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光学元件是指工作面均为平面的光学零件(平面反射镜、平行平板、反射棱镜、折射棱镜、光楔等)
作用:改变光路方向、使倒像转换为正像、分光、转折光路、折叠光路
平面反射镜是唯一能成完善像的最简单的光学元件,即物体上任意一点发出的同心光束经过平面镜后仍为同心光束,其反射面为平面。
根据反射定律,任意入射光线满足i=−i′(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曲率半径r→∞时,由球面镜公式推导得:
其中:
l为物距(实物l>0,虚物l<0)
l′为像距(实像l′>0,虚像l′<0)
β为横向放大率
成像特点:
实物(l>0)成虚像(l′<0),虚物(l<0)成实像(l′>0)
像与物大小相等(∣β∣=1)且正立
像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物点坐标为(x,y),则像点为(−x,y)
设物体位于镜前l=20cm处(实物):
像距l′=−20cm(虚像)
像高h′=βh=h(等大)
对称性:物在镜面左侧20cm,像在镜面右侧20cm
会聚光束入射平面镜(虚物l=−15cm):
像距l′=−(−15)=15cm>0(实像)
放大率β=1,成像无缩放
光线路径:会聚光束经反射后仍会聚于实像点
物点A位于平面镜前30cm处,高度h=5cm。求:
像点A′的位置
像的高度h′
作图验证对称性
l′=−l=−30cm(虚像,镜后30cm)
h′=βh=1×5=5cm
对称作图:
镜面设为y轴
物点A(30,5) → 像点A′(−30,5)
一会聚光束本应交于镜后25cm处(虚物),经平面镜反射后成像于何处?像的性质如何?
虚物物距l=−25cm
像距l′=−l=−(−25)=25cm>0
结论:
成像于镜前25cm处
l′>0 → 实像
β=1 → 等大正立
平面镜成像遵循反射定律,物像关于镜面对称。设物点坐标为(x,y,z),像点坐标为(x′,y′,z′),镜面位于z=0平面时:
其中:
(x,y,z)为物点空间坐标(右手坐标系)
(x′,y′,z′)为像点空间坐标(左手坐标系)
z轴垂直于镜面,正方向指向物空间
成像特性:
等距性:物距∣z∣等于像距∣z′∣
镜像反转:右手坐标系变换为左手坐标系
横向不变:x,y坐标保持不变
虚像:像点位于镜后,光线实际未汇聚
设物点A(3,4,5),镜面为xy平面:
像点坐标:A′(3,4,−5)
原坐标系:从+z方向观察,y轴在右侧(右手系)
像坐标系:从+z′方向(即−z方向)观察,y′轴在左侧(左手系)
照镜子时:
右手举起 → 镜中"左手"举起
物空间y轴向右 → 像空间y′轴向左
物点B(−2,7,10)位于镜前,镜面为xy平面,求:
像点B′坐标
物距与像距关系
从物空间+z轴和像空间+z′轴观察时y轴方位
解:
由成像公式:
x′=x=−2
y′=y=7
z′=−z=−10
∴ B′(−2,7,−10)
物距∣z∣=10,像距∣z′∣=10,满足∣z∣=∣z′∣
观察方向分析:\
沿物空间+z轴观察:y轴在右侧
沿像空间+z′轴(即−z方向)观察:y′轴在左侧
焦距 f′=20cm 凸透镜前 30cm 放平面镜,物位于平面镜处,镜面垂直光轴。求:
最终成像位置;
成像坐标系属性。
步骤 1:透镜第一次成像
物位于平面镜处,即物距透镜 l=−30cm(实物在透镜左侧)。
透镜公式:l′1=f′1+l1。
代入 f′=20cm,l=−30cm:
l′1=201+−301=201−301=601
解得 l′=60cm。
此为实像,位于透镜右侧 60cm 处。
步骤 2: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位于透镜左侧 30cm 处(位置 x=−30cm)。
步骤 1 的像位于 x=60cm,到平面镜距离为 60−(−30)=90cm(平面镜右侧)。
虚像位置: lfinal=−30−90=−120cm(透镜左侧 120cm)。
此为虚像(光线未实际会聚)。
最终像位于透镜左侧 120cm 处,即 lfinal=−120cm。
步骤 3:成像坐标系属性
透镜成像保持右手坐标系(实像)。
平面镜反射使坐标系变为左手系(镜像反转)。
因此,最终像为左手坐标系虚像。
相关知识点:
透镜成像公式:l′1=f′1+l1,l<0 为实物,l′>0 为实像(右侧),l′<0 为虚像(左侧)。
