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光学系统能够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成像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称为平面上的空间像。
当光瞳大小一定时,对准平面外的空间物点以充满入瞳的光束进入光学系统成像,在景像平面上形成弥散斑。
B1,B2,B3,B4为空间的任意点,入瞳于光轴交点入射光瞳中心为P,出瞳与光轴交点为出射光瞳中心P′
景像平面:A′B′。
对准平面:在物空间与景像平面相共轭的平面AB。
按理想光学系统的特性,物空间一个平面,在像空间只有一个平面与之相共轭。上述景像平面上的空间像,严格来讲除对准平面上的点能成点像外,其他空间点在景像平面上只能为一个弥散斑。
但当其弥散斑小于一定限度时,仍可认为是一个点。
现在我们讨论当入射光瞳一定时,在物空间多大的深度范围内的物体在景像平面上能成清晰像。
空间点B1和B2位于景像平面的共轭面(对准平面)以外,它们的像点B1′′和B2′′也不在景像平面上,在该平面上得到的是光束P1′B1′′P2′和P1′B2′′P2′在景像平面上所截的弥散斑,它们是像点B1′′和B2′′在景像平面上的投影像。
这些投影像分别与物空间相应光束P1B1P2和P1B2P2在对准平面上的截面相共轭。
显然景像平面上的弥散斑的大小与光学系统入射光瞳的大小、空间点距对准平面的距离有关,如果弥散斑足够小,例如它对人眼的张角小于人眼的极限分辨角(约为1′),则人眼对图像将无不清晰的感觉,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间点在景像平面上可成清晰像。
景象畸变:
光瞳位置的影响会导致空间物点成像的透视失真,而视场的变化会引起景像畸变。
望远镜系统用于观测远距离空间物体。当物体不在对准平面时,在像平面上形成弥散斑。
例如,观测恒星时,如果恒星离对准平面有偏差,成像为小圆斑。
描述景像畸变在光学系统中的表现。并解释光瞳位置如何导致透视失真。
景像畸变表现为成像比例随视场变化。
例如,在广角镜头中,直线物体成像为曲线。
光瞳位置影响主光线方向。当光瞳不在标准位置时,空间物点成像位置偏移。导致透视失真,如近大远小效应异常。
景深:
能在景像平面上获得清晰像的物方空间深度范围,记为Δ。为远景深度与近景深度之和:Δ=Δ1+Δ2
景深由接收器(如眼睛或感光乳剂)的分辨率限制决定,允许弥散斑在一定范围内。
远景平面:能成清晰像的最远的物平面。
近景平面:能成清晰像的最近的物平面。
远景深度:远景平面到对准平面的距离,记为Δ1。
近景深度:近景平面到对准平面的距离,记为Δ2。
景像平面弥散斑:z1′=∣β∣z1, z2′=∣β∣z2。
远景平面和近景平面在对准平面上弥散斑直径分别为z1,z2;景象平面上弥散斑直径分别为z1′,z2′
确定对准平面上弥散斑允许直径以后,远景和近景到入射光瞳的距离p1和p2。
设对准平面和景像平面上弥散斑的直径分别为z=z1=z2、z′,由于两个面共轭,有z′=βz=(−xf)z。当z或z′的限度已知时,可求得远景景深Δ1和近景景深Δ2为:
或用z′表示:
其中:
p入射光瞳中心到对准平面的距离(物方距离),约定顺光线方向为正,故为负值;计算中常取绝对值。
p1:远景平面到入射光瞳中心的距离,负值。
p2:近景平面到入射光瞳中心的距离,负值。
2a:入射光瞳直径。
z:对准平面上允许的弥散斑直径。
z′:景像平面上允许的弥散斑直径,z′=βz。
β:景像平面与对准平面间的垂轴放大率,β<0(倒像),计算大小常用∣β∣。
ε:人眼极限分辨角(约0.0003 rad)。
f′:系统焦距(像方焦距)。
景深影响因素:
Δ 随 p 增大而增大(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Δ 随 2a 增大而减小(孔径越大,景深越小)。
Δ 随 ε 增大而增大(分辨角越大,允许模糊越大)。
Δ 随 f′ 增大而减小(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推导过程:
由几何光学相似三角形关系(参考郁道银《工程光学》图4-24):
景像平面弥散斑:z1′=∣β∣z1, z2′=∣β∣z2。
对于远景平面(B1所在平面),由相似三角形,其在对准平面弥散斑直径z1与入射光瞳直径2a满足:2az1=p1p1−p
类似地,近景平面(B2所在平面):2az2=p2p−p2
由上两式求得远景和近景到入射光瞳的距离p1,p2:p1=2a−z12ap,p2=2a+z22ap
整理得:
Δ1=p1−p=2a−z1pz1,Δ2=p−p2=2a+z2pz2
给定:入射光瞳直径2a=4mm,对准平面距离p=2m(取绝对值),远景平面距离p1=3m(取绝对值),求远景平面弥散斑直径z1。
解:
Δ1=∣p−p1∣=∣2−3∣=1m=1000mm
从公式z1=2ap1Δ1:
z1=4×30001000=4×31≈1.333mm
给定:p=1.5m, z=0.05mm(允许弥散斑),2a=5mm,求Δ1, Δ2, Δ。
解:
Δ1=2a−zpz=5−0.051500×0.05=4.9575≈15.152mm,
Δ2=2a+zpz=5+0.051500×0.05=5.0575≈14.851mm,
Δ=Δ1+Δ2≈30.003mm
给定:p=3m, z=0.1mm, 2a=6mm,求Δ1, Δ2, Δ。
计算Δ1:
Δ1=2a−zpz=6−0.13000×0.1=5.9300≈50.847mm
计算Δ2:
Δ2=2a+zpz=6+0.13000×0.1=6.1300≈49.180mm
计算Δ:
Δ=Δ1+Δ2≈50.847+49.180=100.027mm
给定:p=2m, z′=0.02mm, 2a=4mm, β=−pf′(薄透镜模型),当f′从50 mm增至100 mm,求景深Δ变化(用Δ=Δ1+Δ2,Δ1=2a∣β∣−z′pz′)。
先求∣β∣:β=−pf′,故∣β∣=pf′(p取绝对值)。
p=2000mm。
当f′=50mm:
∣β∣=200050=0.025
Δ1=2a∣β∣−z′pz′=4×0.025−0.022000×0.02=0.1−0.0240=0.0840=500mm
Δ2=2a∣β∣+z′pz′=4×0.025+0.022000×0.02=0.1+0.0240=0.1240≈333.333mm
Δ=500+333.333=833.333mm
当f′=100mm:
∣β∣=2000100=0.05
Δ1=4×0.05−0.022000×0.02=0.2−0.0240=0.1840≈222.222mm
Δ2=4×0.05+0.022000×0.02=0.2+0.0240=0.2240≈181.818mm
Δ≈222.222+181.818=404.040mm
变化:Δ从833.333 mm减至404.040 mm,证实景深随f′增大而减小。
正确透视距离:观察平面像时获得正确空间感的距离D,满足像点对眼睛张角ω′等于物点对入射光瞳中心张角ω:
则
其中:
y为物高,y′为像高
p为物距(入射光瞳中心到物平面距离)
β=y′/y为垂轴放大率
推导过程:
由张角相等ω=ω′得:
根据垂轴放大率定义β=y′/y,代入得:
人眼观察时弥散斑的极限尺寸,满足:
像空间允许值,即景象平面或照片上弥散斑允许值:
物空间允许值,即对应于对准平面上弥散斑允许值:
其中:
ε为人眼极限分辨角(单位:弧度)
D为正确透视距离
景深公式:基于弥散斑允许值z=pε的成像深度计算:
远景深度和近景深度:
总景深:
其中:
2a为入射光瞳直径
p为对准平面物距
特性:
Δ1>Δ2(远景深度恒大于近景深度)
景深Δ与孔径角U的关系(由pa=tanU):
由上式可知,入射光瞳的直径越小,即孔径角越小,景深越大。在拍照片时,把光圈缩小可以获得大的空间深度的清晰像,其原因就在于此。
已知照片中人物身高像高y′=15mm,实际身高y=1.5m,拍摄物距p=3m。求正确透视距离D。
解:
垂轴放大率:
正确透视距离:
比较光圈数f/2.8(2a=8.93mm)与f/11(2a=2.27mm)在p=2m、ε=3′=8.73×10−4rad时的景深。(光圈数F=f′/D)
计算过程:
统一单位为米:p=2m,ε=8.73×10−4rad。
f/2.8 计算(2a=8.93mm→a=4.465×10−3m):
分子:4×(4.465×10−3)×22×(8.73×10−4)=6.234×10−5
分母:4×(4.465×10−3)2−22×(8.73×10−4)2=7.667×10−5
Δf/2.8=7.667×10−56.234×10−5≈0.813m
