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镜:目镜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像放大在人眼的远点或明视距离供人眼观察。
目镜的视场光阑位于目镜的前焦平面上,与物镜的视场光阑重合。
目镜的孔径光阑与物镜的孔径光阑重合,出瞳位于目镜的后焦平面附近。出瞳直径一般为2~4mm,测量仪器可小于2mm以提高精度,军用仪器如坦克瞄准镜可达8mm以适应困难观察条件。
其主要光学参数包括焦距fe′、视场角2ω′、相对镜目距P′/fe′和工作距离lF。
其中:fe′表示目镜的像方焦距,2ω′表示像方视场角(全角),P′表示镜目距(眼点到目镜的距离),lF表示工作距离(目镜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
目镜视场角:目镜的视场取决于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Γ和物方视场角2ω,关系式为:
其中:ω′为像方半视场角,ω为物方半视场角,Γ为视觉放大率。
一般目镜的视场角范围为40∘∼50∘,广角目镜可达60∘∼80∘,双目仪器的目镜视场不超过75∘。
推导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在望远镜系统中,物镜成像在目镜的物方焦平面,目镜将此像放大。
视觉放大率定义为Γ=tanωtanω′,这源于光路图中的角度相似性。
具体地,物方视场角ω对应入射光束的角度,像方视场角ω′对应出射光束的角度。
通过光路追迹或相似三角形关系,直接导出tanω′=Γtanω。
该公式在郁道银《工程光学》中为标准推导。
假设望远镜视觉放大率Γ=10,物方视场角2ω=6∘,求像方视场角2ω′。
半视场角ω=3∘,tanω=tan3∘≈0.0524。
代入公式:tanω′=Γtanω=10×0.0524=0.524。
ω′=arctan(0.524)≈27.6∘,因此2ω′≈55.2∘。
这属于一般目镜视场范围。
一个广角目镜的视场角2ω′=70∘,视觉放大率Γ=15,求物方视场角2ω。
半视场角ω′=35∘,tanω′=tan35∘≈0.7002。
由公式:tanω′=Γtanω,得tanω=150.7002≈0.04668。
ω=arctan(0.04668)≈2.67∘,因此2ω≈5.34∘。
这体现了广角目镜对物方视场的压缩。
给定视觉放大率Γ=8,物方半视场角ω=4∘,求像方半视场角ω′。
计算:tanω=tan4∘≈0.0699。
tanω′=Γtanω=8×0.0699=0.5592。
ω′=arctan(0.5592)≈29.2∘。
如果像方视场角2ω′=50∘,视觉放大率Γ=12,求物方视场角2ω。
半视场角ω′=25∘,tanω′=tan25∘≈0.4663。
由tanω′=Γtanω,得tanω=120.4663≈0.03886。
ω=arctan(0.03886)≈2.22∘。
2ω≈4.44∘。
解释为什么双目仪器的目镜视场不超过75∘,并计算当Γ=10时,最大允许的物方视场角2ω。
双目仪器视场受限源于人眼舒适度和光学像差控制。
最大像方半视场角ωmax′=37.5∘(因2ω′≤75∘)。
tanωmax′=tan37.5∘≈0.7673。
由公式:tanω′=Γtanω,得tanω=100.7673=0.07673。
ω=arctan(0.07673)≈4.39∘。
最大物方视场角2ω≈8.78∘。
一个目镜焦距fe′=20mm,视觉放大率Γ=15,物方视场角2ω=5∘。
求像方视场角2ω′,并讨论工作距离lF=15mm是否影响计算结果。
半视场角ω=2.5∘,tanω=tan2.5∘≈0.0436。
tanω′=Γtanω=15×0.0436=0.654。
ω′=arctan(0.654)≈33.2∘,所以2ω′≈66.4∘。
工作距离lF影响眼点位置,但不影响视场角公式,因该公式仅依赖Γ和ω。
视场角计算独立于焦距和工作距离。
镜目距:目镜后表面的顶点到出瞳的距离,记为P′。
相对镜目距:镜目距与目镜焦距fe′之比,即fe′P′。
根据牛顿公式,镜目距计算为:
相对镜目距为:
其中:P′为镜目距(单位:mm);lF′为目镜后截距(单位:mm)fe′为目镜焦距(单位:mm)f0′为物镜焦距(单位:mm)Γ为系统放大倍率(无量纲)
当放大倍率Γ较大时,P′≈lF′。对于固定型式的目镜,相对镜目距近似为常数。镜目距最小值不得小于6mm,设计时需根据视场角2ω和P′要求确定目镜型式,并通过相对镜目距初步计算fe′。
假设一望远镜物镜焦距f0′=200mm,目镜焦距fe′=20mm,放大倍率Γ=10,目镜后截距lF′=15mm。计算镜目距P′。
使用公式(7-51):
相对镜目距为fe′P′=2017=0.85。
一显微镜要求镜目距P′=10mm,放大倍率Γ=15,目镜后截距lF′=8mm。求目镜焦距fe′的最小值。
由公式(7-51)变形:
相对镜目距fe′P′=3010≈0.333,满足最小6mm要求。
一光学系统物镜焦距f0′=150mm,目镜焦距fe′=25mm,目镜后截距lF′=12mm。计算放大倍率Γ和镜目距P′。
放大倍率Γ=fe′f0′=25150=6。
镜目距P′=lF′+Γfe′=12+625≈12+4.167=16.167mm。
相对镜目距fe′P′=2516.167≈0.6467。
设计一目镜,要求相对镜目距为0.5,目镜焦距fe′=18mm。验证镜目距P′是否满足最小6mm要求。
相对镜目距fe′P′=0.5,所以P′=0.5×fe′=0.5×18=9mm。
9mm > 6mm,满足最小镜目距要求。
当放大倍率Γ从5增加到20时,镜目距P′如何变化?已知lF′=10mm,fe′=25mm。
公式P′=lF′+Γfe′。
当Γ=5时,P′=10+525=10+5=15mm。
当Γ=20时,P′=10+2025=10+1.25=11.25mm。
放大倍率增大,P′减小,且趋近于lF′=10mm。
一仪器要求镜目距P′=8mm,相对镜目距0.4。计算目镜焦距fe′和后截距lF′,假设放大倍率Γ=10。
相对镜目距fe′P′=0.4,所以fe′=0.4P′=0.48=20mm。
由公式(7-52):fe′P′=fe′lF′+Γ1。
代入:0.4=20lF′+101=20lF′+0.1。
解得:20lF′=0.3,所以lF′=0.3×20=6mm。
工作距 lF:目镜第一面的顶点到其物方焦平面的距离。
视度调节:为适应近视眼(远点有限)和远视眼(近点较远),目镜需沿光轴移动。调节范围一般为 ±5D(屈光度),工作距必须大于最大移动量。
移动量 x:目镜相对视场光阑(分划板)的位移:
其中:fe′ 为目镜像方焦距(单位:mm),x 为移动量(单位:mm),±5D 对应视度变化范围(1D=1m−1)。
视度 D 定义为 D=f′1(f′ 以米为单位)。
当目镜移动 x 时,视度变化 ΔD≈−fe′2x(一阶近似)。
设 ΔD=±5D,且 fe′ 以 mm 为单位,则 D=fe′1000。
代入得:
解得:
给定目镜像方焦距 fe′=20mm,求视度调节至 +5D 时的移动量 x。
解:
代入公式:
目镜需向像方移动 2mm。
若目镜工作距 lF=8mm,最大移动量 ∣x∣=3mm(对应 ±5D)。
验证工作距是否满足要求:lF>∣x∣max,即 8>3,符合设计。
目镜焦距 fe′=25mm,求视度调节至 −5D 时的移动量 x。
代入公式:
目镜需向物方移动 3.125mm。
目镜移动 x=−2mm 后,视度变化为 −4D。求目镜焦距 fe′。
由公式 x=1000ΔD⋅fe′2:
解得:
目镜工作距 lF=6mm,焦距 fe′=30mm。
问:工作距是否满足 ±5D 调节需求?
先求最大移动量 ∣x∣:
比较:lF=6mm>4.5mm,满足要求。
要求工作距 lF≥5mm,且支持 ±5D 调节。
求目镜焦距 fe′ 的最小允许值。
由 lF≥∣x∣max 和 ∣x∣max=10005fe′2:
解得:
最小焦距为 31.62mm。
惠更斯目镜由靠近物镜的场镜和靠近眼睛的接目镜组成,场镜所成的像平面即为接目镜的物平面。
而场镜和接目镜的像差是互相补偿的,因此当观察到的物体是清晰的时候,视场光阑是不清楚的,故在惠更斯目镜中,不宜放分划板,测试仪器也不能选用这种结构。
惠更斯目镜的视场角 2ω′=40∘∼50∘,相对镜目距约 P′/fe′≈1/3,焦距不小于 15mm。
其场镜向接目镜移近,使物镜的像平面移岀目镜,可以设置分划板。
冉斯登目镜的视场角2ω′=30∘∼40∘,相对镜目距P′/fe′≈1/3。
凯涅尔目镜由场镜和双胶合接目镜组成,像质优于冉斯登目镜。
光学特性为2ω′=45∘∼50∘,P′/f′≈1/2,截距lF和lF′近似地表示为lF≈0.3f′,lF′≈0.4f′,因此,出瞳靠近目镜。
目镜总长度近似为1.25f′。
无畸变目镜并非完全校正了畸变,只是畸变小些,适用于测量仪器。
其光学特性为2ω′=48∘,P′/f′≈0.8,在40∘视场时的相对畸变为3%∼4%。
有的军用仪器要求较长的出瞳距,例如22∼25mm。选择长出瞳距目镜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其视场2ω′=50∘。截距lF≈0.3f′,lF′≈f′。
一个Γ=−5的开普勒望远镜,其物镜的焦距为200mm,物镜口径为40mm,镜框为孔径光阑。
a)如果视场角为±2∘,无渐晕时望远镜的目镜口径应为多少?
b)若物体分别位于物镜左400mm和100mm,相对于第二个透镜对应的像平面分别在哪?
a)目镜口径计算:
由望远镜放大倍率 Γ=−fe′fo′ 得 fe′=−Γfo′=5200=40mm。
镜筒长度 d=fo′+fe′=200+40=240mm。
轴上点边缘光线追迹:
入射高度 h1=2Do=20mm。
物方孔径角 U1=0(无限远物体)。
像方孔径角 U′≈fo′h1=20020=0.1 弧度。
目镜入射高度 h2=h1−dU′=20−240×0.1=−4mm(负号表示光轴下方)。
全视场 ω=±2∘ 主光线追迹:
主光线物方角 Uz=2∘,tanUz≈0.0349。
像方主光线角 tanUz′=tanUz(望远镜角放大率)。
目镜主光线高度 hz2=dtanUz′=240×0.0349≈8.376mm。
无渐晕条件:
目镜半口径需覆盖轴上和轴外光线。re≥∣h2∣+∣hz2∣=4+8.376=12.376mm。
目镜全口径 De≥2×12.376=24.752mm≈24.76mm。
b)像平面位置计算:
纵向放大率 α=β2。
横向放大率 β=Γ1=−51(Γ=−5)。
故 α=β2=(−51)2=251。
定义参考点:Δz:
物面到物镜焦点 F 的距离(光轴右为正)。
Δz′:像面到目镜焦点 F′ 的距离(光轴右为正)。
关系 Δz′=αΔz。
物体在物镜左 400mm:
物镜焦点 F 在物镜左 200mm 处。
物位置 x物=−400mm。Δz=x物−xF=−400−(−200)=−200mm。Δz′=251×(−200)=−8mm。
目镜位置 x目=d=240mm。
目镜焦点 F′ 在 xF′=x目+fe′=240+40=280mm。
像面位置 x像=xF′+Δz′=280−8=272mm。
相对于目镜右 272−240=32mm 处。
物体在物镜左 100mm:
Δz=x物−xF=−100−(−200)=100mm。
Δz′=251×100=4mm。x像=xF′+Δz′=280+4=284mm。
相对于目镜右 284−240=44mm 处。
相关知识点:
望远镜放大倍率公式 Γ=−fe′fo′。
无渐晕条件及光线追迹原理。
纵向放大率与横向放大率关系 α=β2。
牛顿公式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有限距离物体在望远镜中的成像位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