解:半视场角ω=5tanω=tan(5)0.0875

y=f0tanω=250×0.0875=21.875mm

需确保y小于物镜直径,典型值约30mm

渐晕影响计算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开普勒望远镜中,目镜框是渐晕光阑,直径De=25mm,物镜焦距f0=200mm
求渐晕开始时(50%渐晕)的视场角ω

答案

解:渐晕光阑直径对应最大无渐晕视场。

半视场角满足tanω=f0De/2=20012.5=0.0625

ω=arctan(0.0625)3.58

2ω7.16,小于15,渐晕可控。

综合放大率关联 开普勒望远镜视场角

开普勒望远镜放大率Γ=8×,物镜焦距f0=160mm,目镜焦距fe=20mm,分划板半径y=12mm
计算物方视场角2ω和像方视场角2ω

答案

解:物方半视场角ωtanω=f0y=16012=0.075
ω=arctan(0.075)4.292ω8.58

像方视场角:角放大率Γ=tanωtanω,所以tanω=Γtanω=8×0.075=0.6

ω=arctan(0.6)30.962ω61.92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在伽利略望远镜中,人眼瞳孔作为孔径光阑和出瞳,物镜框作为视场光阑和入射窗。

由于视场光阑不与物面重合,系统存在渐晕现象。

视场角ω定义为光线与光轴的夹角,其计算依赖于视觉放大率Γ、机械筒长L和光阑位置。

50%渐晕时的视场角公式:

tanω=2lzD

最大视场角(K=0)公式:

tanωmax=2Γ(L+Γlz2)D+DP

其中:D为物镜框直径,DP为入瞳直径,lz为入瞳到物镜框的距离,lz2为目镜到出瞳的距离(正值),lc2为目镜到出射窗的距离(负值),L=f0+fe为机械筒长,Γ为视觉放大率,f0fe分别为物镜和目镜焦距。视觉放大率定义为Γ=tanωtanω=fef0(目镜为凹透镜,fe<0)。

视觉放大率增大时,视场角减小。

推导过程

入瞳位置lz与出瞳位置关系:视觉放大率Γ影响纵向位置,lz=Γ2lz

出瞳位置lz=lc2+lz2lc2负,lz2正)。

代入lz公式:

lz=Γ2(−lc2+lz2)

机械筒长L=f0+fe。50%渐晕视场角tanω=2lzD,代入得:

tanω=2(−lc2+lz2)D=2Γ(L+Γlz2)D

最大视场角由入射窗边缘和入瞳边缘光线决定:

tanωmax=2Γ(L+Γlz2)D+DP
50%渐晕视场计算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已知伽利略望远镜参数:D=20mm, Γ=4, L=100mm, lz2=10mm。求50%渐晕时的视场角ω

解:使用公式:

tanω=2Γ(L+Γlz2)D

代入值:

tanω=2×4×(100+4×10)20=8×14020=112020=5610.01786

ω=arctan(0.01786)1.02

最大视场计算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同望远镜,入瞳直径DP=5mm。求最大视场角ωmax

解:

tanωmax=2Γ(L+Γlz2)D+DP=2×4×(100+40)20+5=8×14025=1120250.02232

ωmax=arctan(0.02232)1.28

视场角求解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1.一个伽利略望远镜,D=30mm, Γ=3, L=120mm, lz2=15mm。求50%渐晕时的tanω

2.DP=6mm。求tanωmax

答案
  1. 使用公式:

    tanω=2Γ(L+Γlz2)D

    代入:

    tanω=2×3×(120+3×15)30=6×(120+45)30=6×16530=99030=3310.0303
  2. 公式:

    tanωmax=2Γ(L+Γlz2)D+DP

    代入:

    tanωmax=2×3×(120+45)30+6=6×16536=99036=11040.03636
参数反求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已知ω=2tanω0.0349),D=25mm, Γ=5, lz2=12mm。求L

答案

公式:

tanω=2Γ(L+Γlz2)D

代入:

0.0349=2×5×(L+5×12)25=10×(L+60)25

解:

0.0349=L+602.5
L+60=0.03492.571.63
L71.6360=11.63mm
放大率影响分析 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

固定D=20mm, L=100mm, lz2=10mm。当Γ从3增至6时,计算tanωtanωmaxDP=5mm)的变化趋势。

答案

计算Γ=3时:

tanω=2×3×(100+3×10)20=6×130200.0256
tanωmax=6×130250.0321

Γ=6时:

tanω=2×6×(100+6×10)20=12×160200.0104
tanωmax=12×160250.0130

趋势:Γ增大,tanωtanωmax均减小,验证视觉放大率增大导致视场缩小。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