f/11 计算(2a=2.27mm→a=1.135×10−3m):
分子:4×(1.135×10−3)×22×(8.73×10−4)=1.585×10−5
分母:4×(1.135×10−3)2−22×(8.73×10−4)2=2.104×10−6
Δf/11=2.104×10−61.585×10−5≈7.534m
结论:
Δf/11=7.534m>Δf/2.8=0.813m,故 f/11 景深更大。
某显微镜物镜垂轴放大率β=−40×,观察切片物距p=0.2mm。若目镜出瞳距眼瞳15mm,求正确透视距离D。
解:
正确透视距离公式:
代入数据:
但目镜出瞳距眼瞳15mm>8mm,需调整眼点位置至8mm处
望远镜入射光瞳直径2a=50mm,观察p=1km处物体。若人眼极限分辨角ε=2′,求物空间允许弥散斑直径z。
解:
物空间弥散斑公式:
单位换算:
计算结果:
某相机对准平面物距p=5m,光圈f/8(对应2a=25mm),人眼ε=4′。求远景深度Δ1。
解:
参数换算:
远景深度公式:
代入计算:
某镜头在对准平面p=10m处孔径角U=15∘,ε=3′。用孔径角公式求总景深Δ。
解:
公式:
参数计算:
分子:
分母:
景深:
给定:ε=0.0003rad, p=2m, 2a=5mm,用式Δ=4a2−p2ε24ap2ε求景深Δ。
详情
先统一单位:p=2000mm, 2a=5mm, a=2.5mm。
计算分子:4ap2ε=4×2.5×(2000)2×0.0003=10×4,000,000×0.0003=10×1200=12,000
计算分母:4a2−p2ε2=4×(2.5)2−(2000)2×(0.0003)2=4×6.25−4,000,000×0.00000009=25−0.36=24.64
因此:
Δ=24.6412,000≈486.833mm
当远景深度Δ1=∞时,满足以下关系:
对准平面位置:
其中:
p:对准平面到入射光瞳的距离
a:入射光瞳直径
ε:人眼极限分辨角(约1′)
近景位置:
此时景深范围为[εa,∞)
因此,把照相物镜调焦于p=ε2a处,在景像平面上可以得到自入射光瞳前距离为εa处的平面起至无限远的整个空间内物体的清晰像。
推导过程:
由景深基本公式:
当Δ1=∞时:
代入近景深度公式:
当p=∞时:
如果把照相物镜调焦到无限远,即p=∞,近景位置为
此时景深范围为[ε2a,∞)
推导过程:
当p=∞时,以z2=pε代入式p2=2a+z22ap内,并对p=∞求极限,则可求得:
相对孔径:定义为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D与像方焦距f′之比,表达式为:
其中:
K为相对孔径(无量纲)
D为入瞳直径(光瞳直径)
f′为像方焦距
光圈数(F数):定义为像方焦距f′与入瞳直径D之比,表达式为:
其中:
F为光圈数(无量纲)
D与f′含义同上
关系:相对孔径K与光圈数F互为倒数,即:
推导过程:
由相对孔径定义K=D/f′和光圈数定义F=f′/D,直接可得:
故K=1/F,F=1/K。
题1:某相机焦距f′=85mm,当光圈数F=1.8时,求入瞳直径D和相对孔径K。
解:
由F=f′/D得:
D=f′/F=85/1.8≈47.22mm
由K=1/F得:
K=1/1.8≈0.556
题2:显微物镜像方焦距f′=4mm,相对孔径K=0.25,求其F数和入瞳直径。
解:
F=1/K=1/0.25=4
D=K⋅f′=0.25×4=1mm
题3:两望远镜焦距均为f′=150mm,A镜F=5,B镜F=10。求:
(1) 各自入瞳直径
(2) B镜相对孔径是A镜的几倍?
解:
(1) A镜:DA=f′/FA=150/5=30mm
B镜:DB=f′/FB=150/10=15mm
(2) KA=1/FA=0.2,KB=1/FB=0.1
KB/KA=0.1/0.2=0.5(即B镜相对孔径为A镜的50%)
题4:投影镜头f′=100mm,需将相对孔径从K1=0.2增至K2=0.4。
(1) 原始和新的F数
(2) 入瞳直径需增加多少?
解:
(1) 原始F1=1/K1=5,新F2=1/K2=2.5
(2) 原始D1=K1⋅f′=0.2×100=20mm
新D2=K2⋅f′=0.4×100=40mm
需增加ΔD=40−20=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