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棱镜由两个光学折射面构成工作面。
折射棱:两折射面的交线
折射角:两折射面间的二面角,用 α 表示。
主截面:垂直于折射棱的平面。
折射棱镜通过折射作用改变光束传播方向并产生色散,在光学系统中用于光束转向和光谱分析。
其中:α 表示折射角,单位为弧度或度;折射棱为直线;主截面为平面。
考虑一个等边三角棱镜,折射角 α=60∘。
主截面垂直于折射棱,包含入射光线。
当光线在主截面内入射时,折射发生在该平面内,便于分析光束路径。
在光谱仪中,折射棱镜的作用是什么?
解释其如何利用主截面和折射角实现功能。
光谱仪使用折射棱镜分离不同波长的光。
主截面垂直于折射棱,确保光线在平面内传播,便于控制。
折射角 α 固定,光束通过两折射面时发生色散。
短波长光偏折大,长波长光偏折小,输出端形成连续光谱。
折射棱镜偏向角:
光线通过折射棱镜时,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偏向角δ。其计算公式为:
产生的偏向角δ与α、n和I1有关。
其中:α为棱镜的折射角,n为玻璃材料的折射率,I1为第一折射面的入射角,I1′为第一折射面的折射角,I2为第二折射面的入射角,I2′为第二折射面的折射角。
偏向角δ随入射角I1变化,当光路对称时(即I1=−I2′且I1′=−I2),偏向角取得最小值δm
最小偏向角:
其中I为产生最小偏向角的入射角
最小偏向角常用于测量玻璃折射率。
推导基于折射定律和三角学:
在△BCD中,α=I1′−I2;在△BFD中,δ=I1−I2′−α,结合折射定律sinI1=nsinI1′和sinI2′=nsinI2,通过微分证明dI1dδ=0时δ取极小值。
已知棱镜折射角α=60∘,折射率n=1.5,入射角I1=30∘。求偏向角δ。
先求I1′:
由折射定律sinI1=nsinI1′,代入得sin30∘=1.5sinI1′,解得I1′≈19.47∘。
在△BCD中,α=I1′−I2,假设I2=I1′−α≈19.47∘−60∘=−40.53∘。
由折射定律sinI2′=nsinI2,代入得sinI2′=1.5sin(−40.53∘)≈−0.978,解得I2′≈−78.46∘。
代入偏向角公式:
计算得sin260∘+δ≈0.433,解得260∘+δ≈25.66∘,故δ≈−8.68∘。
偏向角为负表示逆时针偏转。
已知棱镜折射角α=45∘,折射率n=1.6。求最小偏向角δm。
由最小偏向角公式:
计算sin245∘=sin22.5∘≈0.3827,代入得sin245∘+δm≈1.6×0.3827=0.6123,解得245∘+δm≈37.76∘,故δm≈30.52∘。
此值可用于实验测量折射率:若测得δm=30.52∘和α=45∘,则n=sin245∘sin245∘+30.52∘≈1.6。
实验测得棱镜最小偏向角δm=50∘,折射角α=60∘。求玻璃折射率n。
由最小偏向角公式sin2α+δm=nsin2α。
代入α=60∘,δm=50∘:
2α+δm=260∘+50∘=55∘,2α=30∘。
计算sin55∘≈0.8192,sin30∘=0.5。
解得n=sin30∘sin55∘≈0.50.8192=1.6384。
故折射率n≈1.64。
棱镜参数:α=50∘,n=1.7。当入射角I1从0∘增至40∘时,偏向角δ如何变化?计算I1=0∘和I1=40∘时的δ值。
由偏向角公式sin2α+δ=nsin2αcos21(I1+I2′)cos21(I1′+I2)。
固定α=50∘,n=1.7。
当I1=0∘时:
sinI1=0,故I1′=0∘(折射定律)。
在△BCD中,α=I1′−I2,即50∘=0∘−I2,解得I2=−50∘。
由sinI2′=nsinI2=1.7sin(−50∘)≈−1.302,但sin值域为[−1,1],故I2′无实数解,表示全反射,δ未定义。
当I1=40∘时:
sin40∘=1.7sinI1′,解得I1′≈22.48∘。
α=I1′−I2,即50∘=22.48∘−I2,解得I2≈−27.52∘。
sinI2′=1.7sin(−27.52∘)≈−0.786,解得I2′≈−51.87∘。
代入公式:
解得250∘+δ≈25.66∘,故δ≈1.32∘。
δ随I1增大从无效值变为正值。
证明当I1=−I2′且I1′=−I2时,偏向角δ取得最小值。
由偏向角公式δ=I1−I2′−α。
对I1微分:dI1dδ=1−dI1dI2′。
由折射定律sinI1=nsinI1′和sinI2′=nsinI2,微分得:
cosI1dI1=ncosI1′dI1′。
cosI2′dI2′=ncosI2dI2。
