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变:
畸变是光学系统中主光线的像差,表现为主光线与高斯像面交点的高度yz′不等于理想像高y′,其差值δyz′称为畸变。
畸变是由于透镜的放大率随光束与光轴夹角变化而引起的,光线离光轴越远畸变越大,但通过光轴的光线不发生畸变。
相对畸变:
其中βˉ为实际垂轴放大倍率,β为理想垂轴放大倍率。
相对畸变对应于直线像的弯曲度(线像长度除以弯曲半径),且
当弯曲度小于4%时,人眼难以察觉畸变。
其中:yz′为主光线与高斯像面交点高度,y′为理想像高,δyz′为畸变量,βˉ为实际放大率,β为理想放大率。
理想像高公式为y′=−βl′,实际像高为yˉ′=−βˉl′。
主光线交点高度yz′近似实际像高,故δyz′=yˉ′−y′=(−βˉl′)−(−βl′)=(β−βˉ)l′。
相对畸变q′=y′δyz′=−βl′(β−βˉ)l′=−ββ−βˉ=ββˉ−β。
弯曲度定义为线像弧长s与半径R之比,弯曲度=Rs。
对于小角度畸变,s≈δyz′,R≈θy′,θ为像方视场角。
则弯曲度≈y′/θδyz′=θy′δyz′。
由几何关系,θ≈l′y′,代入得弯曲度≈y′δyz′⋅l′y′⋅l′=y′δyz′。
故q′=y′δyz′×100%=2×弯曲度。
考虑一个透镜系统,理想像高y′=10mm,主光线交点高度yz′=10.5mm。
畸变量δyz′=yz′−y′=10.5−10=0.5mm。
相对畸变q′=100.5×100%=5%。
弯曲度弯曲度=2q′=2.5%,小于4%,人眼不易察觉。
一个光学系统的理想像高y′=8mm,实测主光线交点高度yz′=7.6mm。
求畸变量δyz′和相对畸变q′。
畸变量δyz′=yz′−y′=7.6−8=−0.4mm。
相对畸变q′=y′δyz′×100%=8−0.4×100%=−5%。
已知一个透镜的理想垂轴放大倍率β=−0.5,某视场的实际放大倍率βˉ=−0.52。
计算相对畸变q′,并判断畸变类型。
q′=ββˉ−β×100%=−0.5−0.52−(−0.5)×100%=−0.5−0.02×100%=4%。
q′>0,为枕形畸变。
一个成像系统中,相对畸变q′=6%。
求线像的弯曲度,并判断是否可被人眼察觉。
弯曲度弯曲度=2q′=26%=3%。弯曲度3%<4%,人眼难以察觉。
一个相机镜头,物高y=20mm,物距l=−100mm,像距l′=50mm。
理想放大倍率β=−ll′=−−10050=0.5。
实际测量像高yˉ′=9mm。
求畸变量δyz′和相对畸变q′。
理想像高y′=βy=0.5×20=10mm。
畸变量δyz′=yˉ′−y′=9−10=−1mm(假设yˉ′≈yz′)。
相对畸变q′=10−1×100%=−10%。
畸变:
仅与视场相关的垂轴像差,表现为不同视场区域的实际垂轴放大倍率不同。
其特性包括:
不影响成像清晰度,仅改变轴外物点在理想像面上的成像位置,导致像的形状失真
成因是透镜放大率随光束与主轴夹角θ变化:
当θ增大时放大率增大 → 正畸变(枕形畸变)图b
当θ增大时放大率减小 → 负畸变(桶形畸变)图c
空间分布规律:
光线离主轴越远,畸变越显著
通过主轴且与主轴正交的光线无畸变
物像对应关系:
正畸变:物点离轴越远,像点离轴更远(放大率>1)
负畸变:物点离轴越远,像点离轴更近(放大率<1)
现象描述:
图a:垂直于光轴的正方形物
正畸变:像呈外凸枕形(图b虚线为理想像)
负畸变:像呈内凹桶形(图c虚线为理想像)
成因分析:
边缘视场放大率βedge与中心视场放大率βcenter关系:
当Δβ>0为枕形畸变,Δβ<0为桶形畸变
实际表现:
广角镜头:常见桶形畸变(边缘直线内弯)
长焦镜头:常见枕形畸变(边缘直线外凸)
修正方法:
光学设计:采用对称式结构
软件校正:基于畸变函数δy′=f(tanω)数字修正
其中ω为视场角,δy′为理想像高与实际像高差
某透镜成像时,边缘视场放大率为中心视场的1.05倍,求畸变类型及百分比
Δβ=βc1.05βc−βc=0.05
Δβ>0 → 枕形畸变
畸变量:5%
畸变是一种光学像差,表现为像的变形,仅与物高 y 或视场角 ω 有关,且随 y 的符号改变而变号(正 y 对应正畸变,负 y 对应负畸变)。
其级数展开式为:
其中第一项 A1y3 称为初级畸变,第二项 A2y5 称为二级畸变。
展开式中没有 y 的一次项,因为一次项表示理想像高(即无畸变时的像高)。
当在边缘视场 ym 处将畸变校正到零时,在 0.775ym 视场处有最大的剩余畸变,其值为高级畸变(二级及以上项)的 0.186 倍。
其中:δyz′ 表示畸变引起的像高偏差,y 表示物高,A1,A2,… 是畸变系数(单位取决于系统),ym 是最大物高。
畸变的级数展开基于光学系统的旋转对称性和光阑位置影响。
设理想像高为 y′=βy(β 为放大率),实际像高为 yactual′。
畸变定义为偏差 δyz′=yactual′−y′。
