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trlK
Yu的头像

2.2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2.2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08-05
4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18
主题:3
描述:6
例子:1
验证:10
字数:4269

2.2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08-05
4 次观看
Yu的头像
Yu
粉丝:18
Yu的头像
Yu
粉丝:18
主题:3
描述:6
例子:1
验证:10
字数:4269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对应的像点F'

无限远轴上物点光线

当物点位于无限远轴上时,发出的光线由于光学系统口径有限,孔径角U趋近于零,因此所有入射光线均平行于光轴。

image.png

L时,U0

tanU=Lh

其中:U是孔径角,L是物方截距,h是投射高度。\

像方焦点和主点

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线通过理想光学系统后,出射光线交光轴于像方焦点F

F的垂直平面是像方焦平面

image.png
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Q,过Q的垂直平面交光轴于像方主点H

QH平面称为像方主平面

image.png

像方焦距f=tanUh

其中:F是像方焦点,H是像方主点,f是像方焦距,h是投射高度,U是像方孔径角。

焦距计算 像方焦点和主点

已知投射高度h=8 mm,像方孔径角U=0.1弧度。
计算像方焦距f

详情

使用公式f=tanUh
代入h=8 mm,U=0.1弧度。
tan(0.1)0.1003
所以f=0.1003879.76 mm。

主点位置验证 像方焦点和主点

给定f=50 mm,h=5 mm。
计算U,并解释HF的距离。

详情

使用f=tanUh
代入f=50 mm,h=5 mm。
50=tanU5
解得tanU=505=0.1U0.1弧度。
HF的距离即为f=50 mm。

焦平面应用 像方焦点和主点

一束平行光线以角度ω=0入射,h=12 mm,f=60 mm。
确定像点位置。

详情

由于ω=0,是轴上物点。
像点位于F
距离Hf=60 mm。
在焦平面上坐标为(0,0)

高度与角度关系 像方焦点和主点

f=100 mm不变,当h从10 mm减到5 mm时。
计算U的变化。

详情

初始h1=10 mm,f=100 mm。
U1满足100=tanU110tanU1=0.1U10.1弧度。
最终h2=5 mm,100=tanU25tanU2=0.05U20.05弧度。
变化量ΔU=U2U1=−0.05弧度。

无限远轴外物点光线

无限远轴外物点发出的光线相互平行,且与光轴夹角ω=0

通过理想光学系统后,会聚于像方焦平面上的点。

image.png\

y=ftanω

其中:f 是透镜的像方焦距。ω 是光线在物空间与光轴的夹角。

推导

ω0时,轴外物点重合于轴上物点。

像点高度y满足几何关系。tanω=fy

焦平面坐标 无限远轴外物点光线

已知ω=0.15弧度,f=50 mm。
计算像点在焦平面上的y坐标。

详情

使用y=ftanω
代入f=50 mm,ω=0.15弧度。
tan(0.15)0.1511
y=50×0.1511=7.555 mm。

角度变化影响 无限远轴外物点光线

ω从0.1弧度增加到0.3弧度时,f=80 mm固定。
计算y的变化量。

详情

初始ω1=0.1tanω10.1003y1=80×0.1003=8.024 mm。
最终ω2=0.3tanω20.3093y2=80×0.3093=24.744 mm。
变化量Δy=y2y1=24.7448.024=16.72 mm。

轴上与轴外比较 无限远轴外物点光线

给定两个物点:一个轴上(ω=0),一个轴外(ω=0.25弧度)。
f=60 mm。
比较像点位置。

详情

轴上物点:像点位于F,坐标(0,0)
轴外物点:y=ftanω=60×tan(0.25)60×0.2553=15.318 mm。
所以轴上像点在原点,轴外在(0,15.318) mm。

无限远轴上像点对应的物点F

物方焦点及相关概念

物方焦点F是轴上物点,其共轭像点位于无限远轴上。

物方焦平面是通过F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与无限远垂直于光轴的像平面共轭。

物方主点H是焦点F发出的入射光线延长线与相应平行于光轴的出射光线延长线交点Q在光轴上的投影点。

物方主平面是通过Q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

物方焦距f是从物方主点H到物方焦点F的距离,由符号规则确定正负。

image.png

f=tanUh

其中:F是物方焦点,H是物方主点,f是物方焦距,h是出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U是入射光线的孔径角。

物方焦平面上任意点发出的光线通过系统后成为一组平行光线,其与光轴夹角反映该点离F的距离。

焦距计算示例 物方焦点及相关概念

假设入射光线孔径角U=30,出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h=10 mm

计算物方焦距f

使用公式f=tanUh

代入值:f=tan3010
tan30=310.577
因此f0.5771017.32 mm

公式应用习题 物方焦点及相关概念

已知入射光线孔径角U=45,出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h=15 mm
求物方焦距f

详情

使用公式f=tanUh
代入U=45tan45=1
代入h=15 mm
计算f=115=15 mm
因此物方焦距为15 mm

焦平面性质习题 物方焦点及相关概念

描述物方焦平面上一点C发出的光线通过理想光学系统后的行为。
如果C距离物方焦点F8 mm,且物方焦距f=25 mm,求出射平行光线与光轴的夹角θ

详情

物方焦平面上任意点发出的光线通过系统后成为一组平行光线。
夹角θ满足tanθ=f距离 F
给定距离F8 mmf=25 mm
计算tanθ=258=0.32
因此θ=arctan(0.32)17.74

综合概念习题 物方焦点及相关概念

理想光学系统中,物方焦距f=20 mm,像方焦距f=25 mm
入射光线孔径角U=60,求像方出射光线孔径角U,假设系统对称且h=h

详情

物方焦距公式f=tanUh
像方焦距公式f=tanUh
给定h=h,系统对称。
先求h:从f=tanUhU=60tan60=31.732
f=20 mm,故h=ftanU=20×1.73234.64 mm
由于h=h34.64 mmf=25 mm
tanU=fh=2534.641.3856
因此U=arctan(1.3856)54.0

两个主平面的关系

在理想光学系统中,物方主平面H和像方主平面H是一对共轭面,且垂轴放大率β=+1

这意味着,入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h等于出射光线在像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h,即h=h

image.png
其中:H为物方主平面,H为像方主平面,h为投射高度,β为垂轴放大率。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一对主点和主平面,一对焦点和焦平面,通常称为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构成了一个光学系统的基本模型,是可以与具体的光学系统相对应的。

不同的光学系统,只表现为这些基点和基面的相对位置不同,焦距不等而已。

因此,通常总是利用共轴系统的基点和基面的位置来代表一个光学系统,如图2 - 11所示

image.png

讨论
随记
AI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