平面镜成像:物距与像距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像为虚像且坐标系由右手系变为左手系(空间反转)。
组合系统成像:需按光线传播顺序逐级计算(先透镜后反射镜),注意物像位置转换。
符号规则:光线自左向右传播,透镜左侧为负、右侧为正;平面镜像距以镜面为基准,镜前(入射侧)为负,镜后(反射侧)为正。
当平面镜绕垂直于入射面的轴旋转时,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反射光线旋转规律: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时,平面镜旋转角度α,反射光线旋转角度θ满足:
旋转方向与平面镜相同。
成像旋转特性:物体绕垂直于镜面的轴旋转角度β时,其像反方向旋转相同角度β。
其中:
α:平面镜旋转角度(顺时针为正)
θ:反射光线旋转角度
β:物体旋转角度
公式推导:
设初始入射角I,反射角−I″=I。平面镜旋转α后:
新入射角 I1=I+α
新反射角 −I1″=I1+α
反射光线旋转角度:
某激光准直系统使用平面镜调整光束方向。初始反射角30∘,需将反射光线偏转4∘。求平面镜需旋转的角度。
解:
由θ=2α得:α=θ/2=4∘/2=2∘
需顺时针旋转2∘。
手表指针在平面镜中顺时针旋转15∘,求像的旋转方向和角度。
解:
由成像特性:像反方向旋转相同角度
∴ 像逆时针旋转15∘。
平面镜初始反射角45∘,将平面镜逆时针旋转5∘后:
(1) 求新反射角
(2) 求反射光线旋转角度
(3) 说明旋转方向
解:
(1) 新入射角 I1=45∘+(−5∘)=40∘
∴ 新反射角 =40∘
(2) θ=2α=2×(−5∘)=−10∘
(3) 负号表示逆时针旋转10∘
测量系统要求反射光线方向误差<0.1∘。求平面镜安装角度允许的最大偏差。
解:
由θ=2α得:
α=θ/2<0.1∘/2=0.05∘
∴ 平面镜角度偏差需<0.05∘
物体顺时针旋转β时,证明像逆时针旋转β。
证明:
设物点旋转后新位置为P1,原像点为P′:
物点旋转β后,物像连线仍垂直于镜面
新像点P1′满足:P1P1′⟂镜面,且P1O=P1′O
几何关系表明∠P′OP1′=β,方向与物旋转相反
平面镜系统由多个平面镜组成,光线在其中经过多次反射。设反射次数为n:
当n为奇数时,最终像与物成镜像关系(左右颠倒)
当n为偶数时,最终像与物完全一致
其中:n为光线在平面镜系统中的总反射次数。
物点A位于(x,y,z),经单平面镜(n=1,奇数)反射:
像点A′坐标为(x,y,−z)
此时像与物左右方向相反(如右手像变为左手像)
物点B经两个平面镜连续反射(n=2,偶数):
第一次反射生成中间像B1′(镜像)
第二次反射以B1′为物生成最终像B′
最终像B′与原始物B坐标和方向完全一致
某潜望镜使用两个平行平面镜,物为箭头→。分析:
(1) 经两次反射后的像方向
(2) 若增加第三个平面镜,像方向变化
(1) 两次反射(n=2,偶数):
第一次反射生成镜像(箭头←)
第二次反射将镜像再次翻转,最终像→(与物一致)
(2) 三次反射(n=3,奇数):
在前两次基础上增加第三次反射
最终像为←(与物镜像)
光学系统含五个平面镜,物为字母"F"。描述最终像特征:
(1) 是否镜像
(2) 能否与原物重合
反射次数n=5(奇数)
根据成像特性:
(1) 最终像为镜像(左右颠倒的"F")
(2) 无法与原物重合,需奇数次反射才能重合
如图 3 - 4 所示,刻有标尺的分划板位于准直物镜 L的物方焦平面上,标尺零位点(设与物方焦点F重合)发出的光束经物镜L后平行于光轴。
若平面镜 M与光轴垂直,则平行光经平面镜 M反射后原光路返回,重新会聚于焦点F上,这一过程叫做自准直。
若平面镜M转动θ角,则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后与光轴成 2θ角,经物镜L后成像于B点,设BF=y,物镜焦距为f′,
此式可用于测量微小角度
若平面镜的转动是由一测杆移动引起的,设测杆支点与光轴的距离为 a,测杆的移动量为 x,则 tanθ≈θ=x/a,代入上式,得
此式可用于测量微小位移
其中:K=a2f′称为光学杠杆放大倍数。
已知f′=200mm,θ=0.01rad,求y。
解:
y≈2×200×0.01=4mm
已知a=5mm,f′=300mm,x=0.02mm,求y。
解:
K=52×300=120
y=120×0.02=2.4mm