由于系统对称,畸变是物高 y 的奇函数:δyz′(−y)=−δyz′(y)。
因此,泰勒展开仅含奇次项:
但一次项 c1y 对应理想像高的线性部分,已包含在 y′ 中,故 c1=0。
剩余项表示非线性变形:
其中 A1,A2 由光阑位置和透镜参数决定,通过光线追迹或波像差计算。
一个透镜系统畸变系数 A1=0.0015mm−2, A2=0。
计算物高 y=10mm 时的畸变值。
根据级数展开:
这表示正畸变(桶形畸变),像高被放大。
一个光学系统畸变展开为 δyz′=0.002y3−0.0001y5。
计算当物高 y=12mm 时的畸变值。
代入公式:
计算:
负值表示负畸变(枕形畸变)。
畸变展开为 δyz′=A1y3+A2y5,在 ym=30mm 处校正到零。
求系数 A1 和 A2 的关系,并计算在 y=0.775ym 处的剩余畸变(用 A2 表示)。
在 ym=30 处 δyz′=0:
在 y=0.775×30=23.25mm 处:
代入 A1=−900A2:
计算 (23.25)2=540.5625:
近似:
根据规则,剩余畸变约为 0.186×∣A2ym5∣(符号由 A2 决定)。
为什么畸变级数展开中没有 y 的一次项?结合光学系统原理说明。
理想像高 y′ 与物高 y 成线性关系:y′=βy(β 为放大率)。
畸变 δyz′ 是实际像高与理想像高之差。
若展开含一次项 ky,则实际像高为 y′+ky=(β+k)y,这仍为线性关系,不引起变形。
因此,一次项被归入理想像高,畸变从三次项开始表示非线性偏差。
在旋转对称系统中,畸变是奇函数,故仅含奇次项。
一个系统畸变展开为 δyz′=0.001y3+0.00005y5。
求在物高范围 0 到 25mm 内,畸变最大的位置及值。
设函数 f(y)=0.001y3+0.00005y5。
求导找极值:
令导数为零:
解得 y=0(边界)或 0.00025y2+0.003=0(无实解)。
二阶导数 f′′(y)=0.006y+0.001y3>0(当 y>0),故函数单调递增。
在 y=25mm 处畸变最大:
初级畸变分布式:
描述光学系统初级畸变在像面上的分布,表征像点沿子午方向的偏移量。
分布系数:
或等价形式:
表征各光学表面对畸变的贡献权重。
其中:δyz′像点沿子午方向的畸变偏移量;nk′像空间折射率;uk′像方孔径角;SIII初级像散分布系数;SIV初级场曲分布系数;iz辅助光线在表面入射角;i主光线在表面入射角;lz辅助光线物距;uz辅助光线孔径角;J拉格朗日不变量。
由赛德尔像差理论,畸变系数SV与像散SIII、场曲SIV满足:
通过光线追迹公式:
代入拉格朗日不变量J=n(uzi−uiz),经代数变换得:
设焦距f′=100mm的凸透镜,孔径角uk′=0.2,nk′=1.0,SV总和为0.05。
畸变量:
表明像点向内偏移0.125mm。
第一透镜SV1=0.03,第二透镜SV2=0.02,nk′=1.5,uk′=0.15。
总畸变:
已知光学系统:SIII=0.01,SIV=0.02,iz=5∘,i=10∘。求SV。
系统参数:nk′=1.0,uk′=0.25,各表面SV值:0.01,0.02,0.015。求δyz′。
若uk′从0.2增至0.3,SV总和不变(0.06),分析δyz′变化趋势。
原值:
新值:
结论:孔径角增大时畸变量绝对值减小。
由初级畸变分布系数:
可知
若孔径光阑与球面的球心重合,则 iz=0,导致 SV=0,该球面不产生畸变。
畸变产生的原因有二:光阑位置的正弦差(公式中前部 SIII+SIV 相关)和角倍率(公式中后部 iiz 相关)。
因此,仅满足光阑位置的正弦条件:
不能消除畸变,还需满足角倍率的正切条件:
完全消除畸变困难,因为消畸变的正切条件和消光阑彗差的正弦条件无法同时满足。
对于 β=−1 的对称光学系统,光阑位于系统中间,前部系统和后部系统的畸变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畸变自动校正。
考虑一个单球面透镜,曲率半径 r=100 mm,物距 l=−200 mm,像距 l′=400 mm,折射率 n=1.0,n′=1.5,光阑位于球心。计算 iz=0,代入 SV 公式:
畸变为零,图像无变形。
一个 β=−1 的双透镜对称系统,光阑居中。前部系统畸变系数 SV1=0.02,后部系统 SV2=−0.02。总畸变:
畸变自动校正,验证了对称性原理。
系统:n=1.0,n′=1.8,y=15 mm,y′=25 mm,Uz=25∘。求满足正切条件 nytanUz=n′y′tanUz′ 的 Uz′。
公式:
计算左边:
右边:
设等式:
解:
Uz′ 约为 8.8 度。
β=−1 对称系统,前部畸变 SV1=0.03,后部 SV2=−0.03。若光阑偏移导致 SV2=−0.02,求总畸变。
总畸变:
畸变为 0.01,未完全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