在△BCD中,α=I1′−I2,微分得dI1′=dI2。
代入并相除:dI1dI2′=cosI1′cosI2′cosI1cosI2。
令dI1dδ=0,则1=dI1dI2′,即cosI1′cosI1=cosI2cosI2′。
由折射定律sinI1′sinI1=sinI2sinI2′=n。
联立两式,唯一解为I1=−I2′且I1′=−I2。
二阶导数dI12d2δ>0,故δ取极小值。
白光通过折射棱镜(α=60∘,n红=1.5,n蓝=1.52)时,计算红光和蓝光的最小偏向角差。
由最小偏向角公式sin2α+δm=nsin2α。
α=60∘,2α=30∘,sin30∘=0.5。
对红光(n红=1.5):
sin260∘+δm,红=1.5×0.5=0.75。
解得260∘+δm,红=arcsin(0.75)≈48.59∘。
故δm,红≈37.18∘。
对蓝光(n蓝=1.52):
sin260∘+δm,蓝=1.52×0.5=0.76。
解得260∘+δm,蓝=arcsin(0.76)≈49.46∘。
故δm,蓝≈38.92∘。
偏向角差Δδm=δm,蓝−δm,红≈38.92∘−37.18∘=1.74∘。
此即色散角,导致白光分解。
光楔:折射角 α 很小的折射棱镜,通常 α<5∘。入射到光楔上的光线都会向着光楔底的方向偏折。当光线入射时,光楔近似为平行平板,其偏向角 δ 在特定条件下简化。
当 α 很小且 I1 有限时:
当 I1 很小(如 I1<10∘)时,cosI1≈1 且 cosI1′≈1,简化得:
其中:δ 为偏向角(弧度),α 为光楔折射角(弧度),n 为材料折射率,I1 为入射角,I1′ 为折射角(I1′=sin−1(nsinI1))。
光楔常用于光学仪器中对光线微小偏转。
当光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入射(I1≈0)时,δ 仅取决于 α 和 n。
适用条件:α 小且 I1 小,否则需用一般公式。
给定 α=0.1 rad,n=1.5,光线垂直入射(I1=0)。
解:I1′=sin−1(1.5sin0)=0,cos0=1,cos0=1。
用简化公式:δ=(1.5−1)×0.1=0.05 rad。
给定 I1=5∘,α=0.2 rad,n=1.6。
解:I1′=sin−1(1.6sin5∘)≈sin−1(0.0545)≈3.12∘。
cosI1=cos5∘≈0.9962,cosI1′=cos3.12∘≈0.9982。
δ=(1.6×0.99620.9982−1)×0.2≈(1.6×1.002−1)×0.2≈0.1206 rad。
给定 α=0.15 rad,n=1.52,光线垂直入射,求 δ。
用简化公式 δ=(n−1)α。
δ=(1.52−1)×0.15=0.52×0.15=0.078 rad。
答案为 0.078 rad。
给定 I1=8∘,α=0.12 rad,n=1.55,求 δ。
先求 I1′=sin−1(1.55sin8∘)≈sin−1(0.0892)≈5.11∘。
cosI1=cos8∘≈0.9903。
cosI1′=cos5.11∘≈0.9961。
δ=(1.55×0.99030.9961−1)×0.12≈(1.55×1.0059−1)×0.12≈0.117 rad。
答案为 0.117 rad。
给定 δ=0.04 rad,n=1.6,光线垂直入射,求 α。
用简化公式 δ=(n−1)α。
0.04=(1.6−1)×α=0.6α。
α=0.60.04≈0.0667 rad。
答案为 0.0667 rad。
解释为何当 α 很小时,光楔可近似为平行平板,并说明对偏向角的影响。
当 α 很小(如 <5∘),棱镜两折射面近似平行。
光线经第一面折射后,入射第二面时角度 I2≈I1′。
在平行平板中,I1′=I2 且 I1=I2′,偏向角 δ=0。
但光楔有微小楔角,导致 δ=(n−1)α=0。
近似后简化计算,忽略高阶项。
双光楔系统由两个折射角均为 α 的光楔组成,相隔微小间隙。
当两光楔主截面平行且同向放置时,总偏向角最大;
当一个光楔绕光轴旋转 180∘ 时,总偏向角为零;
当两光楔相对旋转 φ 角(一个逆时针旋转 φ,另一个顺时针旋转 φ)时,总偏向角 δ 随 2φ 变化:
其中:
δ 为总偏向角(单位:弧度),
n 为光楔材料的折射率,
α 为单个光楔的折射角(单位:弧度),
φ 为相对旋转角(单位:弧度),φ∈[0,2π]。
该公式将微小偏向角 δ 转换为较大的旋转角 φ,便于微小角度测量。
分析当两光楔相对旋转 φ=3π 弧度时,总偏向角 δ。给定 α=0.05 弧度,n=1.6。
使用公式 δ=2(n−1)αcosφ:
结果表示总偏向角为 0.03 弧度。
计算双光楔系统在最大偏向角配置下的 δmax。给定 α=0.02 弧度,n=1.7。
最大偏向角发生在两光楔主截面平行同向时,即 φ=0。
使用公式 δ=2(n−1)αcosφ:
答案:δmax=0.028 弧度。
验证当一个光楔旋转 180∘ 时,总偏向角 δ=0。给定 α=0.03 弧度,n=1.5。
公式中 φ 定义相对旋转,旋转 180∘ 时,一个光楔不动φ1=0∘,另一光楔旋转φ2=180∘,相对旋转φ=2φ1+φ2=90∘
使用公式 δ=2(n−1)αcosφ:
答案:总偏向角 δ=0 弧度。
给定总偏向角 δ=0.04 弧度,α=0.025 弧度,n=1.8,求相对旋转角 φ。
使用公式 δ=2(n−1)αcosφ:
代入值:
简化:
答案:φ=0 弧度。
推导双光楔系统总偏向角公式 δ=2(n−1)αcosφ,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设单个光楔偏向角为 δ1=(n−1)α。
当两光楔相对旋转 φ 时,第一个光楔偏向方向与光轴夹角为 θ1,第二个为 θ2。
相对旋转 φ 表示 θ2−θ1=2φ(因一个逆时针转 φ,另一个顺时针转 φ)。
总偏向角 δ 为矢量合成:
由于 δ1=δ2=(n−1)α,且 θ2=θ1+2φ。
取 θ1=0(参考方向),则:
使用三角恒等式 cos(2φ)=2cos2φ−1:
但此式错误,正确应为:
实际偏向是投影合成:δ=δ1cosϕ1+δ2cosϕ2,其中 ϕ1 和 ϕ2 为偏向方向角。
当相对旋转 φ 时,ϕ2−ϕ1=2φ。
设 ϕ1=0,则 ϕ2=2φ,总偏向角在参考方向分量:
cos(2φ)=2cos2φ−1,代入:
但标准公式为 δ=2(n−1)αcosφ,需修正。
正确推导:总偏向角是两偏向矢量的点积或投影。
设偏向矢量大小为 δsingle=(n−1)α,方向夹角差 2φ。
总偏向角 δ 为合矢量大小:
cos(2φ)=2cos2φ−1,代入:
对于 φ∈[0,π/2],cosφ>0,故 δ=2(n−1)αcosφ。
物理意义:cosφ 表示偏向方向的投影因子,相对旋转 φ 放大微小偏向角 δ。
答案:公式推导为 δ=2(n−1)αcosφ,用于将微小 δ 转换为大 φ。
双光楔系统由两个顶角为 α 的光楔组成,当它们沿轴向相对移动 Δz 时,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在垂轴方向产生平移位移 Δy
该位移公式为:
其中:
Δy:垂轴方向位移(单位:mm),正方向为光轴以上。
Δz:光楔相对移动量(单位:mm),顺光线方向为正。
n:光楔材料的折射率(无量纲)。
α:光楔顶角(单位:rad),角度顺时针为正。
系统将微小垂轴位移 Δy 转换为可测量的沿轴位移 Δz,实现高精度测微应用。
推导基于光线偏折原理:
单个光楔偏角 δ=(n−1)α,双光楔相对移动时,累积偏角导致垂轴位移 Δy=Δz⋅δ。
给定光楔材料折射率 n=1.5,顶角 α=0.01 rad,相对移动量 Δz=5 mm。
计算垂轴位移 Δy。
使用公式:
代入值:
结果表示垂轴位移为 0.025 mm。
已知垂轴位移 Δy=0.1 mm,折射率 n=1.6,顶角 α=0.02 rad。
求解所需相对移动量 Δz。
从公式 Δy=(n−1)αΔz 解出:
代入值:
结果表示相对移动量约为 8.333 mm。
光楔系统参数:n=1.52,α=0.015 rad,Δz=8 mm。
计算 Δy。
使用公式:
代入值:
计算:
结果:Δy=0.0624 mm。
当 Δz=10 mm,α=0.01 rad,Δy=0.05 mm 时。
求光楔材料的折射率 n。
从公式 Δy=(n−1)αΔz 解出 n:
代入值:
结果:n=1.5。
系统要求 Δy=0.08 mm 对应 Δz=12 mm,材料折射率 n=1.55。
求光楔顶角 α(单位 rad)。
从公式 Δy=(n−1)αΔz 解出 α:
代入值:
结果:α≈0.01212 rad。
测量中,Δz 有误差 ±0.5 mm(即 Δz=15±0.5 mm),n=1.58,α=0.018 rad。
计算 Δy 的最大可能误差范围。
公式 Δy=(n−1)αΔz,计算 Δy 名义值:
Δz 误差导致 Δy 误差:
最大 Δy 当 Δz=15.5 mm:
最小 Δy 当 Δz=14.5 mm:
误差范围:Δy=0.1566−0.00522+0.00522 mm,或 0.15138 mm≤Δy≤0.1618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