透镜焦距f′=150mm,测杆支点距光轴a=3mm。求光学杠杆放大倍数K。
解:
K=a2f′=32×150
K=100
测得y=1.5mm,f′=100mm。求平面镜转动角度θ(精确值及近似值)。
解:
精确解:
y=f′tan2θ⇒tan2θ=f′y=1001.5=0.015
2θ=arctan(0.015)≈0.015rad
θ≈0.0075rad
近似解:
y≈2f′θ⇒θ≈2f′y=2001.5=0.0075rad
系统参数f′=250mm,a=8mm。若测得y=0.5mm,求测杆移动量x。
解:
K=a2f′=82×250=62.5
x=Ky=62.50.5=0.008mm
要求放大倍数K=80,测杆支点a=4mm。求所需透镜焦距f′。
解:
K=a2f′⇒f′=2K⋅a
f′=280×4=160mm
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β仅取决于双平面镜的夹角α,与入射角无关,关系式为:
其中:β为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α为双平面镜的夹角。
推导基于反射定律和几何关系:
设入射光线经第一镜反射后入射角为I1′′,第二镜入射角为I2,在△O1O2N中,α=I1′′−I2,
由△O1O2M,有(−I1+I1′′)=(I2−I2′′)+β
结合反射定律得β=2(I1′′−I2),故β=2α。
该性质表明,当双平面镜夹角固定时,绕棱边旋转不改变出射光线方向,适用于光路折转系统,降低调整精度要求。
设双平面镜夹角α=30∘,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β=2×30∘=60∘。
无论入射角如何变化,β恒为60∘,例如入射角I1=45∘时,经反射后β仍为60∘。
已知双平面镜夹角α=20∘,求β。
β=2α=2×20∘=40∘。
测得β=90∘,求α。
由β=2α得α=2β=290∘=45∘。
设计一光路折转系统,要求β=60∘,且允许镜组±5°安装误差。
计算α并解释为何双平面镜优于单反射镜。
α=2β=260∘=30∘。
双平面镜旋转时出射光线方向不变,安装误差不影响性能。
单反射镜需严格调整角度,误差会导致光路偏移。
双平面镜系统由两个反射镜PQ和PR组成,夹角为α。
物体位于右手坐标系xyz中,光线先经PQ反射形成一次像x′y′z′(左手坐标系),再经PR反射形成二次像x′′y′′z′′(右手坐标系)。
∠y′′Py=∠y′′Py′−∠yPy′=2∠RPy′−2∠QPy′=2α
连续一次像x′′y′′z′′可视为物体绕棱边P旋转2α角形成,旋转方向由第一反射镜PQ转向第二反射镜PR。
数学表达为:
其中:
y为物点,
y′′为连续一次像点,
P为棱边点。
当α=90∘时,连续一次像重合且与物相对于棱对称。
双面镜夹角α不变时,双面镜转动时连续一次像位置不变。二次反射像与原物坐标系相同,成一致像。
当α=90∘时,先经PQ反射再经PR反射的连续一次像x′′y′′z′′,与先经PR反射再经PQ反射的连续一次像重合。
此时,像点y′′与物点y关于棱P点对称,距离相等但方向相反。
若双平面镜夹角α固定为60∘,但整体绕棱P转动30∘,则连续一次像x′′y′′z′′位置不变。
因为旋转角度2α=120∘固定,且旋转中心在P,像点仅取决于α而非双面镜方位。
设双平面镜夹角α=45∘,光线先经PQ反射后经PR反射。求连续一次像相对于物的旋转角度和方向。
旋转角度为2α=2×45∘=90∘。
方向由第一反射镜PQ转向第二反射镜PR,假设为顺时针方向。
证明:经PQ第一次反射后,像x′y′z′为左手坐标系;经PR第二次反射后,像x′′y′′z′′恢复为右手坐标系。
每次反射改变坐标系手性。
初始物xyz为右手系(x×y=z)。
第一次反射后,像x′y′z′手性反转,变为左手系(x′×y′=−z′)。
第二次反射后,手性再次反转,恢复右手系(x′′×y′′=z′′)。
物点y位于坐标(2,0,0),棱边P在原点(0,0,0),双面镜夹角α=30∘,PQ沿x轴。求连续一次像点y′′的坐标(假设旋转方向顺时针)。
连续一次像由绕P旋转2α=60∘形成。
旋转矩阵绕z轴顺时针60∘:
应用矩阵:
故y′′坐标为(1,−√3,0)。
推导公式 ∠y′′Py=2α。
设物点y,经PQ反射成像y′,再经PR反射成像y′′。
反射定律:∠yPQ=∠y′PQ,∠y′PR=∠y′′PR。
角度关系:
由反射:
代入:
由于∠QPR=α,且y′在反射线上:
故: